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赵登禹

2015-06-05 17:53: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宛如一道美丽的长虹横卧在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位于桥东侧五道口的一片苍松翠柏间,有一座新修缮的长4米、宽2.2米的烈士墓,这就是原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将军长眠之地。

  岁月的流逝,淡化不了人们对英雄的怀念。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赵登禹身先士卒,率领爱国将士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与敌人生死相搏的英雄事迹。他为祖国谋独立、为民族求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世代相传,流芳千古。

  一

  赵登禹,字舜臣,1898年5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县(现菏泽市牡丹区)杜庄乡赵楼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因家境贫寒,他小时候常和兄弟姊妹采桑养蚕,换几个零钱以补家用。到了七八岁,母亲省吃俭用送他入学堂读书,两年后因家贫中途辍学。他从小性格倔强,胆大机智。闲暇时节,他最爱听老人讲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那些侠士们的义举深深地感动了他。有一次,他和伙伴们在地里割草,见邻村一个富家子弟正欺负一个年幼体弱的穷家孩子,威逼穷孩子趴在地上让他当马骑。赵登禹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狠狠揍了那家伙一顿。周围的伙伴们对此无不拍手叫好,异口同声地夸赞赵登禹是个好汉。

  13岁那年,赵登禹跟随朱楼村的武术名师朱凤军学习武术。他刻苦勤奋,聪颖好学,不到三年,便能熟练地使用刀、枪、剑、棍等各种兵器,并学会了太极拳、八卦掌和少林功夫,并能将所学之技法融会贯通,成为当地一个杰出的武术人才。

  那时的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兵连祸结,民不聊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登禹逐渐萌生了当兵救国救民的意念。当他听人说冯玉祥的军队爱护百姓、军纪严明,是一支可靠的军队后,遂暗自下定了投奔冯玉祥当兵的决心。

  二

  1914年春,刚满16岁的赵登禹离开家乡,怀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踏上了千里投军的征程。他与几名同乡一路跋山涉水,沿途讨饭,不分昼夜奔行20多天赶到陕西潼关,一心想要找第十七混成旅的旅长冯玉祥。不曾想,军队当时不招新兵,军中管事因被赵登禹千里投军的精神所感动才勉强收留了他,当了个“只管饭,不发军饷”的副兵。

  冯玉祥带兵注重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因而有武术功底又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不久便脱颖而出。两年后,冯玉祥在阅视士兵操练时,一眼看出了赵登禹的卓尔不凡。那时,赵登禹已长成一米九高的大汉,脚穿一双一尺二寸长的大鞋。冯玉祥将他叫出队列,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与他比试。赵登禹点点头,表示愿意比试一下。两人随即拉开阵势,一眨眼功夫,冯玉祥就一连三次被赵登禹扔出五步之外。这可吓坏了同伴们,直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冯玉祥却把赵登禹调到身边,作了他的贴身护兵。

  赵登禹很珍惜这个机会,总是尽心尽力完成护卫任务。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欲要擒拿当地匪首郭坚而摆下“鸿门宴”。那天,郭坚带着卫兵来到冯玉祥府上赴宴,预先埋伏的士兵们因无经验,争相偷看郭坚和冯玉祥对饮,不慎将屏风挤倒。郭坚带的二三十个卫士,看事情不妙,便掏枪进行护卫。郭坚见状大吃一惊,便迅速掏出手枪,起身就走,众人上前未能挡住。在这紧急关头,赵登禹挺身而上,施展武功,三拳两脚将郭坚击倒,并将他生擒活捉。随后,冯玉祥将郭坚公开枪决,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因此,赵登禹更加赢得了冯玉祥的赏识和信任。

  冯玉祥部驻在湖南常德时,赵登禹听说一些日本人勾结当地的歹徒,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很是气愤。一次,几个日本浪人酒后寻衅闹事,殴打中国商贩,赵登禹闻讯后及时赶到,将几个日本浪人狠狠地揍了一顿,并将这些人扭送当地的日本领事馆。由于证据确凿,日本人只好向被打的中国商贩赔礼道歉。

  常德郊外的德山常有猛虎伤人。一次,部队在山下练兵,突然从林间窜出一只猛虎。当时,战士们正练习徒手格斗,只有连长佩戴着匣子枪,连长仓促间朝老虎打了几枪,没能击中要害,而猛虎张着血盆大口已扑到近前,战士们全都惊呆了,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赵登禹大吼一声,一个箭步跨出队列,直奔向猛虎,闪身跨上虎背,两腿就像钳子般死死夹住虎肩,左手揪住虎脑门,用右手照准挥了七八下重拳,打得那猛虎抽搐着软瘫下去,七窍流血。这时,战士们都围上来帮忙,一阵拳打脚踢,将虎打死。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拍了一张骑在虎背挥拳的照片。赵登禹牺牲后,冯玉祥还专门找出了这张照片,在上面题写了“打虎将军”四个大字。

  1922年,赵登禹被任命为冯玉祥部直属工兵连第三排排长。从此,赵登禹带兵随冯玉祥部转战于陕西、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先后参加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及“首都革命”。1927年初,冯玉祥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赵登禹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任命为第二十八旅旅长。1928年春,他又晋升为第二十七师师长。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后,蒋介石对部队进行缩编,赵登禹从师长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

  短短几年中,赵登禹尽管职务不断升迁,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少年时代形成的行侠仗义的性格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他治军很严谨,严禁士兵骚扰百姓。一次,有几个士兵偷了老百姓的鸡,他得知后,当即将这几个士兵各打了30军棍,并责令赔偿老百姓的损失。军纪如山,任何人违反了纪律都要受到惩罚。在这方面,赵登禹做到了一视同仁。赵登禹的二哥在他部队里当机枪连连长,有一年,他二哥奉命回老家招兵,没想到因为一些琐事耽误了一个月才回部队。赵登禹知道后很生气,坚决要严处二哥。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个大会,当场打了二哥40军棍,并撤去了他的职务。

  1929年,赵登禹出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旅长,率部在山西辽县一带驻扎了约两年时间。这期间,他根据冯玉祥的治军方针和要求,同时结合自己领兵打仗的经验,对部队严加整顿和训练。在严抓军事训练的同时,他对部队政治、文化的教育也非常重视。赵登禹向官兵介绍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要求官兵们做一名有思想、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军人。正是因为这样,赵登禹带领的部队才能在不久后的对日作战中成为一支英雄劲旅。

  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国家的灾难、民族的耻辱,极大地震撼着在山西阳泉、沁县一带驻防的赵登禹和广大的爱国官兵。他们对日军的野蛮行径恨之入骨,更是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到军事训练中。他要求官兵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山海关,3月9日抵达喜峰口。这时国民党政府手忙脚乱,急命二十九军速赴长城一线御敌。驻防蓟县的赵登禹接令后,即派二一七团急往救援。在团长王长海的率领下,全团官兵顶风冒雪,于当日午后开到喜峰口,立即抢占了关口两侧高地和长城一线,并与来犯的日本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所属部队展开了激战。日军乘其长驱之锐,以炮空联合的炽盛火力,疯狂地向二一七团阵地发起进攻。该团则依靠有利地形,充分发挥近战火力,屡次歼灭敌军于阵前。战至夜晚,几经肉搏冲杀,双方伤亡惨重。夜深,日军又增调兵力5000余人,准备于翌日上午9时再次发起猛攻。在此危难之际,赵登禹被委任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率后续主力部队以日行160里的急行军先援敌一步赶到。两军对垒,夹山为阵。日军空中以飞机狂轰滥炸,地面用炮火猛烈轰击。霎时,山崩石飞,硝烟弥漫。赵登禹沉着指挥,采用诱敌之计,命士兵悄悄离开战壕,伏卧于各峰峦幽僻之处,暂避其锋。日军轰炸长达3小时之久,赵登禹始终未让还一枪一弹。日军指挥官以为中国军队均已丧生,于是命令步兵发起冲锋。此时,天色昏沉,硝烟扑面。赵登禹率领官兵乘敌炮火暂停之时,屏息悄然返回战壕,待日军离战壕数十步时,从弥漫的硝烟中一跃而起,挥舞着大刀,与敌军血肉相搏。赵登禹左腿负伤,卫兵脱下白衬衣为之包扎,并劝他退后指挥。他说:“肢体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才算大纪念。”依然亲临前线坐阵指挥,经过多次冲杀,阵地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往复数次,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11日傍晚,赵登禹认真分析了两日来的战况,制定出兵分两路、绕至敌后进行突袭的作战方案。他在阵地上召开的营长以上干部会议动员说:“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今夜我们绕至敌后,要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让小日本知道我中华民族还有不怕死的军队……”各团、营长,纷纷表示:坚决执行夜袭方案,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这天夜里,月明星稀,寒气逼人。赵登禹拄着拐杖,带伤率队潜行。他们攀悬崖、越峭壁,出潘家口经蓝旗地绕至敌后,如天兵般突然降临在敌炮兵阵地和宿营地前。赵登禹一声令下,士兵们举起大刀向敌人冲去。顿时,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鬼哭狼嚎,敌炮兵大佐于酣梦中做了刀下鬼。这一仗,他们把炮兵营阵地和宿营地之敌砍杀殆尽,烧毁了敌人大批辎重粮草,缴获装甲车数辆、大炮18门和许多枪械弹药。

  喜峰口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据日军自己称是“明治建军以来未有之大耻”。自此,第二十九军声名大振,抗日虎将赵登禹的名字被人们广为传颂,国民党中央统帅部向他颁发了勋章。不久,赵登禹的一〇九旅奉命扩编为一三二师,赵登禹任该师师长。

  后来,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事迹所感动,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红全国。

  四

  1933年秋,第二十九军进驻察哈尔省,赵登禹率领第一三二师驻防张北县,他令二一七团进驻独石口、沽源,驱逐李守信的骑兵部队。在此期间,日本驻屯军为了吞并察省,经常派特工人员骚扰独石口、车棚子、小厂、张北县等地。赵登禹无法容忍日军的侵略行径,一再违抗上级“隐忍”的训示,与日军针锋相对,毫不退让,制造了两次轰动一时的“张北事件”。

  第一次:1934年10月,8名日本人途经张北,他们不仅不按规定接受赵登禹部队的检查要求,还有意进行挑衅。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赵登禹下令挑选100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紧握着带有刺刀的步枪,一边高喊口号,一边在这8名日本人面前走正步,直吓得日本人赶紧道歉。

  第二次:1935年5月,有4个日本人潜入我方阵地,偷绘驻军布防图,赵登禹果断下令将他们扣押。

  日本人抓住两次“张北事件”大做文章,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妥协退让,于6月19日以“屡生事端”为由免去宋哲元察哈尔省政府主席职务,任命省民政厅长秦德纯暂做代理,随后又与日本代表签定了屈辱的《秦土协定》。赵登禹部随第二十九军移驻北平附近。

  然而,以平津为中心的华北,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逼进,此时也是“山雨欲来”。1936年夏天,几名日本特工绑架了第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赵登禹认为,鬼子抓我军高级将领,实在太嚣张,一定不能向其示弱。于是,他将一亲日分子叫来,让其向日方传话:“限日本人在两小时以内把人送回。超过时限,我们就把平津一带的日本人统统杀光!”说完,当着亲日分子的面,赵登禹便操起电话向部队下达命令做好作战准备。日本人被赵登禹的凛然正气所震慑住了,果然将宣介溪送回。

  五

  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队大量向华北派兵。7月25日,日军调集重兵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赵登禹率一三二师守卫在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30余架飞机轮番进行轰炸,并命3000余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一三二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在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28日黎明时分,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此时,赵登禹临危不惧,亲率卫士30余人,指挥二十九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忽然,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左臂,之后腿部与肩部又中数弹。由于南苑大操场的演武厅已被敌人占领,赵登禹指挥部队只得且战且退,准备在大红门一带重整部队。不料敌人窥出赵登禹意图,抢先一步将机关枪架在了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严密封锁了道路。赵登禹率军突围,在经过御河桥时,被敌弹穿胸,倒在了血泊之中。炮弹的爆响声,使他从昏迷中醒来。在他看到身边满眼含泪的传令兵时,吃力地说:“我快不行了,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只是家中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惊慌。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话没说完,一代抗日名将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赵登禹牺牲后,全国抗日军民同声哀悼。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1946年11月25日,时任北平市长何思源签发了《府秘字第729号训令》,将北平市区一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并沿用至今。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抗日烈士,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了赵登禹的烈士证书。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赵登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关新闻

  赵登禹:血洒南苑的抗日名将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诚,山东菏泽县赵楼村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未入私塾读书,在家务农并练习武术。1914年,赵登禹到冯玉祥部队当兵,不久被冯玉祥调到身边当其贴身警卫。1920年,赵登禹被任命为第16混成旅直属工兵连第3排排长,后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年,赵登禹跟随冯玉祥参加了“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打虎将军”挥刀夜袭砍日军

  29军军长宋哲元提出“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等口号,赵登禹深受鼓舞,为弥补枪械不足,部队赶制了一批大刀装备士兵,赵登禹亲自带领士兵演练大刀劈杀要领,提高战斗力。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喜峰口是长城防线一个重要关口,对确保平津、华北安全至关重要。29军军部经过反复研究,任命赵登禹为长城前线作战总指挥。

  赵登禹:喜峰口刀劈日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登禹率部进行各种实战训练,准备上阵杀敌。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赵登禹作为长城前线作战总指挥,奉命御敌。3月11日夜,赵登禹亲率所部携带大刀和手榴弹,分路夜袭攻击喜峰口日军营地,赵登禹的两口战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负伤。此次夜袭砍杀日军铃木旅团1000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赵登禹所率的大刀队一举成名,作曲家麦新后来为此谱写了《大刀进行曲》,传遍了华夏大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