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历史贡献

2015-05-28 14:56: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丁龙嘉 牛之营

  八路军山东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土生土长的人民抗日军队。其前身,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山东省委按照中央的指示和北方局的号召,在山东组织的十多起抗日起义部队。这些部队,于1938年6月统一了番号,12月组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从而实现了由分散各地的起义部队成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1939年以后,山东纵队与入鲁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一一五师并肩作战,共同开创了山东抗战的新局面。同时,通过五期整军运动,加强了自身的正规化建设,成为坚持敌后山东抗战的强大的主力部队。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广泛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到1943年3月,山东军区与一一五师合并,组成了新的山东军区。八路军山东纵队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成长于抗日烽火之中,走过了五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为坚持山东抗战,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辉煌的业绩。

  (一)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尚未到达时,组建了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中共山东省委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坚持敌后山东抗战的一批骨干武装力量全国抗战爆发后,以黎玉为书记的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指示,以及北方局关于“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制定了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决定按东西南北中将山东划为十余个区”,分别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十个军或支队”。(《黎玉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44页。)同时,派北方局调来的干部、延安来的红军干部和刚从狱中释放出来的共产党员,到各地参与抗日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

  省委确定起义的时机是,要在日军入侵立足未稳、国民党军队溃逃之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自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6月,省委领导各地党组织先后发动了十几起抗日武装起义,抗日烽火迅速燃遍齐鲁大地。

  早在1937年7月15日,中共津南工委在津南和鲁北的冀鲁边区成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不久新成立的鲁北工委加强了对这支队伍的领导。同年10月下旬,中共鲁西北党组织在与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范筑先合作抗战时,建立了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第一大队。后来这支队伍扩编为山东省第六区游击队第十支队。在鲁中,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泰安直接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鲁东南各县组建的抗日武装陆续编入第四支队。同一天,山东省委派干部在泰安、肥城交界地区举行了泰(山)西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在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县),1937年12月26日,山东省委派去的干部和当地爱国人士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在鲁东,1937年12月29日至1938年2月14日,先后举行了寿光县委领导的牛头镇起义,成立了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鲁东工委领导的潍(县)北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鲁东工委和昌邑县委领导的昌(邑)北起义,三支起义队伍统一由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领导。在胶东,1937年12月24日和1938年1月16日,中共胶东特委先后领导举行了文登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和威海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同时掖县县委建立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在各地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后不久,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了鲁南和湖西两地的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5月21日,在鲁南成立了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同年6月11日,在湖西成立了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

  在日军大举入侵、国民党军队和政府仓皇逃跑的危急情况下,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尚未展开到山东时,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党员和爱国志士勇赴国难,成功地发动了十几起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支抗日武装。这些抗日武装队伍,成为后来建立以山东省为范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武装力量。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统一抗日武装起义部队番号,进行组织整顿

  1938年5月,受中共中央派遣,郭洪涛率一批干部从延安来山东,组成新的山东省委,郭洪涛任书记。不久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到山东后,发现各地建立的抗日武装起义部队存在着称谓不统一,建制不一样等杂乱现象,认为不利于部队的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也不利于与友军的友好相处。边区省委及时将这一情况报告了中央。毛泽东、刘少奇根据报告电示郭洪涛:山东的基干武装应组成支队,恢复使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的番号。边区省委按照这一指示,从1938年6月起,对山东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除冀鲁边和鲁西北两个地区的部队外,其余的先后整编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共五个支队,另有两个义勇总队和一个自卫团,共3万余人。

  边区省委在对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进行整编的同时,还对部队进行了思想和组织纪律整顿。因为各起义部队的人员都是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和农民,所以整顿尤为必要。在思想整顿方面,主要是进行以抗战为中心的思想教育。在组织整顿方面,主要是按照红军的建军传统,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出把各支队建设成为党军,逐渐培养为主力部队。边区省委将中央派来的一批红军干部分配到各支队担任领导工作,调整配备了各级领导骨干,建立和加强了部队中各级党的组织。在纪律整顿方面,主要是严肃部队纪律,清除混入部队中的坏分子,使部队更加纯洁和巩固。这次整编,对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走向正规化是一个奠基之举。

  建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形成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八路军山东纵队,是根据中央决定,于1938年12月27日在沂水县王庄正式宣告成立的。红军将领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王彬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

    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成立,是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

 

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委员黎玉

  山东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于1938年6月统一番号后,随着抗战形势的迅速发展,仍不能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各支部队在各自的活动地区内分别建立起若干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在战略上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力量分散,十分不利于部队的壮大和根据地的发展。在山东组建一支统一编制、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已经提上了日程。

  实际上,中央在1938年下半年为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也做了干部和组织方面的准备。继派郭洪涛率一批干部到山东后,又抽派张经武、江华、吴克华、胡奇才、徐斌洲、吴仲廉(女)等一批红军干部和长期在白区工作过的党员干部以及抗大、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共160余人到山东工作。这批干部于11月到达山东省沂水县岸堤镇(今属沂南县)边区省委驻地。12月上旬,中共中央指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山东分局,郭洪涛、张经武、黎玉任委员,郭洪涛任书记。大批干部的到来,山东分局的成立,使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的条件成熟了。

  八路军山东纵队所属部队为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5个团,2.45万人,另有所属地方武装1万余人。其中,原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第九支队,活动于安(丘)莒(县)边地区,1938年11月成立。)、第十二(第十二支队,活动于临(沂)费(县)边地区,1938年11月成立。)支队,分别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第十二支队;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十三支队;活动于苏皖地区的青年抗日救国义勇队组建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活动于鲁南抱犊崮山区的山东第三区保安司令部直辖第四团(即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隶属八路军山东纵队,仍用原番号;活动于临(沂)郯(城)边区的八路军临郯独立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临郯独立团;新组建了山东纵队特务团。

  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成立,使分散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部队,成为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这在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武装力量的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与八路军一一五师并肩作战,开创山东抗战新局面,并在严酷的形势下坚持山东抗战,率先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

  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山东纵队密切配合,两支部队并肩作战,开创新局面

山东抗战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引起了中共中央的关注。在1938年9至11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中央军委遂决定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1939年3月上旬,一一五师师部和六八六团在陈光、罗荣桓率领下,以东进支队名义进入鲁西。在此前后,一一五师六八五团进入(微山)湖西,六八七团、六八八团各一部进入鲁西南。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入山东,大大增强了山东的抗战力量。年轻的山东纵队与刚刚取得平型关大捷、能征善战的一一五师并肩作战,协力打击日本侵略者。

 

  一一五师入鲁后,作为骨干力量,以提高山东纵队正规化水平和作战能力为己任,注重与山东纵队在军事上的配合。山东纵队也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大哥作战,以在战斗中锻炼部队,学习主力部队的作战经验。山东纵队挺进支队、第六支队、苏鲁支队和陇海南进支队,分别在湖西、泰西等地,多次配合第一一五师作战。1939年3至5月,一一五师主力部队在泰西地区频频打击日伪军,取得一连串胜利,第六支队密切配合,向东平、汶上、宁阳地区进击,将日伪军沿大汶河建立的据点全部摧毁。5月11日,5000余日军将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与第六支队第二团、冀鲁边第七团等部包围于肥城县陆房一带的陕小地区。双方血战竟日,日军伤亡1200余人,八路军趁夜胜利突出重围。陆房战斗的胜利,震动了全国,也打开了泰西地区的抗战局面。1939年底,一一五师主力进入鲁南后,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一团(后为第三团)及苏鲁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等部,配合一一五师建立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吸引、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山东纵队扩大鲁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0年2月,一一五师又率苏鲁支队打击盘踞在费(县)北白彦镇的汉奸孙鹤龄部,进一步扩大了鲁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吴化文等部调集1万余人,向新泰县以东地区进犯,妄图切断泰山区与沂蒙山区两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山东纵队集中第一、第四支队奋起反击,当时正在津浦铁路东活动的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一部积极配合,取得了反顽作战的胜利。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山东纵队和一一五师主力部队,相互配合,积极作战,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到1940年6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在鲁中、鲁东南、清河、胶东、苏皖边等广大地区,广泛地开展游击战,开辟了新的地区,根据地进一步扩大。一一五师主力部队进入鲁南后,在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配合下,建立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一部在鲁西平原上,与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建立了鲁西抗日根据地。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在湖西,与当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开辟了湖西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进行五期整军,加强正规化建设

  艰巨的抗战使命,要求山东纵队这支土生土长的年轻的八路军部队,必须大力加强正规化建设,迅速成长为一支正规的主力部队。山东纵队成立以后,于1939年2月至1942年2月,按照八路军总部的要求,先后进行了五期整军运动,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了自身的正规化建设。

  第一期整军在1939年2月至5月进行。通过组织整编,山东纵队大部分支队取消了团的建制,把原来的团整编为基干营(即人员充实、武装齐全的大营),所属部队除挺进支队编入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外,其他部队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支队和陇海游击支队共7个支队,另加两个团和地方部队。通过政治、军事整训,部队加强了纪律教育,建立健全了各级党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同时加强了后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一批兵工厂。这期整军,使山东纵队得到有效的巩固,在正规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第二期整军在1939年8月至12月进行。这次整军,加强和巩固了共产党在部队中的领导地位,加强了部队政治工作,在部队中进行了民族阶级教育和红军光荣传统作风教育,巩固了新发展部队,同时整理了部队编制,在原基础上增加了苏鲁支队,苏皖纵队,纵队特务团,组建了第一军区(大鲁南)和第三军区(胶东)。

  第三期整军是山东纵队向正规化迈进的关键阶段。这期整军在1940年2至5月进行。整军中,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部队中健全了党的组织,审查了党员干部,纯洁了组织,严格了党的组织生活和纪律;二是将各支队按照三三制编制整编,将在第一、第二期整军中编为基干营的部队恢复了团的建制,共整编了主力部队16个团,地方基干武装6个团,主力部队扩大到了3.24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2.11万人;三是加强了宣传教育,强调了思想整军,创办了纵队机关报《前卫报》。

1940年7月,山东纵队在沂南县吉拉子村召开了中共党员代表大会,总结了山东纵队一年来党的工作,选举产生了山东纵队党的常务委员会。大会决定山东纵队1940年9月开始第四期整军,到年底完成第一阶段整军任务。在第一阶段整军中,为使山东纵队迅速正规化和有更大的机动作战能力,以担负更重大的任务,山东纵队将所属部队整编为4个旅、4个支队和两个直属特务团。一一五师积极帮助山东纵队搞好正规化建设。一一五师成批或个别选调各级领导干部到山东纵队,仅1940年11月,就一次抽调10名营级、80名连排级干部赴胶东,加强了山东纵队第五旅和第五支队的领导力量。一一五师还把连队军事会议讨论研究的成果和罗荣桓报告印成小册子,发到山东纵队各连队,统一了山东八路军连队各种工作制度、规划、战术思想和军事动作。山东纵队学习一一五师的做法,开展了建设青年模范党军的活动。第二阶段的整军在1941年1、2月份进行,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的扩军与整训,共扩军8万人,除拨给新四军和一一五师的部队外,山东纵队的基干部队达4万余人,加上地方武装共6万余人;整训了5个主力团、18个基干团。第四期整军有效地提高了山东纵队指战员的军政素质,尤其是主力部队的作战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主力部队一年来与日伪军作战580余次,毙伤日军6479名,毙伤伪军4159名,攻克日伪大小据点50余个,各旅都打了几个著名的歼灭战。这次整军,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要求,基本上完成了扩编整训任务,使年轻的山东纵队走上了正规化发展的道路。在1941年8月至1942年2月,山东纵队又进行了第五期整军。这一期整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山东纵队的基干部队,增强了部队机动作战的能力。前后进行的五期整军运动,使山东纵队迅速成长为一支坚持山东抗战的正规化的主力部队,在八路军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期间,山东纵队先后将挺进支队、苏鲁支队、第六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等4个支队和部分地方武装近4万人,分别划拨输送给新四军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有力支援了兄弟部队和兄弟地区的抗战。

  八路军山东纵队在严重困难的形势下坚持抗战

  1941年至1943年8月,敌后山东抗日根据地处于严重困难的境地。面对严峻形势,八路军山东纵队在一一五师首长的指挥下,顽强斗争,浴血奋战,和地方军民一起坚持抗战。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反“扫荡”作战,是反日伪军在1941年11月至12月发动的对沂蒙山区的大“扫荡”。日伪军这次“扫荡”,使用兵力达5万多人,采用分进合击、“铁壁合围”、坐地清剿战术,妄图消灭山东分局、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在两个多月的反“扫荡”中,共作战150多次,歼敌2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但也付出了极大代价,伤亡1400余人。12月初,山东纵队二旅四团第九连和边联县大队一个连,在沂南县栗林村遭敌合击,全体指战员与敌反复拼杀。在毙敌400余人后,除4人突围、4人负伤被救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12月8日,山东纵队一旅三团第一连、第四连及第五连一个排,在天宝山区苏家崮,为掩护遭敌合击的山东分局党校和团主力部队突围,与敌血战竟日,毙伤敌400余人,以牺牲200余名、伤50余名指战员的代价,完成掩护突围任务。

  1942年,日军仍把鲁中抗日根据地作为进攻的重点,从2月起就轮番“扫荡”沂蒙、泰南、泰山等区,仅2000人以上的“扫荡”就达9次之多,共动用兵力5万余人。山东纵队一部和一一五师一部紧密配合,英勇进行反“扫荡”作战,顽强坚守抗战阵地。这期间,活动于其他各区的山东纵队各部,也都经过艰苦血战,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守住抗战阵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划归地方军,展开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

  1942年8月1日,山东纵队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正式改为山东军区,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军区下辖4个二级军区(鲁中军区、清河军区、胶东军区、鲁南军区),以及滨海独立军分区和一个旅,以下又设13个军分区,完全地方化。军区成立后,重新界定了各主力团、基干团以及县区武装的活动范围,21个主力团成为地方军,山东纵队番号继续保留,军区所属部队归一一五师首长指挥。山东纵队的这一重大变化,是根据抗日根据地急骤缩小,被敌严重分割、封锁的严峻形势和中央军委提出的蓄力量,熬时间,坚持长期斗争的方针而实施的。

  山东军区组建后,确定:对日伪军作战的方针是,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主动打击出扰“扫荡”之敌,保卫根据地,减少消耗,蓄存力量;政治攻势要与经济斗争相配合,粉碎敌人的封锁、“蚕食”;二级军区和军分区的基本任务是,积蓄民力,使用兵力,进行战争动员,发展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广泛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保卫抗日根据地。按照这一要求,各二级军区、军分区根据山东军区1942年8月颁布的《八一训令》,进一步加强了县区武装建设。各地县大队、县独立营、区中队等脱产武装迅速发展,战斗力明显提高,部分升级到基干部队。在1942年12月至1943年2月的三个月的时间里,鲁中、胶东、清河军区和滨海独立军分区有5000余人由地方武装升级为基干武装。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党委和军事系统双重领导的人民武装体制,大力开展民兵和自卫团建设。到1942年底,全省有民兵21.69万余人,自卫团81.1万余人,形成了强大的人民武装,成为进行人民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后,在作战方式上,主要是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根据敌占区、游击区、三角斗争夹击区的不同特点,组成了易于分散,能打善战的精干小部队,配以作战指挥能力强的军事、政治干部,深入敌后,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小部队(有的叫武装工作队)的基本任务是:打击小股日伪军,保卫群众利益;镇压汉奸、特务,反对日伪“清剿”和“自首”活动;建立地下党组织,发展地方性小游击队,开展抗日宣传。在1942年8月至1943年,仅清河区所属的小部队,就与日伪军作战269次,毙伤其893人,有力地配合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各地小部队创造了许多战法,如“地雷战”、“麻雀战”、“车轮站”、“神经战”、“推磨战”以及一村打响四方驰援的“蜂窝战”。这些行之有效的战法,有力打击了日伪军。各地民兵、自卫团在对敌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反“扫荡”中,带领群众空舍清野,掩护群众转移;在反封锁斗争中挖沟破路炸桥筑墙割电线,有力地保卫了根据地。

  新的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率先揭开局部反攻的序幕

  1943年3月,八路军山东军区与一一五师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萧华任政治部主任。新的山东军区辖6个二级军区和15个军分区,全军区部队整编为13个主力团。不久后的7月至8月,新的山东军区部队夺取了战略要地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率先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

  对于八路军山东纵队与一一五师并肩作战,坚持山东抗战的意义,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在后来的回忆中说:“一一五师老大哥和年轻的小弟弟—山东纵队并肩作战,一直到抗战胜利,进行了2.6万多次战斗,长时间地钳制了日军第十二军数个精锐师团和旅团,以及多达20万的伪军,歼灭了日伪军50余万人。”(《黎玉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62页。)

  (三)为创建以一个省为范围的敌后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历史性贡献

    八路军山东纵队在党组织领导下,初创根据地,为山东抗战立奠基之功

  坚持抗战,必须建立党领导下的巩固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15日,当山东各地抗日武装起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时,中共中央就指示山东省委“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 《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第17页。)。5月21日,以郭洪涛为书记的山东省委在泰安县南上庄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决定全力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前身部队——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在初创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支柱的作用。

  在山东较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是胶东的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在黄县会师,统一成立了胶东抗日联军指挥部,开展抗日斗争。8月成立了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立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根据地。第三军与第三支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后,又配合胶东特委大力创建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在鲁西北,党组织与范筑先结成统一战线,共同组建抗日武装,抗击日军,到1938年秋时,抗日武装达到6万人,建立了有30多个县政权的根据地。1938年11月,范筑先在聊城保卫战中殉国后,中央及时派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入鲁西北,扭转了混乱局面。1939年1月鲁西区党委成立,加强了这一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

  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山东腹地鲁中区,中共中央屡次指示要建立以鲁中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省委南上庄会议后,即从第四支队中抽调一部分干部,加强了鲁中一些县的党政建设。随后命令第三支队一部南下加强了鲁中抗日力量。9月,省委召开会议,进一步确定建立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11月调第八支队南下抵达沂鲁山区,随后又陆续调第三支队第八团、第五支队一部进入鲁中,使鲁中地区的八路军部队达到1万余人。各部队在省委领导下发动群众,打击日伪军,创建根据地。到年底,鲁中抗日根据地已具备雏形。

  在胶济铁路两侧的清河地区,1938年4月成立了清河特委。之后,特委和第三支队于当年开辟了临淄、寿光、桓台、邹平、长山一带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泰西,1938年5月建立了泰西特委。特委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的整顿和巩固,领导这支部队,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到年底初步建成泰西区抗日根据地。另外,鲁东南特委和第二支队初创了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第十二支队和临郯独立团共同初创了鲁南抗日根据地。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初创了湖西抗日根据地。

  到1938年底,山东各地建起若干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这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形成。初创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使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敌后抗战有了立足之地,同时也为后来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一一五师顺利入鲁、扎根山东创造了条件。这是八路军山东纵队对中国抗战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八路军山东纵队在党组织领导下,与一一五师共同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发展而战斗

  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部队陆续进入山东以后,山东纵队与其共同创建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开创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大发展的好局面。

  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部队到山东后,在山东纵队等地方部队配合下,主要创建了以下几块抗日根据地。一是鲁西抗日根据地。一一五师主力部队在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等部配合下,在泰西、运(河)西广泛开展游击战,一二九师一部也在鲁西北积极歼敌,使鲁西抗日根据地在原泰西、鲁西北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到1940年春成立了鲁西行政公署,辖40个县。二是湖西抗日根据地。湖西抗日根据地,先由改称苏鲁豫支队的一一五师六八五团与当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一起创建,到1939年5月时,根据地的范围达20余县。1940年6月苏鲁豫支队南下华中之后,一一五师黄河支队挺进湖西,参与创建根据地。到7月,成立了湖西专署。三是鲁南抗日根据地。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主力部队陆续进入鲁南之后,在当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配合下,实现罗荣桓提出的“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连接大块山区,向南向东南发展大块平原”的决策构想,到1940年6月,建立了鲁南专员公署;到这年底,鲁南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另外,一一五师一部与一二九师津浦支队于1938年夏进入冀鲁边后,虽然又先后调出,但同当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一起,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立了平原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共建立了1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八路军山东纵队在一一五师主力支援配合下,主要扩大发展了鲁中、鲁东南、清河、胶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苏皖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以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的八路军部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两机关合并办公,徐、朱直接指挥山东纵队各部。1940年6月,第一纵队被撤销。

  在鲁中,山东纵队主要是巩固扩大泰山区和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并向鲁东南发展。1939年上半年,山东纵队频繁作战歼敌,尤其是粉碎了1939年日军对鲁中区的“六一大扫荡”。7月,山东分局根据形势发展成立了第一区党委(习称大鲁南)。此后到1940年底,山东纵队在鲁中先后粉碎日军多次较大的“扫荡”,打了一些漂亮的仗,进一步巩固扩大了根据地。在鲁东南,军政委员会、第五(滨海)地委和第二、第九支队积极作战,开辟了18个区、600余个村庄,先后建立了日照、莒县抗日民主政权和莒(县)日(照)临(沂)赣(榆)四县联合办事处。这样,就在泰山区、沂蒙山区和鲁东南形成了大片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山东分局撤销了第一区党委,在原第一、第五地委和第二地委一部的基础上成立了鲁中区党委。鲁中抗日根据地是山东分局、山东纵队、一一五师领导机关长驻和活动地区,是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

  在清河,特委和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主要是贯彻徐向前、朱瑞关于撤出胶济铁路以南的小块山区,坚持清河平原游击战争,扩大根据地的指示。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开辟扩大了小清河南北,直到鲁北沿海和黄河入海口的平原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1万余平方公里,有人口109万。山东分局于1940年10月成立了清河区党委。

  在胶东,区党委和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为保存有生力量,于1939年初退出蓬(莱)黄(县)掖(县)县城,到山区坚持斗争。之后全力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努力争取山地,建立巩固的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这时黎玉代表山东分局提出了“控制大泽山、昆嵛山,掌握西海、东海地区;夺取牙山,掌握胶东中心战略要点;以牙山为依托,南下海阳、莱阳”的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区党委和五支队依照这一构想,进行斗争。到1940年底,胶东抗日根据地辖有北海、西海、东海、南海四个区,建立了12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另外,山东纵队根据中央指示,于1939年上半年至1940年8月,开辟了苏皖边抗日根据地。后该根据地划归中原局领导。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以一个省为范围的敌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在山东分局领导下,经过山东军民艰苦奋斗和浴血奋战,到1940年下半年,鲁中、鲁南、鲁西、冀鲁边、清河、胶东、湖西等抗日根据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形势的发展,亟需一个统一领导全省的抗日民主政府的政权机构。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全省民众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及各界救国总会成立大会,在沂蒙山区沂南县青驼寺隆重召开。山东党、政、军、群各方面的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了大会。大会期间,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范明枢任议长;选举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推选黎玉为首席组长,不久改为主任委员。山东省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建成抗日根据地,当时在全国来说是唯一的。

山东省临参会和战工会按照《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颁布法令、法规、政令,依法施政,建设各项事业,根据地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到1940年底,全省已建立2个主任公署,10个专员公署,79个县政府,辖地达3.6万平方公里,有人口1200余万。

  八路军山东纵队在严重困难中,与一一五师共同保卫、建设根据地,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敌后山东抗战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伪军和顽军的夹击,加之天灾祸害,山东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1/3,人口减少2/5,部队减少1/4。面对严峻的形势,山东分局号召“紧急动员起来,为建设坚持巩固的山东民主抗日根据地而斗争”,山东纵队和一一五师遵照山东军政委员会确定的军事斗争方针,艰苦奋战,连续粉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蚕食”和封锁,保卫根据地。

  这期间,大规模的反“扫荡”作战有这样几次:粉碎日伪军1941年冬季对鲁中的“铁壁合围”大“扫荡”,粉碎日伪军1942年冬季对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的大“扫荡”。在反“扫荡”战斗中,涌现出掩护、带领群众突围而壮烈牺牲的“马石山十勇士”、“马石山十八勇士”,宁跳大海不当俘虏的“荣成崂山七壮士”等多个英雄群体。英勇、残酷的反“扫荡”的胜利,粉碎了敌人毁灭根据地的阴谋。

  这期间的反“蚕食”斗争,主要是采取坚持边沿区斗争和深入敌占区斗争的方法。反封锁斗争,则是或在敌占交通线附近建立秘密交通点线和交通队,或摧毁设置于根据地要害地区的薄弱封锁线,或开展群众性反封锁沟、墙斗争。反“蚕食”、封锁斗争,有力地保卫了根据地。山东纵队改为地方军区后,开展的小部队、武工队和民兵游击队的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1943年一年中,小部队和武工队共开辟了5万平方公里的隐蔽抗日地区。

  在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山东纵队、一一五师在保卫抗日根据地的同时,还协助地方党政军民建设根据地。经过艰苦奋战,山东军民终于熬过了困难时期,使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屹立于敌后。自1943年8月起,敌后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时,山东抗日根据地拥有2900万人口,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在这块抗日根据地上建立的山东省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唯一的一个省政府。

  八路军山东纵队从其诞生到结束,近六年的战斗历程中,为敌后山东抗战乃至全国抗战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为:第一,山东纵队,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尚未展开到山东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敌后山东抗战的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这支部队后来发展到6万多人,并为一一五师、新四军输送了近4万人。这10万山东子弟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二,山东纵队,在敌后山东,先是独立,后是与一一五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两支部队,率先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两支部队,共歼灭日伪军50万余人,约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歼灭日伪军171万余人的30%。第三,山东纵队,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尚未展开到山东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初创敌后山东抗日根据地,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战有了立足点,也使一一五师顺利入鲁有了基点。之后,与一一五师共同保卫、巩固、发展敌后山东抗日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唯一的一个以省为范围的抗日根据地。这个抗日根据地的人口约占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人口的1/4。山东纵队的历史功绩,将永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

(作者丁龙嘉为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牛子营为泰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