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蓬勃发展,渤海区曾活跃着许多部队文工团队,其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是渤海军区政治部宣传大队(后改称文工团,对外称耀南剧团)。
耀南剧团于1938年春成立,前身是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宣传队,为纪念1939年6月在山东省桓台县牛王庄与日军激战中英勇牺牲的司令员马耀南同志,1940年正式更名为“耀南剧团”。在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里,耀南剧团的成员们发挥了文艺兵的特殊作用,用精彩的文艺演出密切联系群众,进行生动的政治宣传,给渤海区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军八大组、迁驻惠民城、奔赴淮海前线——部队走到哪里,剧团就跟到哪里。剧团成员既是宣传员又是卫生员,甚至是作战员。战斗间隙他们宣传发动群众、救治伤员,战斗打响他们冲上火线、接管俘虏,有时甚至化装成农民、商人、教书先生跨过封锁线,到敌占区开展工作。就在时刻不停的炮火中,他们编排了《李秀成之死》、《新中国的母亲》、《王凤祥功夫》、《第八军起义》等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创造了渤海区部队文艺活动的辉煌。
耀南剧团的彭飞团长是一名剧作家,他于1941年冬从清河区党委鲁迅文艺宣传队调到耀南剧团,在战斗间隙坚持写作,先后完成了20多个剧本,如《皇协军》、《十字街头》、《反对下关东》、《撤退的前夜》、《讨伐归来》、《上冬学》、《双寻夫》、《邢家毛坨惨案》等,这些优秀的作品让耀南剧团在渤海区的土地上熠熠生辉,为后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彭飞调离后,1945年11月,刚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分配来的李毅汉被委任为新团长。在他的组织带领下,1946年底,耀南剧团排演大型歌剧《白毛女》,并于1947年1月在山东高苑县大邵村为渤海军区部队和当地群众做首场正式演出。为了保证排演好这个剧目,剧团专门成立了导演团,选配了A、B角,以保证轮番演出的连续性。
1947年春,耀南剧团(此时已更名为渤海军区文工团)来到淄博周村,慰问参加莱芜战役的部队和驻地群众,受到了现场官兵和百姓的热烈欢迎。此次演出场地设在周村“同乐”戏院,戏院不仅有电灯照明,还有着比较好的音响设备。当大幕徐徐拉开,乐队奏出“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旋律,台下立刻发出此起彼伏的叫好声。随着剧情的开展,大家逐渐变得鸦雀无声,许多观众被白毛女的经历感染,流下了同情的热泪。这是耀南剧团排演的《白毛女》取得轰动效应的一刻,在周村,耀南剧团连续演出7场,且场场爆满。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赴冀鲁豫边区途中,在经过渤海区党委驻地时,正逢《白毛女》上演。在观看完整场演出后,两位首长上台接见剧团人员,连夸他们演得好。两年间,耀南剧团共演出歌剧《白毛女》210多场,每场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
济南解放后,文工团中的一个话剧队随渤海纵队南下到上海,1950年团长李毅汉和其他骨干分别调任新疆等地,剩余团员大部分调山东军区,合编成山东军区文工团,也就是后来的济南军区文工团。至此,耀南剧团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特约通讯员 赵荣红
邢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