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危矣
我是1931年出生的,就是“九一八”事变那年。此前是中原大战时期,蒋介石要统一中国,当时占据了河南、河北、察哈尔地区的冯玉祥联合了阎锡山、李宗仁与蒋对抗。打了半年后,张学良突然站到了蒋介石一方,随着东北军加入战局,形势开始急转直下,西北军全盘皆输。
我祖父从1917年到1930年一直追随冯玉祥,深得赏识,在军中一路晋升。他为人比较正直,做事光明磊落,对人也很讲义气。有些骂过他的人,后来只要跟他道歉,他都不再计较。在生活上,士兵吃什么穿什么,他也吃什么穿什么,但治军很严格。
祖父也是一个很有同情心的人。有一年山西闹大水,有两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成了孤儿,逃难到我们家门口,饿得实在不行了,祖父就把她们收留在家里。后来一个嫁给了祖父的卫兵,我家还给买了嫁妆;另一个嫁给了一个团长。她们告诉过我,祖父每次回家都会问她们:吃得饱吗?挨打了没有?他不允许家里有打骂下人的事。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祖父的部队被张学良收编了。那时家里还没有稳定的住处,我母亲是回郑州娘家生产的。接到我出生的电报时,祖父正在练兵场上,给我起了张庆宜这个名字。不久后,二十九军成立。宋哲元任军长,祖父任38师师长,冯治安任37师师长。他们三人都是在冯玉祥的部队里一起成长起来的,犹如桃园三结义一样,非常抱团。其中宋哲元一直是一把手,祖父其次。
“九一八”后,日军开始从东北向关内推进。1932年,二十九军奉命驻扎察哈尔。第二年初,日军进犯长城,宋哲元率领部队赶赴喜峰口,在这里打了一个大胜仗,这就是让全国振奋的喜峰口大捷。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极其落后,面对日军的飞机、坦克、机枪、大炮,中国军队连枪都发不全,只能用原始的大片刀杀敌。那首脍炙人口的《大刀进行曲》,第一句就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最初就是写给二十九军将士的。
这场战役中,祖父一直在前线指挥战斗,“歼敌步兵两联队、骑兵一大队”。这是他第一次与日本人作战。然而长城抗战没能抵抗住日军的入侵,虽然二十九军打了胜仗,但其他几条战线都被突破,最后中国军队撤回关内防御。
日本打到山海关后,一时难以推进,便要求在华北建立“非军事缓冲区”,日军北撤,国民革命军南撤,所有驻防部队退出华北。经过艰苦谈判,双方协定华北只留一支中国驻军,蒋介石选择了二十九军。日本之所以接受这个方案,是因为他们认为二十九军之前跟蒋介石打了很多仗,不会一心抗日。1936年初,日本政府制定了“处理华北纲要”,核心是“逐步完成冀察二省及平津两市的自治”。为维持主权,国民政府在1936年5月任命祖父为天津特别市市长。我们也跟着他从北平来到了天津。
当时的华北是敏感地带,特别是天津,实际上已经是国防前线。日本想要用政治手段占领平津冀察,整天找事,要这要那,国人都在担心冀察会成为第二个东北。那时天津驻有19国领事馆、租界,以及5个国家的驻军。其中驻军最多的就是日本,有一万多人。根据协定,作为市长的祖父只能管理行政事务,实际就是外事工作。然而弱国无外交,有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跟日本低头的事情。
那时日方非要宋哲元赴日访问参观,宋哲元打死也不肯去,因为他是地区一把手,去了就没有退路了。但又不能跟日本人扯断关系,蒋介石也不希望华北出现事端。最后商量的结果,就是让我祖父去。祖父就把这次参观定为旅游性质,破例带了我的叔叔、姑姑同去,在日本期间也没有单独接触任何日方人员。尽管如此,日本人还是利用汉奸特务大肆散布祖父“亲日”的谣言,造成国内对他的误解与攻击。可以说,在天津的一年多时间是他一生中处境最困难、精神最苦闷的时期,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自己“心里苦得很”。
不过,在这个时期,二十九军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四五万人扩编到十万,仅祖父的38师就有3万人。利用天津的港口优势,进口军火,士兵终于全部用上了枪。据部下回忆,当二十九军拿到中央颁发的购买中小口径炮和机枪的进口许可证时,祖父高兴得手舞足蹈,“又唱又打拳”。这些进口武器很快就发挥了威力,因为时隔不久抗战就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