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之(1903~1938)
王德辅,字翼之,又名王一之。1903年出生在山东文登新庄头村的一户贫农家里。父亲王延清,承祖业十几亩薄田,一生务农。
发奋求学
王翼之的父兄都无文化,常受人欺压,王延清决心让小儿子王翼之读书。王翼之12岁入本村私塾学习。不久,王冀之在父亲的支持下,离家到陈家埠就读新式小学堂,接受新知识。191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文登县立高小。父亲无钱供儿子读书,只得令其长兄王德义当长工,挣钱以作学资。文登县立高等小学系新式学堂,学校不仅教学科学知识,而且开设音乐、体育、美术等新课程。王翼之如鱼得水,贪婪地学习新知识,尤其是他的音乐天赋得到长足发展。毕业后留校任教,教初级班。1922年又考入济南育英中学深造。教学一年,虽有少量积蓄,但仍不敷支出。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卖田供学资,三年中学未读完,田地卖尽,母亲便开始讨饭度日。王翼之忍受着各种苦难总算把书读完。
一心革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增加,王翼之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5年,王翼之走上社会,开始了教书生涯。
王翼之教学盛名在外,加上母校又十分了解他,1926年文登县立高等小学高资聘任他。他到此校后,追求革命的进步思想更加强烈。同年,他得知济南有招生广告,说湖南进步军人招生,他毅然南下,不久在湖南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他受党组织安排,在上海与何风池等人,乘苏联轮船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取俄文名字布拉特。是时,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大屠杀,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破裂,当时在中山大学学习的国民党员学生,被召回国,王翼之等留下继续学习。其间,他经常苦读到深夜,由于过于劳累,1928年冬王翼之染上了肺结核病,已无法坚持学习,校方批准其回国休养。是时,国民党对留苏学生控制很严,他只好绕道美国回国。
由于生活所迫,病未痊愈,王翼之又到张皮村松山庙小学任教。他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到附近村庄组织农民协会,亲自向农民讲解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故事、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苏联革命的情形,启发农民的觉悟。在学校里,他提倡男女平等,倡导女人放足,提倡女孩子读书,在学校建立了女孩子上学不缴纳学费的制度,并于1930年首先在松山庙小学建立了男女混合班。在当时,这是了不起的创举。
1930年夏,王翼之被荣成师范讲习所聘任为教员。当时荣成县长张舆良为官清廉,上任不久便扣押两名贪赃枉法的法官。荣成县衙门在甲午战争时为外敌烧毁,张上任不久,新县衙门即建成。张还很重视发展教育,敢于聘任进步教师,蔡仪真(共产党员)、王翼之都是他支持聘任到荣成的。是年9月,张舆良被免去县长职务,荣成各界名流发起挽留张的活动,王翼之亲自登台演讲,结果还是新县长李学仁上任。王翼之一气之下,于1931年夏离荣成到威海私立明星女子小学教书。到职后,他努力工作,不久便赢得校长信任,于是,他努力说服校长免收贫困学生的学费,为穷学生求学开了方便之门。不久,有人到校方告发,说王翼之是共产党员,他只得离开威海。后经朋友介绍,他于1932年夏到烟台女子中学任教。不久,又有人告发到烟台,他又因共产党嫌疑离开学校。此时,他觉得胶东难以谋生,便去安徽、湖北、江苏,一面了解革命形势,一面想联系党的关系,谋求革命职业。历时一年,毫无结果,无奈又返回老家。此时,大水泊启民小学校长于烺,思想激进,毅然于1934年2月聘用王为教师。工作中两人情投意合,日夜交谈。王翼之把进步书籍借给于烺看,又对其讲了许多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知识。这些对于烺影响很大。
1935年8月,王翼之应朋友介绍,到烟台真光女子中学任教,不久因其宣传进步思想被解聘。1936年2月,由张默生介绍,到即墨中学任教。半年后,又因同样原因离开即墨中学到潍县中学教书。
矢志抗日
1935年北京发生了“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1936年春吕志恒按照党的部署参加南下扩大宣传团,行至济南,借口探友,转向潍县,千辛万苦找到王翼之。从此王在党组织领导下,工作更加积极。
1936年8月,潍县中学搞军训,王翼之负责形势教育,他借机大力宣传抗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着手培养积极分子。
1936年3月,山东党组织派赵修德去北平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大会。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领导人王春裕要赵修德回山东找王翼之在潍县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称“民先”)组织。赵回山东,因事拖延,1937年方去潍县,在撞钟院小学与王翼之见面。
王翼之在潍县中学发展了教师刘君馥,在学生中发展了李光恩、郭传贤、宋文英等10余人。
1937年8月,因潍县中学校址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学校迁往华疃村。王冀之利用学校在乡下的机会,广泛接触民众。不久,王翼之以李贤斋为主成立了“民先”七区委,在六区(青石),丁希仑在王翼之指导下,把“民先”组织也很快发展起来。
1937年秋,青岛、济南形势吃紧,青岛“民先队”在《青岛日报》编辑樊幼频带领下,济南“民先队”由武衡、孙明先率领,先后来潍县,潍县“民先”势力大增。王翼之领导成立剧团,开展市集宣传。“民先”的影响扩大,当时的社会名流于希宁等也挤身“民先”,参加演出。王翼之利用当时的有利环境,积极对当时的潍县县长励文礼做统战工作。励表示愿意抗战,不久便成立了“潍县各界抗敌后援会”,王翼之、张同俊、张鸿礼为该会委员。
1937年冬,王翼之遵照党的指示,决定拉队伍,组织抗日武装。他想,队伍拉起后,投笔从戎,戎马生涯将开始,带家属已不可能,他毅然送走新婚爱妻孙瑞华。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是永别。
1938年元旦前后,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在潍县华疃村召开会议,决定元月9日利用潍县固堤镇山会之机,将起义各分队集中固堤集,夺取盐警队的枪支,宣布建立国民革命军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以下称七支队)。王培汉任支队长,鹿省三兼任政委,王翼之任政治部主任。由于准备不充分,起义时间推迟。恰在这天,日军侵占潍县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元月24日,鹿省三在华疃村再次召开会议,决定于元月27日,在蔡家栏子村,宣布建立七支队,干部任职不变。届时,各起义分队按时到达蔡家栏子村。天亮以后,召开军民大会,宣布建立七支队,由王翼之起草,耿一凡抄写,王培汉签署的布告也贴了出去。此后三天,部队进行宣传、整训。元月30日离开了蔡家栏子村。为了动员民众抗日,部队提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的口号。当时,不少枪支散藏在民间,在筹借枪支过程中,不少人方法不对,态度不好,王翼之耐心做思想工作,很快改变了局面,不少游兵散勇主动交出枪支,个别开明地主也把自己的枪支交出,部队力量大大增强。
1938年3月20日,七支队所属各分队集中于昌邑县永安村进行整编。当时鹿省三、王培汉都不在场,张鸿礼代理七支队队长,鹿省三仍兼任政委,刘光汉任参谋长,王翼之任政治部主任。整编后,部队开往昌邑北部的瓦城、白塔村一带。
3月26日,八支队离开寿光到达昌邑瓦城,与七支队会师。不久,鹿省三提议,将七、八支队合编,统一指挥,共同行动。八支队的张文通、马保三等负责人一致同意,七支队王翼之等大部分负责人也同意,但张鸿礼等少数人反对,致使合编未成。4月2日,两个支队共同攻打了昌邑柳疃镇据点。战斗失利后,鲁东工委再次决定两个支队合编,然后开赴胶东抗日根据地。4月5日,鲁东工委在昌邑龙池村召开大队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合编和东去问题。
鲁东游击队于4月10日离开昌邑到达平度新河镇,在此休整近10天,并与胶东特委取得联系。鲁东游击队行进到掖县沙河一带,会见了吕志恒同志。王翼之见了老朋友,倍感亲切,两人长夜不眠,促膝谈心,对促进两部的相互了解起了很大作用。
国民党第五战区第十六支队司令张金铭,得知鲁东游击队东去黄县的消息,立即电告黄县县长王景宋,要他截击消灭七、八支队。电话被邮局曹辑五听到,报告了倪志新,倪又报告黄县二支队(即三军三大队)仲曦东同志。仲曦东马上写了信,让倪志新去找吕志恒,他和陈迈千亦动身去黄县联系鲁东游击队。在此之前,有人向鲁东游击队诬称黄县二支队是土匪武装,当仲曦东等四人到达鲁东游击队自报部队番号后,立即被关押起来。事情也巧,关押仲曦东的屋子是王翼之宿舍,仲和王是老战友。彼此十分了解,当仲向王说明情况后,很快消除了这场误会。从此两部关系十分密切。
在东去黄县途中,王翼之负责联络工作,常与友、顽军打交道,有时有生命危险,他全然不顾,仍以共产党员的气概与顽军据理力争,为行军创造了有利环境。不久,七、八支队和黄县二支队武装解放了黄县城,5月上旬成立了黄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鲁东游击队指挥部”被整编为“鲁东游击队八支队”。整编后王翼之仍任政治部主任,他领导政治部进行党员登记,重新建立各级党的组织,发展新党员,出版《前进报》,开展文艺活动,大唱革命歌曲,部队的政治生活搞得生动活泼。5月12日,中共胶东特委、“三军”、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鲁东游击八支队在黄县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组成抗日联军,6月,八支队和黄县二支队一起策反了国民党龙口公安部队和水上警察部队,不久,又收编了程绳五的小游击队,前后3个月的时间,八支队由原来七八百人、武装很差的队伍,发展成有六千余人、五千多支钢枪的强大抗日武装。
7月上旬,八支队和“三军”共同挫败了国民党顽固军张金铭的反共磨擦,使蓬、黄、掖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7月下旬,八支队胜利完成了东上任务,奉命离开黄县,率师西返。是时,正逢雨季,部队冒雨行进,有时大雨倾盆,战士蹚水前进,水深没膝。1938年7月底,部队到达昌邑潮海,因天热,王翼之到潍河洗澡,不慎溺水身亡。是年,王翼之仅35岁。 (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