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回族抗日女杰——黑若仙

2015-07-10 19:37:00来源:市委党研室作者:xxb

  黑若仙自幼喜爱读书,1926年考入设于聊城的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女子部,期间,她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28年夏,国民党新军阀占领聊城,省立三师女子部停办,黑若仙肄业,回县参加革命,积极参与组织了县妇女协会、农民协会,宣传革命思想。后因国民党叛变革命,革命活动遭到了破坏和禁止。

  1930年,黑若仙去西南关小学任初小教员,后考入临清乡师。九一八事变后,黑若仙和同学们义愤填膺,一连数日走向街头,撒传单,呼口号,游行示威,并组成“仇货检查团”到西南关最繁华的大寺街一带查禁日货;在校内积极参加乡师共产党支部组织的学生“读书会”,学习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人的进步文艺作品和马列主义书籍,并利用壁报、讲演会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救亡,抨击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1932年1月初,黑若仙联系设在临清的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的同学,组成赴南京请愿团,她们先乘汽车抵济南,又乘火车到达浦口,在那里受到国民党军警镇压,被迫返校。此后,黑若仙继续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闹学潮,反对学校各种不合理制度。

  在乡师期间,黑若仙经常收到尉迟修职、丁浩川等在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学生传来的进步书刊。她利用这些书刊上的信息,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封建统治,争取妇女解放,在广大妇女中播撒革命的火种,使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妇女抗日救国会的骨干。她还利用假期与回乡的进步青年尉迟修职、王毓麟、尉迟修芬等人建立“地下巡回图书馆”、召集时事座谈会,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1936年秋冬之际,黑若仙与李葵元、颜竹林、刘慧溪、姜冠三等人先后到临清第一完全小学任教。他们订阅鲁迅编辑的《海上述林》及《光明》月刊,学习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团结,在教职工中进行抗日救亡动员工作,同时,她还担任《临清日报》妇女副刊的主编,以此为阵地,对校外青年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提高青年的民族觉悟,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径,团结社会进步力量,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大声呼号。黑若仙成为临清有一定影响的妇女界革命知识分子。

  1937年4月,黑若仙由中共鲁西北特委组织部长徐运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临清临时特别支部宣传委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徐运北的指导下,该支部开展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开展了留枪运动,成功阻止了国民党山东省第四区(临清)专员赵仁泉企图携带临清地方枪支南逃的计划。黑若仙等人把以下堡寺为中心的第九区和以桑园镇为中心的第十区的枪支几乎全部保留下来。二是组建了抗日游击队。同时她与丁浩川等共产党员在鳌头矶创办了《力报》。

  10月,日军占领临清,黑若仙和特支书记李葵元转移到农村坚持斗争。他们商定,与乡村群众有联系的特支成员留在乡下,其他人去山西临汾八路军游击干部培训班或径直去延安找党中央。长途跋涉危险而艰难,黑若仙身体瘦弱,大家劝她留下,但她坚定地说,走的决心我是下定了,为了抗日,就是死,我也心甘情愿。黑若仙毅然离别故乡并把黑伯理等姊弟们引上了革命道路。一路上,黑若仙和大家一起爬山越岭,首先绕道泰安,见到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的负责人孙陶林。孙陶林让他们留在山东做宣传工作,“民先”队总队部把他们介绍到济南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当时日军步步逼近,济南即将沦陷。一天夜里,她们奉命乘军用火车到济宁,在济宁住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又步行转移到曹县。

  1938年初,党组织抽调一部分人员到山东第六区(聊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黑若仙第一个报名。在她的带动下,她的姊弟黑溪月、黑伯理和黑伯理的爱人王震凡都报了名。黑若仙和王震凡被分配到东阿县西城铺村工作。7月,党组织又调黑若仙等二十余人去中共冀鲁豫省委党校第三期培训班学习,结业后,她被分配到临清开展妇女工作,与李蕴华一起,召集第十一中学、临清师范学校、第一高级小学、第二高级小学等学校的部分女学生,成立了临清妇女抗敌救国后援会,后来又成立了临清妇女抗日救国会。她们走家串户,动员妇女冲破封建思想的枷锁,学习文化,参加游行集会和抗日活动。妇救会成为当地最活跃的群众组织之一。

  1938年11月底,临清第二次沦陷,黑若仙和临清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妇女救国会的三十多位同事转移到临清城北约四十里的杨长屯,与当地的中共地下党员柴杰臣、刘钢峰、李霖之等十几个人汇合,一起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活动,夺取伪区部的枪支,并组织了一支四五十人枪的队伍。11月底,日军再次撤离临清后,八路军一二九师驻临清联络处及其警卫武装开进临清。黑若仙与临清妇救会的十几名妇女连夜赶制出一百多个“八路”臂章。妇救会在联络处掩护下开展抗日工作。

  1939年春,黑若仙调中共鲁西区第一(鲁西北)地委妇女委员会工作。在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队和鲁西区党委开赴大峰山区途中,她参加了茌平琉璃寺(今高唐县琉璃寺镇)战斗。战斗结束后,她和刘慧溪返回冠县。

  为动员群众,激发群众抗战的热情,1939年秋,中共鲁西第一地委决定恢复出版原山东省第六区《抗战日报》,黑若仙被抽调参加筹备工作,并任报社副总编辑。在这里,她孜孜不倦地学习,一丝不苟地修改稿件,努力把上级指示精神体现到党刊之中,把抗日的胜利信息、党员的模范作用、对敌斗争的形势和任务及时宣传出去,在报社享有很高的威信。《抗战日报》成为党宣传抗日救国的战斗武器和鼓舞群众斗志的重要工具。

  1941年3月,《抗战日报》归属《鲁西日报》社,黑若仙等人另行分配了工作。

  1942年2月,中共冀鲁豫第三(鲁西北)地委、专署在鲁西北创办卫东中学,黑若仙成为第一批教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她抱病工作,晚上宿营野外,白天照例上课,同师生一起同甘共苦,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受到高度赞誉。在鲁西北地区工作期间,黑若仙还曾在地委宣传部宣传科、编审科、鲁西文化界救国会、专区抗联等处工作,任过宣传科长、妇女部副部长,主编过党内刊物《洪流》、《堡垒支部》,真正做到了党需要干什么她就干什么。

  1943年,黑若仙两次赴设在太行山区的冀南区党委党校学习,都因病返回。在所住的冠县南部大里村,她和群众同甘共苦,在病饿交加之中坚持工作。当年秋,日军在灾荒严重的鲁西北地区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黑若仙不幸染上了霍乱病,不治身亡。抗战胜利后,临清县文教、妇女界为黑若仙召开了追悼大会,并追认她为革命烈士。(市委党研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