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巍巍马石山》
1942年冬,日寇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今属乳山市的马石山区就是敌人的一个合围点。敌人从四面八方收网,将马石山区团团围住,妄图一举消灭我抗日军民。日军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在惨案发生之后,东海专署指示东海中学宣传队深入马石山区,进行慰问演出,并配合地方动员参军参战。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走遍了山区的每个村庄,并在那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之夜。
我们每到一村,都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和帮助,特别听说是来慰问演出的,都对党和民主政府的关怀感到极大的欣慰和鼓舞。他们不仅在精神上给我们以极大支持,而且在行动上也给予我们以极大的帮助。主动帮我们搭舞台、借服装、搬道具等。我们吃饭是派到各户里吃的,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小山村,经过敌人的“三光”洗劫后,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但乡亲们还是尽最大努力,让我们吃饱睡好。几次发现,我们吃的是热乎乎的地瓜,老乡吃的却是黑糊糊的糠菜团子。
除夕这天,我们驻在马石店村。这是山区最大的一个集镇,也是遭敌人洗劫最惨重的一个村。刚进村,只见满目疮痍,似乎一切都被烧焦了,真是惨不忍睹。所有的房屋,几乎没有一间是完整的,到处是残垣断壁;街旁、院中的树木,被烧得光秃秃的,甚至连场院里的碌碡,都被烧得裂了纹……呼啸的寒风,裹着残余的灰烬满空飞扬,散发着呛人的糊焦气息。我们一进村,乡亲们就像见了亲人一样,向我们哭诉道:那天,当鬼子进村后,乡亲们能跑的都跑到山上去了,不能跑的便被堵在了村里。可是跑出去的,也遭到了劫难,许多人被敌人杀害了,有的被敌人抓走了。被堵在村里的,大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儿童,被敌人驱赶到村外的河滩上,在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叫嚣下,倒了下去,据说除了一个孩子外,无一幸免于难。大难之后,能够活着回来的人,几乎家家都有亲人失去,简直没有一家团圆的。我们进村后,悲痛仍然笼罩着全村,但复仇的怒火也在人们的心中燃烧着。
除夕晚上,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焚香烧纸,祭奠亡灵。因住的房屋都是山草打起来的临时草棚,为防止火灾,人们都到街上去烧。街头上到处闪烁着忽明忽暗的火光。火光旁,人们都在低声啜泣。寒风卷着未烬的纸灰到处飞扬。这时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走!到河滩上去烧哇。”这话好像是命令,人们立即循声向村外河滩走去。在那亲人死难倒下去的地方,人们触景伤情,倾刻之间燃起了熊熊大火,哭爹喊娘的,呼儿唤女的,凄厉的哭声,回荡在荒凉的山野、沙滩上。
我们宣传队见此情景,立即抓住战机,分头到群众中去,展开了宣传发动活动。利用演讲充分揭露敌人的血腥罪行,启发群众的民族觉悟,积极参军参战,为死难的亲人报仇。同时,并伴之以呼口号,造声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血债要用血来还!”“拿起枪杆,为爹娘、亲人报仇!”“到前线去杀鬼子,向敌人讨还血债!”“化悲痛为力量,积极行动起来!”宏亮而激烈的演讲声,悲壮而愤怒的口号声,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声浪,震动着山谷、大地。刹时,激起了群众的抗日怒火,掀起了参军参战的高潮。
这一晚上,当场就有十几个人报名参军。是我们入山以来成绩最大的一次。其中有个十余岁的小男孩,是在敌人扫射河滩上的群众时,被倒下的母亲压在怀中才逃生的。他哭着喊着要参军,为爹娘报仇。时到子夜,人们才渐渐散去,几个报名参军的小伙子,还围着我们问长问短:“我报了名,什么时候走哇?”“参了军,到哪里去报到?”“什么时候发军装,发枪?”这些怒火中烧的小伙子,为了复仇、救国,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度过的一个没有吃饺子、听不到鞭炮声的除夕之夜,更是一个受教育极大、极深的除夕之夜。一幕幕凄惨、悲愤、豪壮的感人情景,留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使人终生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
(周维敏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