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于文彬:河南英勇战士庆云捐躯

2015-07-10 16:29:00来源:德州晚报作者:杨硕

   

   

  庆云纪念馆烈士墓区

  德州晚报新媒体讯

  70多年前,在冀鲁边区活跃着一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团体,他们发动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发展壮大抗日力量,先后歼敌近千人。他们就是赫赫有名的冀鲁边抗日救国军。

  于文彬,河南省息县临河店人,是冀鲁边区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为冀鲁边区党的建设和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作出了贡献。1938年3月,在盐山保卫战中不幸牺牲在庆云崔口镇,牺牲时年仅22岁。

  于文彬烈士目前安葬在庆云纪念馆烈士墓区,这也是庆云纪念馆安葬的唯一一位外地籍烈士。

  领导创建了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

  “于文彬(1916.10 一1938.3),原名余土珍,河南省息县临河店人,中共党员。历任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干事、大学部书记、鲁北特委书记、冀鲁边工委书记。领导创建了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及乐陵、庆云、无棣抗日民主政府。1938年3月在庆云崔口牺牲。”庆云纪念馆墓区,于文彬烈士的墓碑上镌刻着烈士生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乐陵、宁津、庆云等地的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抗日,筹建抗日武装。同年7月15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抗日救国军成立,这是山东省最早的抗日武装之一。

  同年10月,21岁的于文彬被山东省委安排到了鲁北抗日前线,与中共津南特委负责人马振华等成立中共冀鲁边工委,于文彬任书记,马振华任组织部长。冀鲁边工委的建立,统一了津南、鲁北地区党的领导,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于文彬到达边区时,抗日救国会已发展到13个分会,救国军也已发展到1000多人。但由于当时局势混乱,救国军人员混杂,共产党员人数少,甚至有些人怀着个人目的参加队伍,使救国军的发展受到影响。经过仔细分析,于文彬决定冒险进驻救国军,夺取该军队的领导权。

  “当时救国军人员复杂,处理不慎就可能倒向国民党,给冀鲁边区抗战形势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于文彬在各个连队建立党支部,积极发展党员,并与干部战士同吃同住,宣讲抗日爱国和共产主义思想,击垮了敌对势力的阴谋,及时扭转了局势,掌握了这支部队的领导权。”庆云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玲玉说。

  从此,冀鲁边抗日救国军在冀鲁边工委和于文彬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余大勇夫妇2012年来庆云扫墓

  作战英勇牺牲时年仅22岁

  在他的的领导下,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采取“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方针,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保存自己,逐渐发展抗日力量。

  庆云县党史史料记载了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英勇杀敌的事迹:为开辟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先后攻打庆云,奔袭盐山,转战无棣,围攻乐陵,转战宁津、南皮,歼灭了大批伪军,一时间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声威大振,成为冀鲁边区最有战斗力的抗日游击武装。其中收获最大战役当属望树镇伏击战。在于文彬等人的周密计划下,1937年12月,救国军在庆云望树镇伏击了日军车队,歼敌40余人,活捉日军翻译大盐谦治,缴获吉普车一辆。

  1937年12月,为便于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战,冀鲁边区工委决定,在确保党对军队领导权的情况下,改救国军名称为‘国民革命军敌后别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同时为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在救国军大队、中队、小队都设政工干部,由共产党员担任。”李玲玉说。1938年1月,三十一支队东征西讨,先后打响了攻占无棣、消灭板打营伪军、占领董村、夺取庆云、光复乐陵的胜利,初步建立了西至董村,东至庆云,包括盐山南部和乐陵大部的根据地。三十一支队连战连捷,在边区声威大震。各地青年纷纷报名参军,队伍很快扩展到2000人,同时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善,战斗力大为提高。

  然而,不幸的是,1938年2月,于文彬在盐山保卫战期间负伤,3月,因伤势过重,不幸在庆云崔口牺牲。牺牲时年仅22岁。

  时任中共冀鲁边工委书记的于文彬,牺牲后,冀鲁大地广大干部群众悲痛不已。大家决定化悲痛为力量,向于文彬烈士学习,继承遗志,努力奋斗。据资料记载,三十一支队后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边区游击支队(平津支队),后“平津支队”又编为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六支队。194l年2月,六支队又编为肖华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

  铭记每名为国捐躯的英烈

  为更好地弘扬烈士精神,让散葬革命烈士得到妥善安置,2012年,庆云县对690名散葬烈士进行集中安葬。

  “于文彬烈士虽然不是本籍的烈士,但他牺牲于庆云,征得他家人的同意后,将他安葬于纪念馆烈士墓区。”庆云县民政局优抚科科长于德亮说,“迁墓时,于文彬的侄子余大勇夫妇专程赶来,在于文彬墓碑前献上鲜花,表达哀思。看到大伯在庆云受到如此礼遇,余大勇很是自豪。”

  于文彬是庆云纪念馆烈士墓区安葬的唯一一位外地籍烈士。

  据统计,目前,庆云县共安葬革命烈士1130名,其中抗日战争牺牲583名。庆云县每年都会在庆云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活动。“每个为国捐躯的英烈我们都要铭记。正是因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祭奠革命先烈,就是要永远不忘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勋,永远不忘他们的遗志和追求。”于德亮感慨地说。

  ■相关链接

  庆云县是津南地区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

  庆云纪念馆座落于县城渤海路西首,由广州军区原代司令员、庆云籍人刘存智中将题写馆名,是庆云历史上建设的第三座烈士陵园。第一座烈士陵园建于1945年,遗址在盐山县庆云镇政府驻地泰山行宫院内,现仍矗立着一座由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的庆云县殉国烈士纪念碑。1964年10月庆云县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1972年在县城西南建设了第二座烈士陵园,占地2580平方米,将供奉于原庆云县城祠堂内的1981位庆云籍烈士灵牌安放于此。2003年9月选址新建了第三座烈士陵园,2005年8月15日落成,占地13200平方米,2008年更名为庆云纪念馆。

  该馆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全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市级国防教育基地”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鲁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设施最全的县级纪念馆,也是全市唯一一处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的红色旅游景点。2014年5月,庆云纪念馆被评为市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为弘扬烈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发挥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阵地作用,根据《烈士褒扬条例》和《山东省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庆云纪念馆已正式申报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