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月21日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4军军委青年委员,连、营、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5月起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师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诸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343旅政治委员。1938年5月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深入冀鲁边区,任冀鲁边军政委员会书记,在地方党委和地方武装配合下,领导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起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行政公署主任。1941年12月起任115师政治部主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115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日军的频繁“扫荡”,积极开展对敌斗争,领导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开展“建设铁的模范党军”活动,为加强军队和民兵建设,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肖华率先遣部队进入东北地区,开辟南满根据地。任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先后指挥了本溪、鞍海、新开岭等战斗。1946年冬,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委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林彪、江青发革命集团迫害,被关押7年半之久。复出后,1975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1977年任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当选为中共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
相关新闻: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343旅政治委员。1938年5月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深入冀鲁边区,任冀鲁边军政委员会书记,在地方党委和地方武装配合下,领导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起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行政公署主任。1941年12月起任115师政治部主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115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日军的频繁“扫荡”,积极开展对敌斗争,领导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开展“建设铁的模范党军”活动,为加强军队和民兵建设,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萧华(1916—1985),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22岁时已是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被誉为“娃娃司令”。
一位是年轻有为的将领,一位是漂亮活泼的姑娘,人们称赞他们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两人关系确定的当天,萧华就以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奔赴抗战前线。临别之际,萧华送给王新兰一床丝棉被,嘱咐她:“新兰,见物思人呵,你可不要忘了我!”王新兰有些心酸:“嗯,你放心吧,我永远会想着你!”王新兰捧着萧华送的红底子绿碎花的棉被,立在村口,目送着萧华飞马离去的身影,一股从未体验过的柔情在心中涌动……
1964年9月至11月间,萧华在西子湖畔的一座小楼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长征组歌》的创作之中去了。他忘记了疾病,终日伏案写作,直至深夜还吟哦不绝。他后来曾多次对曲作者、演员们讲述写作的情形:“我写《长征组歌》,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想起长征中的艰难困苦,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怎么能不难过呢?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终于历尽艰险,战胜敌人,三大红军主力在陕北大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想起这些,又怎么不高兴呢?难过、高兴,都会使人流眼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