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山惨案,惨绝人寰。死了500余人,是胶东抗日军民的一场大灾难。
我的老家地处乳山口附近,离马石山不远,一提到那次惨案就自然会令我动情。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到了1943年,才看到有关惨案的报道和纪念文章。读初中后,看到的纪念文章就多了些。特别是事过近60年,我的老战友丛笑难同志的长篇文章《青山碧血祭忠魂》,使我了解了马石山突围的全貌,因而也更加激发了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加深了我对惨遭杀害的抗日军民的怀念。他们在突围中与敌军的殊死搏斗,子弟兵救援群众,也就是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给我以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马石山方圆不过20公里,又有悬崖绝壁。在这样一座山上聚集着数千名群众,而且敌军合围严密,步步进逼,可以想象当时救援群众突围是何等艰难!但是,靠我军的机智勇敢和军民的休戚与共,突围终于成功了,有大部分群众冲出了包围圈,我军牺牲团以下指战员400多人,每救出20名群众,就要牺牲一人。
在突围中,我军指战员有的气豪词锐地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绝不能让人民群众坐以待毙!”第十七团二营营长孙涛情深意切地说:“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如果丢下群众不救,即使大家能活着出去,我不知道七连今后有何面目再见胶东父老?!”大家就是怀着这样的深情,救群众于危难。有的抱着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打开一个缺口,率领大批群众冲了出来;有的绕过昏睡的哨兵,掩护多批群众穿过火网脱险。“壮士阵前半死生”。第十三团(济南第一团前身)七连六班在班长王殿元的带领下,一夜之间三次冲出合围,掩护1000多名群众逃生,而全班10人则全部牺牲,被人们誉为十勇士。胶东军区医务处处长兼政委夏云超,命令警卫员携带密件与群众一起突围,只身向敌人射击,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壮怀激烈,铁骨铮铮,“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马石山上军民同生死,舍己救亲人的壮举,动人心魄。
我们党和党外革命者中,有着千万个共产主义的英雄烈士,这是党的骄傲,祖国的骄傲,也是五千年华夏的魂魄和民族之花。郭沫若同志曾有这样一首诗:“血性文章血写成,党人风格万年贞……头颅换得金星五,满地红旗众人擎。”既然我们的前人能以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解人民之苦难,拯救国家之危亡,我们也必须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地奉献一切,并且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为人民服务,做到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夙夜匪懈尚惟恐不能克尽厥职。焦裕禄、孔繁森都是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把民之难作为党之忧,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一身虽去,死犹未己”,为民之心可昭日月。
胶东我军在马石山上救援群众的战斗事迹,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他们是我军爱民传统的忠诚继承者。脱险的群众把烈士看成自家人,有的把烈士的遗体埋在自家的祖坟。鱼水之情是多么感人!这就深刻说明,党的干部和我军指战员,只有真诚地为人民,深切地爱人民,才能获得人民的厚爱和拥戴。革命战争时期,我军不仅与人民同生死,还与人民共甘苦,如遇荒年,部队指战员把地瓜蔓和地瓜叶让给群众,自己吃野菜、树叶,群众对此深为感动,军民的团结更加紧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军爱人民为人民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解放军战士徐洪刚,只身斗歹徒,身挨14刀,救护了一汽车人。打井为民志不移的模范团长李国安,任团长5年,率供水团解决了内蒙古城市和农村384万人口的用水。在抗洪救灾中,我军广大指战员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英勇护堤,抢救群众,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崭新篇章。
人民不可忘记,忘记了人民的人,便会像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安泰,双脚一离开大地母亲,就立即瘫软了。当代公仆的楷模吴金印说:“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脱离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这话语重心长,国家干部和我军的指战员应当从中受到启发。
以德治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我们培育爱国家、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美德,这种美德比世界上任何财富都宝贵。我们应当在以德治国中为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认真陶冶自己。
马石山惨案中的英烈,如松之茂,如柏之翠,如大江东去,长流不息!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 孙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