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生,山东寿光田柳镇崔家庄人,是寿光县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渤海区著名的抗战模范老人。
清朝末年,他反对封建统治,兴办新学,维新图强;民国初年,他反对军阀统治,支持国共合作,把学校办成了传播马列主义的基地;抗战初期,他接受中共寿光县委的邀请,参加“寿光县抗敌后援会”工作,支持中共领导的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并先后当选清河区、渤海区参议会参议长;解放战争中,75岁高龄的李植庭申请并经华东局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中共寿光县党组织恢复活动,在崔家庄开办农民夜校、国术馆。李植庭无偿提供教室并任国术馆名誉馆长。1937年12月,中共寿光县委组织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八路军第八支队,李植庭积极响应,将家中的一匹大青马捐赠给八支队,并动员国术馆的成员踊跃参军。以国术馆学员为主体组建了一个中队,成为八支队的骨干力量。
1939年1月,日军侵占寿光城,接连八次派兵到崔家庄,要李植庭“共商政事”,他始终避而不见。日军为逼他屈服,抢劫他家财产,放火烧房。日军最后一次到崔家庄时凶相毕露,公开威胁说:李植庭再不去要洗劫全村。李老不愿全村为他遭劫,更不愿当汉奸留万世骂名,为保民族气节,他决心以死报国,三次上吊自杀被救。中共寿光县委得知情况后把他接到广北寇家坞避难,后来邀请他参政,李老欣然接受,参加清河区参议会筹备工作。1940年12月,这位69岁的爱国老人当选清河区参议会参议长。1944年,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他被选为渤海区参议长。建国后任省政协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
1943年,李植庭在垦利县带领群众开荒种地取得丰收,被清河区行署授予“劳动模范”和“拥军优属模范”称号。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念念不忘教育救国,建议行署在八大组开办“渤海实验小学”,吸收“精兵简政”下来的军政少年、文艺小兵、烈军属子女共200多人入学,由李植庭兼任名誉校长,配备最优秀的教师,学校师生丌荒种地200亩,边学习,边生产,蔬菜自给有余,秋后收获粮食2万多斤;敌来我走,敌走我学,学校生气勃勃。这批学生在解放战争中多为连、营级干部,离休前多是厅局级、师军级的领导骨干,“渤海实小”成为培育干部的摇篮。全国解放后,李老继续倡导“集资兴学”,重建了崔庄小学,兴建了寿光一中,并协助政府集资新建了寿光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