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统一
陈漫远
1938年春至1939年春,山东各地起义武装在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领导下,统一了起义武装,整训了部队,积极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山东坚持长期抗日战争建立了立脚点。
1938年春季,日寇将其主要进攻方向置于津浦线,到6月上旬,已经占领了徐州等要地,打通了津浦线。同时也占领了开封,控制了陇海路中段大部。由于国民党执行不抵抗政策,在日寇进攻面前,节节败退,造成正面战场的失败局面。与此相反,我党坚决实行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在敌后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游击战争。至1938年夏季,我挺进敌后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在华北各省收复了被国民党丧失的大片国土,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进军敌后,在长江南北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提高了我党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我党我军威信迅速扩大。
徐州失守后,山东完全沦为敌人后方。日寇留驻山东的部队有104、120师团和103、110、114师团的各一部,另有三个守备队,共四万余人。此外还有伪军,总数不足一万人。敌人主要是控制中心城市、重要港口以及铁路交通线,还无力向山东腹地广大城乡进攻,这就为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党中央非常重视山东的战略地位,指示山东应以发动群众、发展游击战争与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中心任务,并派出部分主力部队入鲁,作为山东人民起义武装的骨干力量。1938年5月,中央决定将原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
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成立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对山东各地起义武装实行了统一领导,并决定以各大股起义武装为基础建成支队,迅速创建抗日根据地。为实现这一任务,充实与健全了省委和特委的军事部,又一次分派了一批有战斗经验和建军经验的红军干部到各支队担任领导工作,加强了对武装工作的领导;对部队进行了初步整顿,调整和配备了部队的领导骨干;清洗了混入部队中的少数坏分子,改造了少数不巩固的地方武装,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到1938年底,起义部队经过整顿,除冀鲁边与鲁西北两区部队外,其余共编为八个支队。后党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由张经武同志任指挥,黎玉同志为政委,统一了对山东各支队的领导。同时,建立了纵队领导机关,建立了后方基地,成立了小型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并扩大了军政干部学校,开办各种训练班,培养部队骨干。
1939年2月至5月,山东纵队在部队中开展了以整编和部队建设为中心的第一期整军运动,将部队编为第1、2、3、4、5、6支队及陇海南进支队、纵队警卫团,并以第1、4、5支队为基干团,作为山东纵队的主力部队。
山东纵队整编后,利用战斗间隙进行了军事、政治建设,在纵队和支队成立党委,连队普遍建立党支部,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建立党的生活制度,加强了党的领导;改进部队管理,严格组织纪律,密切了军民和官兵关系。此外,部队还开始建立了正常的供应工作。经过这次整军运动,部队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得到了加强,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部队在整编过程中,还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和地方武装工作。至此,山东人民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成长为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这对于创建抗日根据地和长期坚持抗战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发展冀鲁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1938年5月,党中央决定,由115师343旅685团第2营发展组成的第5支队和由129师工兵连发展组成的津浦支队增援冀鲁边区。7月上旬,两个支队由冀南出发,经过鲁西北,越过津浦路,进抵乐陵、宁津地区,与边区人民武装汇合后,抗日局面。
为了统一和加强该地区的领导,肖华同志又率领343旅机关百余名干部由山西出发,经过冀南,于9月27日进抵乐陵,在当时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了以肖华同志为领导的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整编了部队,将先后进入该地区的115师、129师少数部队和该地区的起义武装统一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下辖津浦支队(编为3个营),第5支队(编为3个团)和冀鲁边区起义部队改编的第6支队(编为3个团)。整编后,为了深入发动群众,开辟和建立根据地,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决定部队迅速分散活动,配合地方党组织开展新区工作,又先后成立了“泰山支队”以及宁津、鲁北、阳信、商河、惠民等若干个地方支队。
到1939年上半年,冀鲁边区的武装力量已经扩大到两万余人,并开辟了津南、鲁北15个县的地区,初步创建了冀鲁边平原抗日根据地。
为了统一与加强湖西地区的对敌斗争,打通华北与华中地区的联系,1938年10月,我115师343旅685团又奉命由山西出发进军山东。于12月抵达湖西地区,与该区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2总队”合编,成立了苏鲁豫支队,下设第1、2、3、4、7队等5个大队。1939年2月,又争取了沛县伪军一部反正,编为独立大队。到4月部队扩大到8000人,并迅速打开了湖西地区局面,创建了以丰县、沛县为中心的湖西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下半年,日军在山东战场还无力实行大规模的进攻,我军利用这个时机,积极进行游击活动,到处打击敌人,加紧开辟根据地。同年10月,日寇在山东开始“扫荡”和进攻,但其“扫荡”和进攻规模不大,主要是占领县城,我军在农村仍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且敌人对我军估计不足,常给我军以可乘之隙,我军运用袭击、伏击、破袭、扰袭等游击战术,打击进犯之敌,继续开辟与扩大根据地。
在开辟建立抗日根据地过程中,我党我军一贯坚持团结抗战的主张,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争取国民党军队及各种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以分化、孤立国民党顽固派,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至1939年春,山东军民在山东分局的领导下,经过一年来的英勇斗争,初步建立了冀鲁边、鲁西北、胶东、清河、太西、湖西、鲁中、鲁南、滨海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并开展了苏北、皖东北部分地区工作。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为长期坚持山东抗战打下了初步基础,使山东成为我党在华北抗战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地区。
为了加强山东抗战力量,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1939年4月,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各部队。徐向前同志为第一纵队司令员,朱瑞同志为政治委员。
同时,115师除留下部分在晋西地区坚持斗争之外,其余由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率领,于1938年秋至1939年春先后进入山东,与山东纵队一起打击敌伪势力。
1939年3月,部队进抵鲁西平原,首歼盘踞郓城樊坝的伪军;4月进军泰山以西;5月在泰西地区粉碎了敌人的九路围攻;8月取得了梁山歼灭战的伟大胜利;10月师主力先后进入鲁南山区,连克马头、重场、白彦等重镇,并粉碎了日伪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从而开拓了鲁西、鲁南广大地区的抗日斗争局面。
我115师在积极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抽调大量干部,协助地方党组织进行创建发展根据地工作。在以朱瑞为书记的山东分局和山东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各地区党组织、人民群众、地方武装积极配合,先后开辟和扩大了冀鲁边、鲁西、湖西、苏鲁豫皖边、鲁南等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原来留在晋西的115师独立大队也调来山东,加强了鲁西、鲁南的斗争力量。
总之,115师进入山东后,成为山东抗战的骨干力量,并与原在山东的军民一起,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严重地威胁着津浦路中段、陇海路东段两大交通线,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配合了各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打通了华北、华中的联系,对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首任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