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华(1905—1940),河北盐山人,中共党员。1937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后任中共盐山县委书记、边区战委会主任、边区民运部长、津南地委书记等职。1940年9月牺牲。
“边区的抗日元勋,你为革命壮烈牺牲,振华!……你的精神永垂不朽,你鼓舞着边区人民,踏着你的血迹继续前进!”这是1940年冀鲁边区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主任吕器,为马振华烈士撰写的挽歌。
马振华,1905年生于盐山县旧县镇(今千童镇)后韩沙洲村。1932年秋,经津南特委书记刘格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后,毅然舍弃教鞭,奔走于乡村,联络发展党员,恢复遭到破坏的党组织。在他活动的地区,党员队伍和基层党支部发展壮大,革命烈火熊熊燃烧。
全面抗战爆发后,马振华任中共冀鲁边区组织委员,同时任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会长、救国军政治部主任。针对救国军内部成分复杂的情况,他既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充分发挥各个阶层的抗日积极性,又坚持党独立自主方针不动摇。不久,救国军改称冀鲁边区抗日游击队。为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马振华狠抓整顿工作,在各团设立政治处,建立士兵政治课制度,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部队政治气氛活跃,战斗力提高。短短几个月,他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伪军,相继收复了盐山和庆云、无棣、乐陵、宁津等县城,有力激发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热情。游击队由原来的4个团1000余人,发展到24个团万余人。
为加强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1938年夏,马振华调地方工作,先后担任冀鲁边区战委会主任、民运部长、组织部长、津南地委书记等职,从事发动和组织群众,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等工作。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宣传抗战形势,掀起了津南地区的参军参战热潮。
在坚持敌后反“扫荡”斗争的艰苦岁月里,他始终以革命利益为重。1940年大旱歉收,他妻子携幼子沿街乞讨,以维持生活和供养其老父。马振华从未回家中看望。有同志劝他回家看看,他慨然地说:“像我家这样,甚至比我家还要困难的抗属不是太多了吗?只有把鬼子打出去,国家富强了,大伙儿才能丰衣足食。”
1940年9月11日晚,马振华在山东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村召集各县区主要干部开会。由于叛徒告密,次日拂晓被300多名日伪军包围。生死关头,马振华开枪射击,将敌人火力引向自身,掩护其他同志转移而壮烈牺牲,时年35岁。
(冉世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