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抗日英烈陈明:沂蒙山区反扫荡殉国

2015-07-09 13:54:00来源:中国军网作者:

陈明。

  陈明。

  陈明,原名陈若星,字少微,190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东肖区龙聚村一个贫穷的农民之家。兄妹九人,陈明为长。父母辛勤劳作,节衣缩食,送他上学读书。他见父母如此含辛茹苦,学习十分用功,因而成绩优秀。1917年,他升入龙岩省立第九中学。

  当时的闽西,军阀混战,盗匪蜂起,兵连祸结,满目疮痍。陈明耳闻目睹国家政治的腐败和民生的凋敝,忧国忧民之心日渐强烈。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到闽西的穷乡僻壤,陈明和当地的进步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走上街头,满腔热情地呼唤民众联合起来,反对列强与军阀。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各种新思潮、新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到闽西。陈明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接受这些新思潮,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1921年,陈明中学毕业后,在家乡白土桐冈小学任教。他怀着极大的热忱,与邓子恢、林仙亭等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一起,发起组织了“奇山书社”,社址设于白土桐冈书院,前后参加者达200余人。他们集资购买了《新潮》、《新青年》、《共产党宣言》、《湘江评论》、《向导》等书刊,共同学习研究,探索求国救民的道路。1922年,书社还把社员们所写的读书心得油印成《读书录》(后改名为《同声》),相互传阅,互相交流。

  翌年夏天,邓子恢、陈明等决定将《同声》更改为《岩声》月刊,并把编好的稿子送到厦门印刷,公开出版发行。同年9月1日,《岩声》月刊创刊号与世人见面。该刊以“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为使命,公开向旧世界宣战,《岩声》月刊以闽籍读者为主要对象,持续办了三年多时间,出版40余期,除在福建、江西、广东、湖南、上海等12个省市35个县发行外,还远销海外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陈明先后担任过该报的编辑和主编。其间,他激浊扬清,奋笔呐喊,发表过许多政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充满战斗激情的文章。

  1925年秋,陈明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半工半读。当时上海大学的校务与教学,由著名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张太雷等主持。陈明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陈明受党的委派到达广州,在北伐东路军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在向福建进军途中,他参与起草和印制了《告福建工友书》等宣传品,号召工农民众支援北伐,打倒列强,实行国民革命。这年冬天,北伐东路军占领福州,陈明担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宣传部长,主编《福建评论》和福建《国民日报》,他以鲜明的观点宣传国共合作,抨击揭露军阀统治、列强侵略,讴歌俄国十月革命,报道我国工农运动和学生运动情况,表现出无所畏惧的革命胆略和卓越的宣传才能,使这两个报刊成为福建国民革命的重要宣传阵地。

  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右派集团于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接连在福州、厦门发动了“四三”、“四九”反革命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了八闽大地。陈明被迫离开福建,赴武汉向党中央汇报福建反革命事变的情况,请示对策。8月,中共中央委派陈明为特派员,回福建闽西南地区整顿和恢复党的组织。于是,陈明由汉口经上海到厦门,几经周折,终于与转入地下的闽南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他的努力下,很快整顿、改组了中共闽南特委。9月,陈明欣闻周恩来、贺龙等同志率领南昌起义军进入闽西,立即派特委委员、宣传部长罗明日夜兼程赶赴闽西,接应起义军。

  1927年12月,陈明等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漳州主持召开了中共闽南、闽北特委及各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并成立了中共福建省临时委员会,陈明任书记。1928年1月,中共福建省临委在厦门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并根据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策略,讨论了福建的政治形势、斗争任务、革命组织、宣传工作和领导武装暴动等12个问题,确定党的任务是在农村中积极领导农民暴动。会议通过的《目前政治任务决议案》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勇敢地起来,“领导工人、农民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建设苏维埃(工农兵代表会)政权。”在这次会议上,陈明主动提出,罗明对全省情况比较熟悉,富有工作经验,他担任省委书记对工作更为有利。经认真讨论,中央批准,罗明任书记,陈明改任省委宣传部长。陈明以革命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受到同志们的由衷敬佩。会后,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先后成功地领导了龙岩的后田、白土,平和的长乐,上杭的蛟洋,永定的湖雷、溪南、金丰、金砂,崇安的上梅等地的农民武装暴动,革命武装与苏维埃政权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揭开了福建省土地革命的序幕。

  1928年6月,中共福建省临委代理书记陈祖康等被捕叛变。为减少损失,陈明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处理善后问题。当他赶到漳州时,不幸被捕,身陷囹圄。国民党驻漳州军队首领张贞得知陈明是中共福建省委的主要负责人,遂派叛徒张觉觉前去游说。张觉觉是陈明的同乡,曾与陈明一起办过《岩声》报。这次他奉主子之命,以同乡和同事的身份进行诱降。陈明十分气愤,痛斥他为虎作伥的可耻行径。但厚颜无耻的张觉觉仍然不断来纠缠。于是,陈明决定利用对方诱降心切的心理,在与其周旋中寻求脱身之际。一天,陈明突然要求换个僻静的住处,以便好好看看报纸。张觉觉以为陈明有些回心转意,遂将陈明转移到一所僻静的平房软禁起来,并叫看守送去一些国民党报纸。陈明在仔细观察了牢房的结构、周围环境和看守的活动情况之后,毅然决定越狱。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陈明趁看守熟睡之机,熄灭灯光,摸着黑,把凳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上,敏捷地站上去,将房顶掀了个洞,然后,奋力攀上屋顶,悄然逃走。陈明越狱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开。陈明在漳州、龙岩一带成为传奇式的人物。上海《申报》也于9月19日作了“共党福建头领陈明越狱逃走”的新闻报道。

  陈明脱险后,秘密从漳州潜到厦门,并与省临委取得了联系,不久,省委经过审查,并报告了党中央。中央决定派陈明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第三期学习深造。

  1931年冬,陈明从东方大学毕业回国,进入中央苏区。开始,他被分配到瑞金红军学校(后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教官。1932年4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开辟闽南游击根据地。陈明熟悉闽南情况,被调到东路军前锋部队,负责宣传工作。一路上,他给部队介绍当地的社会情况与风俗民情,编写教唱闽西民歌,还绘制张贴了许多宣传画,鼓舞士气,发动群众支援红军。红军攻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任干部团教官的陈明,随中央红军踏上了北上的征途。途中,陈明的近视眼镜掉了一块镜片,当时军情急迫,又无处可配,给他的行动带来很大困难,不得不拄着拐杖行军。遇到难行路段,他便奋力向前爬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教干部学文化。他的体质不太好,长征路上发高烧,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种种困难,坚持到了陕北。

  1936年,党中央为培训干部创办了红军大学,陈明与伍修权等在高干科任教。西安事变后,红军大学步兵学校及教导师迁至甘肃庆阳,陈明任教导师训练部部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明任八路军随营学校政治委员(随营学校又称“抗大”六大队)。

  1939年冬,陈明奉命进入山东,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此后,他先后任过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副校长、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部长、山东分局政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宪政促进会常委、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初期,工作千头万绪。当时委员分散各地,机关干部少,又缺乏经验,很多工作从政策、计划、法令、条例的制定,到组织实施,陈明都得亲自动手或过问,时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到山东后,还曾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山东的革命斗争实际,做过不少重要报告,撰写、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如《关于芬兰问题和帝国主义的反苏阴谋》、《拥护民主政权》、《宪政运动与群众运动》、《新民主主义的沂水参议会》,《抗日民主政权》等。他的报告和文章,观点新颖,说理透彻。1940年秋,他在省战工会召开的全省行政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目前的中心工作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树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新作风,并把这种新作风概括为八个字,即“抗日、民主、廉洁、奉公”同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作了精辟而通俗的阐述,使与会者耳目一新,深受教益。同时山东省战工会和临时会议会颁发的《县区乡各级政府组织条例》、《关于统一财政之决定》、《减租减息暂行条例》、《人权保障条例》、《民众抗日自卫团暂行条例》、《惩治贪污公粮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无不倾注着陈明同志的智慧和心血。这些文件,对于加强全省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1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陈明与山东姊妹剧团团长辛锐结成伴侣。但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结婚仅仅8个月就诀别了。

  1941年11月,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俊六指挥5万余日伪军,兵分数路,向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妄图一举消灭中共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沂蒙山区之主力部队。30日凌晨,陈明率领省战工会干部、部队与民兵一部,同日军一个旅团的兵力在沂南与费县交界处的大青山遭遇,遂展开激战。陈明见敌众我寡,果断地命令往望海楼方向撤退。

  突围时,陈明的4名随员牺牲3名,只剩下十几岁的警卫员吴开玉。当他俩跑到东蒙山和西蒙山之间的大沙河光崖上时,遭到敌重机枪的火力拦击。陈明双腿负伤,已不能行走。他对警卫员小吴说:“快点跑,活一个是一个,反正我不能跑了!”在陈明严厉的命令下,小吴哭着突围。敌人已重重合围上来了,陈明在敌人逼到眼前的瞬间挥起手枪,接连撂倒3个敌人,旋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