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汉斯·希伯: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2015-07-09 13:35: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

汉斯·希伯: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1939年春,希伯(左一)在皖南泽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同陈毅(左二)、粟裕(右二)、史沫特莱(右一)和伯尔登合影。

汉斯·希伯: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汉斯·希伯遗像

  白求恩式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迄今已整整七十周年。他的辉煌人生和不朽功绩,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董伯先 汉斯·希伯(Hans·Shippe)1897年6月13日诞生于原属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现属波兰),但他一直在德国学习、生活。大学学习期间,他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曾经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的莱比锡和斯图加特等城市的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积极参加反战活动而遭逮捕入狱。战后出狱后即加入刚组建的德国共产党,并弃医从文,成为进步的新闻太平洋学会的一名记者。

  青年时代的希伯对中国充满憧憬

  青年时代的希伯十分憧憬中国,十分关注和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发动北伐战争,革命形势一派大好,希伯闻讯极为振奋,次年毅然来到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参加了北伐军,在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这期间,他写过许多介绍中国革命的文章,并向全世界披露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革命的阴谋,阐述自己对中国问题的见解,赞颂中国革命的大好形势。不幸,1927年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希伯目睹此状,愤然离开中国返回欧洲。依据自己对中国的观察和了解,1928年在柏林用德文出版《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

  1932年秋,新婚的希伯和夫人秋迪再次来到苦难深重的中国,暂住在租界内,他和上海英文报纸《大美晚报》编辑巴林博士共同发起,组建了由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医生马海德和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等人参加的上海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在《中国周刊》上撰文《论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并与我上海地下党组织联系,为我党安置秘密电台,掩护我党地下同志工作。

  1941年9月,希伯来到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希伯看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已经觉醒,他以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后方奔赴前线,鼓励抗战军民,痛斥日寇的侵华行径,呼吁世界人民援华抗日。1938年春,希伯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在王炳南同志的安排下,历尽艰辛,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1941年9月中旬,希伯在新四军和八路军战士的掩护下,冒着极大的危险通过日寇严密封锁的古运河和陇海铁路线,安全到达山东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10月4日,山东党政军民各界人士为希伯的到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大会。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和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等亲临欢迎会,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欢迎会上,希伯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能和山东抗日军民见面,我很荣幸,这是亲人的会见,战友的会见。”他还表示:“这一次到中国的敌后方来,是我生平最好的一次旅行……一定要把亲身经历的一切事情,真实地报道给全世界人民,特别是关心中国的新闻记者们。”欢迎会结束后,他脱下皮鞋,换上山东特有的大铲鞋,脱下西装,换上八路军的灰棉布军装,投入到紧张的战斗生活中。

  希伯在滨海区一个多月,先后采访了罗荣桓政委和山东纵队负责人黎玉等领导,询问了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权在战斗中成长壮大的业绩。1941年10月间,希伯参加了由中共山东分局115师和战工会联合召开的一次英模大会。会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祝贺你们的胜利!我也要学习你们一手拿锄,一手拿枪的精神,不停息地进行战斗!”希伯还向与会者介绍了德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颂扬了中德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会后,他应部队干部的邀请讲解了国际形势。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英勇抗击日寇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妄图打破僵局,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重点“扫荡”。为了粉碎日军的“大扫荡”,我八路军115师领导决定从滨海区挺进沂蒙山区,与山东纵队的领导机关会合,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反“扫荡”领导机构。由于当时形势十分险恶,为了希伯的安全,部队首长决定请他暂时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希伯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正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把这一斗争的神圣事迹,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们。”他还坚决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留下,和八路军战士一道参加反“扫荡”。

  一天深夜,希伯跟随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领导机关,在师特务营的掩护下,顶着寒冷的北风,涉过结了薄冰的沂河和沭河,静悄悄地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的沂沭平原。

  激烈的反“扫荡”战斗开始了。八路军战士为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往往要跋涉于高山峻岭、溪流河谷之间,有时白天打仗,晚上急行军,常常整日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希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和战士们一起生活和战斗,表现出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血与火的战斗生活使希伯变得更加坚强,他很快适应了游击战争的流动生活,学会了射击,熟练地掌握了行军和夜间联络暗号。在同敌人作战时,子弹呼啸着从他身边掠过,他总是沉着机智,一面战斗,一面观察,并记录战斗的场面,为新闻报道积累资料。每当到了宿营地,万籁俱寂,战士们已进入梦乡,他却忙于写作,“滴答”的打字机声不断响着,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在他厚厚的文稿中,又增添了《反“扫荡”日记》等大量详尽生动描写八路军反“扫荡”的通讯和特写。

  战斗日益激烈,敌人的包围圈也越缩越紧,鉴于形势的危急,为了确保希伯的安全,部队领导决定派遣一个精干的武装小分队,护送希伯冲出包围圈,取道苏北新四军根据地,返回上海。当部队领导把这一决定通知他时,希伯却坚定地回答说:“既来了,就不走。我坚决留下来和同志们一起战斗!”他激动地向首长表示:“我这个人,平生不论做什么,总是全心全意地去做,不论奉献什么,总是完完全全地献上……凡可献上我全身的事,绝不只献一只手。”部队首长劝他说:“你的任务是采访,是用笔当枪。”希伯笑着晃了晃自己手中的笔,又自豪地拍了拍腰间的手枪,说:“不,我的任务就是抗击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反法西斯的雄心壮志。

  一天深夜,希伯随115师师部和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在师特务营的掩护下,转移到留田村时,突遭日寇围剿。日寇在留田村四周的山头上,燃起了冲天大火。正当日寇做着踏平留田、合围成功的黄粱美梦时,115师政委罗荣桓在牛家沟召开干部会议,希伯应邀列席会议。鉴于当前面临的危急形势,115师决定向南突围,直指敌人大本营临沭附近,迫使敌人仓促回师,以此来粉碎敌人的“扫荡”。

  晚上,在月光和雾气形成的迷茫大雾的掩护下,在枪声、炮声、马嘶声和鬼子的嚎叫声中,我抗日战士在罗荣桓亲自率领下,从留田东南的铁山子附近向南插去。希伯和战士们一起,一手提着压子弹的枪支,一手紧握着手榴弹,沉着机智,直奔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张庄,从敌人的火网缺口中穿梭出去。

  希伯在这次突围战斗中亲眼目睹了抗日战士行动敏捷、严明军纪的作战作风,他无比兴奋,紧握着罗政委的手,热烈祝贺突围成功。一到驻地,希伯不顾疲劳,立即为115师的《战士报》写了一篇题为“无声的战斗”的通讯。文中写道:“八路军战士是那样的神速勇猛,以致使日军的巡逻兵在刚要喊叫和射击的一刹那,就被消灭了。只有共产党军队的将军和士兵才能有这样的英勇和机智,才能这样团结一心。”

  年仅44岁的希伯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

  留田突围以后,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日寇,保卫抗日根据地,115师和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决定将部队、机关和抗大学员组成许多工作组,分赴各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希伯随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进入沂南县西梭庄。

  1941年11月30日清晨,在大青山与敌人遭遇。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将我部团团围困。当时我部只有一个特务连和一些抗大学员,敌众我寡,战斗异常激烈。为了掩护机关转移,部队首长决定将所有人员组成三个分队,分批向南突围。希伯谢绝随第一、第二两分队先走,毅然拔出手枪加入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敌人以密集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压过来,将突破口封锁了。希伯的战友翻译和警卫员,为了掩护他而先后英勇牺牲了。希伯看着倒在自己身边的中国战友,无比悲痛,他拿过牺牲同志遗留下的武器,向敌人猛烈射击。突然,一发子弹打中他的臀部,鲜血沿着大腿流淌下来。他顾不上包扎,顽强地向敌人继续射击。又一颗子弹打中了他,希伯胸前涌出了鲜血。他咬紧牙关,挣扎着要继续战斗,一发炮弹又落在了他的附近……全身五处受伤的希伯终于倒下了。

  希伯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时年只有44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