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在济贫积弱的渤海平原上,在政治环境极端险恶的条件下,曾经有一段我党政军民相互依托、提携奋斗,同生死、共命运的光辉历程。
人民用小车推出了革命,用心血养育了革命,用生命保卫了革命,就是它的生动体现。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无论遇到什么坎坷挫折,渤海区人民都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对革命无私奉献,既负载着太多的鲜血和生命,更诠释了无比牢固、坚不可摧的党群血肉联系和军民鱼水关系。
以史为鉴:党心连民心,民心助党力;得民心者得天下。
星星之火,薪火相传,民心涌动
中国共产党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一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凝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古人云:“作始也简,其成也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而远处于贫穷、落后的渤海平原,一批早期革命仁人志士即开始接受正确思想的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革命思想,播撒革命火种。在此基础上,至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这里便开展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建立了山东最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并发起了中国北方最早的农民武装起义,成为中共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哺育山东党组织成长、发展、壮大的摇篮。
1922年9月,回族青年刘格平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回乡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团的力量,1923年2月在河北孟村大堤东村,主持建立了津南地区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大堤东支部。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这些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积极分子努力工作,发展组织,促进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觉醒,使整个渤海平原的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1924年,由王尽美介绍入党的中共早期党员贾乃庸,回到家乡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共党员,并建立齐河县后里仁庄党支部,成为鲁北第一个党支部。支部成立后,他们发传单,搞宣传,号召群众破除迷信、反对封建,开展抗苛捐斗争。
之后,中共津南特委和中共鲁北地委相继建立。惠民、阳信、无棣等县也有了少数共产党员和党支部。在山东省委的直接领导下,这些党组织先后领导了陵县暴动、平原乡师“反会考”斗争、沧县鞋业工人罢工、泊头省立第九师范学潮和庆云马颊河大罢工,组织领导工人、农民、学生开展革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且党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党在群众中的影响逐渐扩大。
1927年5月,山东党建立了1个市委、5个地方执行委员会。其中,益都、张店、寿光、潍县、高密5个地执委,全都在渤海地区。从1928年到1935年,山东各级党组织领导了八次农村武装暴动,渤海地区就有两个。
生于博兴县阎坊乡高渡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的张静源,早在1928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在外教书工作的张静源回乡探亲,在家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培养骨干,发展党员,先后发展了小学教师李天佑、青年农民李旭林等入党,并建立了高渡村党支部,成为今滨州境内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以致积劳成疾的张静源告诉同志说:“什么时候穷人不受罪了,我心里就好受了”,他深信,有党的英明领导,有共产党人带领群众艰苦奋斗,革命取得胜利,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为时是不会远的。
1931年8月,中共博兴县特别支部建立,成为山东省7个中共特支之一。1932年3月,博兴早期共产党员张福林指导帮助建立了中共博兴县委。8月,马千里等共产党员在博兴兴福领导发动了震惊齐鲁的“八四”农民暴动,在群众中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洒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3年7月,中共惠民县工作委员会建立。10月,在无棣县五营村建立了无棣县第一个党支部。1937年6月,在流坡坞、洋湖两处乡农学校建立了阳信县第一个党支部。
这些地方组织和共产党人顽强不屈的斗争,不仅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促进了人民政治觉悟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为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在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做了重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