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生,山东临沂人。其父为同盟会山东分会会长李光仪。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英语系讲师,北京山东中学校长。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9师36团、25团党代表,武汉军政学校政治教员等职。1927年“马日事变”后回到山东。翌年曾任国民党山东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不久,因发表反蒋言论被国民政府撤职并开除党籍。1929年9月,李澄之回到北平师大任教。1930年11月因参加对抗南京国民政府的反蒋活动被北师大解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中共北平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应允为中共工作。曾与中共党员于振瀛共同做宋哲元的工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任第一集团军司令部秘书。1938年初,到武汉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后以国民党教育部战地教育督导员身份回到山东,在蒙阴县创建山东省第四联合中学,任校长,团结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从事抗日活动。1939年6月,反对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反共政策,进入共产党创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中共山东分局的帮助支持下,于7月7日成立了“山东国民抗敌同志协会”,任主任委员,积极参加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和统战工作。先后担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41年冬在日伪军对沂蒙山区的大“扫荡”中不幸被俘,被软禁在济南。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定沉着,按照中共山东分局秘密给他的“不死不屈、相机逃出”的指示,机智地与敌人周旅。1942年底,被中共泰安武工队救出,回到根据地,继续担任各项领导职务。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194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工作关系当时未公开党员身份)。他作为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赴延安,任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委会常委,后以中共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赴重庆参加与国民党政府的和平谈判。1946年春,随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工作。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于1946年7月回到山东。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任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长兼济南市教育局局长。1950年3月当选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从1954年5月起,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常委,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山东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66年3月26日病逝于济南。
相关新闻
李澄之早年是“五四运动”健将,加入过国民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脱离国民党,为民主事业冲锋陷阵。他追求真理、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长期奋斗在山东地区,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澄之(1901-1966.3.26),字若秋,原名李澄,临沂城人。出身自由职业者家庭。其父李光仪为早期同盟会员。1924年,李澄之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夏,利用国民党的关系,掩护从法国回到北京的陈毅。1926年6月,赴武汉参加北伐战争。不久,因发表反蒋言论被撤职并开除党籍。194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秘密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