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殉职牙山的三位抗大教员

2015-07-13 14:10: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胶东抗大”是军事教育组织,也是顽强的战斗组织。它在炽烈的战火中诞生,又在残酷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在这里任教的教员,不论教什么课程,都既是教员也是指挥员、战斗员。在牙山办学期间,有三名政治教员以身殉职。

  赵云锦,河南人(一说河北人),抗大政治教员,大学生。为抗日救国,他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他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很高,是教员中的骨干。有一次,部队和日军遭遇了。为了掩护群众和学校转移,他在被侵华日军包围后,坚持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刻。后来拉响手中的手榴弹,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罗森,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赤坝乡东盛村一个旅美华侨家庭。青少年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广东革命形势的影响,胸怀大志,积极参加各项反封建的社会活动。虽然家庭生活富裕,但他选择了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入反侵略的抗日斗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受党组织的派遣,赴延安“抗大”学习。在校期间,他吃苦耐劳,工作、军训领先,学习刻苦努力,毕业后留校教学。1941年11月,从“抗大”一分校随聂凤智来胶东抗大任政治教员,住在牙山东麓的东夼村(今凤凰庄村)。罗森作风朴实,平易近人;讲课生动形象,很有感召力;课堂上是学员的严师,课后与学员是兄弟;视驻地群众如父母。稍有闲暇,他就深入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当地群众都非常喜欢他、关爱他。1942年秋,日寇纠集数万之众“扫荡”牙山革命根据地。抗大师生为与日寇周旋,经常把队伍拉到深山密林里上课,并经常协助和保护当地群众转移。12月14日,罗森率领的一个班为掩护群众,被敌人包围在一个小山头上。激战数日,大部分群众转移后,弹尽粮绝、身受重伤的罗森拉响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3岁。

  洪国治,浙江诸暨县下水阁村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早逝,赖母亲抚育成人。21岁乡村师范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力图乡村改革事业,虽未见成果,但锻炼了意志,坚定了必胜的信心。“七七”事变后,他只身奔赴陕北,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大就读。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留校任政治教员。1941年,随抗大东迁来栖霞牙山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主任政治教员、营副教导员、及政治指导员等。他为人正直磊落,教学经验丰富。讲课深入浅出,把思想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听得懂,记得住。他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积劳成疾。1944年夏天,他的病情逐渐加重,讲课时常咳嗽吐血,别人见了害怕。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干革命就要流血牺牲,吐点血怕什么。”还特别嘱咐身边的同志千万不要跟别人讲。炊事班给他送去病号饭,他又悄悄叫通讯员送给别的病员吃,自己和大家一样吃粗粮。为备好课、改进教学,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学员中去听取意见。上课时,学员们见他脸上冒汗,怕他站着讲课太累,就把两个背包垛起来请他坐着讲。他却说:“先生站着讲,学生坐着听,历来如此。”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学员。1944年秋,他的病体已到了不可支撑的地步,但第四期学员将近结业,他仍然不舍得休息,夜以继日地工作,坐不起,便躺在地铺上听取学员们的思想总结,直到把这批学员送走,才得以进军区第四分所治病。1945年2月,世长辞,年仅29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胶东抗大(相继改名为教导二团、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虽然短暂撤出栖霞,但在栖霞办学并没有结束。1945年10月再返栖霞时,校址已迁牟氏庄园、栖霞城一带,数年后又迁唐家泊、蛇窝泊一带。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才彻底离开栖霞,前后办学近十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