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杜子孚

2015-06-11 21:03: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杜子孚,原名杜兰友,1916年出生,宁津县人。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他四处联络,奔走呼号,积极推动运动的发展。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南皮县抗敌委员会,领导民众进行抗日斗争。他与中共南皮县委书记张白水不畏艰险,走乡串寨,动员群众,巩固扩大县区武装。1939年起,先后任中共津南地委委员、民运部长、中共冀鲁边区第二地委书记、第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1942年6月18日,他与军分区司令员石景芳带领机关干部和警卫连共100多人,在转战途中遭3000多名日伪军的“铁壁合围”。日伪军分4路包抄上来,杜子孚身先士卒,一往无前,率领部队打开一条缺口冲出包围。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又被外圈的日伪军团团包围起来。生死关头,杜子孚毫无惧色,率领部队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的白刃格斗,壮烈牺牲,时年26岁。

    相关新闻

    杜子孚:血染柳林的抗日英雄

    1937年9月18日,日军占领了泊镇。杜子孚辍学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动中去,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于年底在杏行村进行了筹建南皮县战委会的工作。不久,在玉柳林村召开了大会,正式成立了南皮县战委会,杜子孚任战委会主任。

  战委会成立初期,南皮县各种封建势力拉队伍,占地盘,各树一帜。国民党地方政权压迫百姓,革命工作很难开展,战委会机关不能进城,设在董村(后搬到黑龙村)。杜子孚多在乡下活动,他积极动员开明绅士和上层人物参加战委会和捐献枪支,筹建抗日武装。对危害革命、抗拒参加民族统一战线的顽固派和恶霸地主,则号召百姓抗捐税、抗地租。经过他积极的工作和大力宣传,刘连庄王老六、杏行村张庆胡、大自庄王国文、大祠口张加云和张大庄、砥桥街等村的开明士绅积极献粮筹款,捐枪出人参加抗日。先后在董村、前后印头、芦尖庄、凤翔家等村发动贫佃农运动,唤起了民众,打击地主恶霸,争取了中间力量,开创了南皮县抗日斗争的局面。

    冀鲁边抗日反扫荡中牺牲

    1942 年夏,日军集结重兵对冀鲁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为了粉碎日军企图消灭抗日根据地的狂妄野心,冀鲁边区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扫荡”作战。6 月18 日,杜子孚与一专署专员石景芳率领地委、专署机关干部和警卫连百余人,与敌周旋转移到东光县大单家村。次日拂晓,三千多日军对单家村实施“铁壁合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杜子孚镇定自若,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奋力突围。他率部予敌以严重杀伤后,突出村子。尔后,当他率队顺着通往砸桥的一条通道向见津河方向猛冲时,又遭到日军伏兵的堵截。于是,石景芳率部分武装佯攻掩护,杜子孚则带大队向西北方向边打边撤,当撤到东光县四柳林地带时,部队子弹打光,且又陷入敌人团团包围中, 杜子孚当即率领战士们喊着冲向敌阵, 同日军展开了殊死的白刃格斗。拼杀中,杜子孚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 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