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我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与李竹如同志相识。那时他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我在分局负责秘书工作。我们朝夕相处,经常同住一个村,同吃一锅饭。1941年冬季,鲁中反“扫荡”前夕,分局派竹如同志带一批干部去鲁南视察工作。在这次反“扫荡”中,我负了重伤,指挥党政机关反“扫荡”行动的责任落到当时主持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的陈明同志身上。可惜不过三天,在指挥机关突围的激烈战斗中,陈明同志牺牲了。竹如同志从鲁南回来后,接替了陈明同志的工作。他回机关后曾来看我,关切地问起我的伤情,并说,这次反“扫荡”战斗打得真残酷,许多同志都见不到了。然而没有想到,在1942年冬鲁中第二次反“扫荡”中,他也壮烈地牺牲了。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竹如同志是一位很活跃也很受人尊敬的人物。他待人热情、正直、诚恳,同志们对他的过早牺牲,都感到极为悲恸。他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之前,曾担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辑和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编辑部长。我与竹如同志相处虽然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但他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他的马列主义水平很高,思想锐敏,才华横溢。那时,在《大众日报》上常见到他的文章和报告。他在主持山东宣传工作期间,对干部和群众的教育,对理论工作的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竹如同志是在大革命时期投身革命的。从那时起,他就从事于党的宣传工作。二十年代他在济南正谊中学创办过《兢进周刊》;在南京中央大学时,他主办的《前哨》壁报,曾张贴在中央大学门口,在校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九一八”事变后,各地赴南京请愿示威的革命师生,汇集于南京中大等校,这时竹如同志担任中央大学的中共秘密支部书记,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此后他被迫返回山东,先后在济南乡师和平原乡师任教,继续进行党的活动。从1935年起,又在济南办《新亚日报》,在上海主编《文化报》。“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撰写社论,热情支持抗日救亡运动;文坛主将鲁迅先生逝世,他亲到鲁迅故居、灵堂和基地采访,写了情真意切的报道;“七君子”被捕,他编发一系列文章,抨击了反动当局,伸张正义……
竹如同志这些经历,过去我不很清楚。近几年,搞党史工作的同志搜集到许多材料,发表了竹如同志的传略,并且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三十年代他发表的几百篇文章,这是很宝贵的收获。这些文章是他走过的革命道路和他经历的那个革命时代的真实记录。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竹如同志学识渊博,目光敏锐,勤思健笔,有不少精采之作,今天读来仍脍炙人口,发人深思。现在,将李竹如同志的遗文集印出版,不但是对烈士的纪念,同时对研究历史、启迪后人也是很有意义的。
(按:本文是谷牧同志为《呐喊·战斗——李竹如烈士文集》一书写的序言。此书将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 1988.07.21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