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李兴唐。山西省崞县(今原平)人。1906年生。1925年5月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入北平大学法学院学习。后任中共北平市政工作委员会书记、北平市委职工部部长、天津市委书记、直中特委书记。1933年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曾领导开滦5矿总同盟3万余人举行反帝大罢工。后任中共直南特委书记、冀鲁豫边特委书记。
1936年,黎玉根据中共北方局指示,前往山东恢复和重建屡遭敌人严重破坏的中共山东省委,任省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发动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并亲自领导了徂徕山起义,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政治委员。1939年赴延安汇报工作,与张经武一起率领一部分红军干部和抗大与陕北公学学员近200人,从延安回山东。1938年12月,山东抗日起义武装组成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辖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45万人和地方武装万余人。
中共山东省委先后扩建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中共山东分局后,黎玉都是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并任山东省政府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参与领导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反对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为创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1942年山东纵队改编为山东军区,黎玉继续任政委。1943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成立新的山东军区,黎玉任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1944~1945年间,协助罗荣桓领导山东军民对日伪军进行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解放了除济南、青岛等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广大地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黎玉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代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副书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山东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协助陈毅领导军民保卫山东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支援东北、华北、华中战场,担负和完成了大量繁重的工作。1948年在山东土地改革时期,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错误的处理。但他仍以战争大局和党内团结为重,继续努力为党工作,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平反。
1949年上海解放后,黎玉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兼秘书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上海市政府市政建设委员会主任。1953年调北京中央财委工作,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农业机械部、第八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文革”中又遭迫害。1978年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顾问、农业机械部顾问、党组成员等职。他是第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6年5月30日病逝于北京。
相关新闻:
中共山东省委先后扩建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中共山东分局后,黎玉都是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并任山东省政府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参与领导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反对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为创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黎玉,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为重建中共山东省委,发展壮大山东党的力量,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1986年5月30日逝世于北京。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黎玉与徐向前、罗荣桓等人一道,共同开辟和巩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历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书记,山东军区副政委,山东省政府主席等职,在山东党组织和沂蒙人民中拥有较高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