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景慕达。1917年10月生,山东历城人。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中共支部书记,山东省委巡视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后兼青年部长。1938年1月参与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4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1团政治委员。1938年8月任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2支队(后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涌等在滨海地区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4月调任中共清河特委书记兼清河军分区政治委员,1940年10月至1943年12月任清河区党委书记,清河军区政治委员。先后与马耀南、杨国夫等领导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建清河抗日根据地。1944年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后,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治委员,与杨国夫等指挥部队参加山东抗日根据地1944年攻势作战,攻克日伪军占据的利津县城。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从日军手中夺回后再未沦陷的第一个县城,受到山东军区通令嘉奖。在1945年大反攻中,与杨国夫等指挥渤海军区部队,分南、北、中三路,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收复县城19座,渤海区除德州、沧州、潍县等少数城市外,其余广大地区基本解放。解放战争时期,曾兼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战役。1948年1月,康生、饶漱石等在山东土改中大搞极“左”,景晓村被以“右倾”罪名被撤销渤海区党委书记和渤海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务(1984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山东省委为景晓村等彻底平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农业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1994年8月9日在北京病逝。
生平
他有一个传奇经历,17岁投身革命的滚滚洪流;18岁,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风雨飘摇中勇挑重担成为省委秘书长。他有一种巨大的魄力,23岁,临危受命担任清河区党委书记、清河军区政治委员;26岁担任管辖41个县、上千万人口的渤海区党委书记及渤海军区政治委员。他有一个坎坷经历,30岁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撤消党和部队一切领导职务,忍辱负重37年,才得以彻底洗清不白之冤。他的名字是景晓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胆略和卓识,不畏困苦,不惧强敌,为取得抗日战争在山东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山东省委将山东划分为六大抗日战略区,其中一区为清河区。当时有“清河三杰”的叫法,景晓村便是其中一杰。景晓村是山东章丘人,1939年3月,被调到清河地区任清河特委书记,后成立清河区军政委员会,景晓村任书记。这一年,景晓村只有23岁。
景晓村不但是员虎将,他还是个十分有战略意识的指挥员。就在他来到清河地区三个月后,日伪军3000余人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驻地牛王庄给团团包围了。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在突围时壮烈牺牲。多次战斗失利及马耀南的牺牲让景晓村认识到,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更要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他的建议得到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的首肯。于是,景晓村集中力量,发动群众,创建了清河平原根据地。
景晓村还非常善于做思想工作。他的“金碗沙碗”之论,一直为后人所称道。1941年8月,清河区党委在广北的六户村召开进军垦区的动员大会。当时关于是否要进军垦区党内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垦区是块没人要的荒原野坡,小清河南北才是人杰地灵的粮棉之乡,前者是个沙碗,后者是个金碗,舍南取北,是丢了金碗,得个沙碗。为统一认识,景晓村有了关于垦区的“金碗沙碗”之论。他说,金碗、沙碗之说,是简单地从地理位置、物质条件方面去看问题。他说,先把沙碗拿到手,有了饭吃,再去争夺金碗,最后金碗、沙碗都能得到。他用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根据地、游击区、敌占区相辅相成的关系,统一了大家的认识,揭开了开辟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