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救护美国遇难“飞虎队”队员

2015-06-23 13:11: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日本是个小国,说它小是因为它土地少;中国是个大国,说它大是因为它的土地多。一个小国因为长久羡慕一个大国, 居然张开了巨大的胃口,心里打起了算盘,企图占领和吞为它输送过无数营养的国土。并专注于迅速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到了1931年,日本的战争侵略,已经箭在弦上。9月18日日寇的屠刀指向沈阳。从此开始了血战的十四年,那是中华民族血与火的洗礼。写成了人类历史不堪入目的最血腥、最残酷、最悲壮的一页。以杀对杀;以血还血;以命抵命的战与抗战 、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进行的异常惨烈。
    全国人民和军队开始了反欺辱、反侵略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武器装备的劣势客观地存在。“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空军能起飞的飞机还不到一百架。日军则有三千架飞机。中国的空军大大处于劣势。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1941年7月来中国参与抗日,当时美国尚未对日宣战。这就是二战期间著名的美国援华“飞虎队”。1943年,志愿航空队改为第十四航空队,协助组建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历史是应得到珍重的。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陈德以及成千上万的美国空军官兵在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抗日的八年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美中两国飞行员牺牲和失踪了1500多人。以年轻生命写就了中美共同抗击法西斯的辉煌历史。
    在山东省齐河县就有一位美国飞虎队员牺牲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上。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消息是2002年的春节。当时已81岁的马学明老人怀着兴奋和激动的情绪回忆讲述的。因为他亲自参加了救护这位美军飞行员遇难遗体的救护行动。其真实性不容质疑。时间过去四年,今年的正月十六日走亲访友。我又见到今年已八十五周岁高龄的马学明老人。或许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他亲身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之中。成为他今生今世不能忘记和常常要情不自禁重复讲述的故事。抗日的故事应该有历史的记载。2006年6月15日我来到山东省齐河档案馆想查寻一下馆藏资料,获得相关的历史记载。没想到工作人员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建议我去齐河县政协文史资料室问一下。经过查找他们的回答也是:没有。原来这个抗日的历史故事一直被尘封了62年。没有人把他记录在齐河的史料之中。
    我想有必要将其写出来,让这个真实的抗日故事走出历史。2006年6月29日,这是一个夏日里没有直射阳光的凉爽天气。我来到了山东省齐河县的米三里村和刘三里村。这两个村因为距老齐河县城只有三里地而得名。据晏城镇78岁的张振华老人讲:美国援华飞机战机失事就发生在这二个村的附近。村名虽是两个,实际上这两个村历来就是连接在一起的。虽然故事发生在62年前,村里的老人应该对此有记忆才对。所以,为了多一个证实故事真实发生的渠道。也是试探着为了寻找到第一目击证人。我来到这两个村。情理之中又是预料之外的是:我获得的情景描述比我想要获得的详细的多。几乎是完全再现了飞机失事的全过程。同时,也给我带来一个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情况:飞行员完全可以活下来的。但是......真是太让人遗憾了。
    现代的中国人,在和平法制的社会里,生活的有序而又幸福。山东省齐河县人民也是过着安定、温饱有余的日子。我沿着相当平整的309国道来到米三里村,进村就问70多岁的老年人,并很容易就找到了当年的第一现场目击证人。在米三里有位叫米登端、米登美兄妹二人。米登端今年82岁,米登美今年78岁。他两都是现场的第一证人。当我问起关于美军飞机失事的事。兄妹二人,都特别兴奋地、有些激动地谈起他俩的所见所闻(和马学明老人讲述时的情况一模一样)。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所经历的重要的、不同一般的故事有着特别的记忆和倾诉的欲望。妹妹当年16岁。她反复地讲述着她的经历(真的是说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很愿意听):“我们这里小孩种牛豆,揭疙渣。有吃烧饼的习俗。那一天,我正好去买烧饼。刚走到街上,飞机来了。先是枪声,后来飞机失事。吓的我趴到豆子地里。起来后也没去买烧饼就逃回了家。从那后好几年吓得就象长了病似的。邻居大伯说我:你走道就好象怕踩死蚂蚁一样,胆小怕事的样子”。旁边的中年妇女也证实。米登美给她讲过多次她所经历的这件事。
    哥哥米登端讲述的比他妹妹还要详细些。那一年他已经是20岁的成年人了。又是一个男人,比他的妹妹要胆大些。他说:“那一天我正在地里割草。天上飞来三架飞机。从齐河县城开出三辆日伪治安军的汽车。飞机冲着三辆车,就进行扫射。子弹哗哗的就象下雨一样。”说到这里他抬起右手比划着,形容从天上射下子弹那种令人生畏的下雨似的状态。“一辆日伪车上的四口人全被射中,当场死亡,有一个跟班的士兵腿上受了伤。其中有一架飞机飞的太低,不幸挂到高压电线上了。飞机连着试飞了几次,拨起了几个电线杆。螺旋桨被电线挂坏了。飞机已经无法起飞了。飞行员并没有受伤。这时他们自己的飞机反回头来。朝着自己的战友进行了扫射,是他们自己的人把飞行员打死的。”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惊。脑子一下变成空白。停顿了好一阵,才渐渐回复情绪,回到现实中来。飞行员本可以活下来的。......真是太遗憾了。米登端老人继续说:“被打伤的那个伪军士兵在地上爬,喊我,让我帮助把他扶起来。我说:谁扶你。我不管他。他吓唬说:开枪打死你。我答道:你敢。”我没管他就走了。飞机下来时,把一片快要熟的谷子扫倒了一大片。”根据米老的这个说法,发生飞机失事的具体时间应该确定1944年秋季,秋收之前。我张嘴问了一句:“日本人知道吗?”没想到我感觉一句平常的问话。米登端老人的眼里即刻闪现出恐惧的眼神。好像又回到了日本控制时期会面临日本人知道了的危险一样。日本人控制的岁月里,老百姓真是太苦了。他说:“日本人知道了那还了得。那不就全完玩了,到了下午,日本人和二鬼子就把飞机全部包围起来不让到跟前去了。”米登端老先生特别感慨和佩服不已的是在日军眼皮子底下救走美军失事飞行员遗体的齐河人。他说:“一般人即使有救人的心,也没有救人的胆和救走的能力。”又说:“这是用钱也办不成的事,日本鬼子不干。”言外之意:这几个人是齐河的好汉。旁边观看的妇女中有一位说:“你找他俩找对了。”我说:“是啊,来得也是时候。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来。那就很难见到米氏兄妹这样的目击证人了。”米氏兄妹和围观的村民因我说了一句实实再再的大实话。共同应声,表示赞同。“哈哈...对呵!”“嘿嘿...这倒是真的!”“是啊,是啊...一点不假!”融洽的气氛好像说:我的到来是受欢迎的。
   告别热情的米氏兄妹,我向前走了三十几米就是刘三里村了。村与村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准确讲完全没有界限。如果不问还以为它们就是一个村子哪。在街上纳凉的人中,有一位叫刘守昌的老人。一听说我要打听美国飞行员的往事,立即显出关注的神情。他说:“怎么不知道?!飞机失事的地点就发生在我自己的地里。正巧那天我和哥、父亲俺爷仨正用车向地里运粪呢。”原来还是一位难得的第一现场目击证人。刘守昌老人今年73岁,这件事发生时,他11岁。已经有完全的记忆能力了。他的叙述比起米登端老人又进一步详细了。这时看到我问这件事,周围村民慢慢围拢过来。有的也不时插嘴。刘守昌老人继续他刚才的话题:“俺爷仨正在向地里运粪,三架飞机飞过来了。飞机是美国的。冲着公路上的三辆日伪治安军的汽车俯冲下来。其中一架飞机飞的太低了,挂到电线了。飞机试起了几次都失败了。飞机的机身左右剧烈地摆动。机翅子绞的地上一个大窝子一个大窝子的。在惯力的作用下飞机冲出去二里地,最后碰到石碑上停下来了,飞机的头部向上倾斜着。当时整个空气中弥漫着很浓很浓的汽油味。”他一边用手挥了挥形容空气中汽油味的浓度。“把我家快熟的谷子全挫平了。拉车的牲畜也给吓的窜了。我和臭子他爹跑到飞机跟前看到飞行员斜靠在驾驭座上。飞机真大,日本人和二鬼子光拆就拆了十多天。天天不停吭哧吭哧地砸。”原来米老先生说的扫倒的谷子就是刘守昌家的。一切都对起来了。有人建议我再去见一见刘守昌的哥哥78岁的刘守芳,他和弟弟一样是第一现场目击证人。旁边69岁的刘守田也插嘴说:“二鬼子车上还有刚从齐河北门买的西瓜呢!那一年我七周岁。” 张振东抗战时期,组织了农民抗日自卫团。但是,在对日军的抗战中。有限的武器装备抵不过令韩复渠也望而生畏、逃而不战的日本武器。他的帽子被日军子弹击穿,头皮上留下从前额至后脑一道长长的弹沟,而险些丧命。今年78岁的张振华回忆:“实再打不过日本军人,死的人太多了。”在日本人控制的日子里,他没有放弃抗日的信念。他除了在日本鬼子的眼皮底下亲自参加救护了美国飞行员遗体的行动外,还有一个营救地下共产党员全家满门二十多口人的历险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因为齐河姚魏庄马学明老人的长寿至今能够活生生的证明(在齐河本土不止一人、二人知道这一故事的发生)。他是这两个故事的亲身参加者,是故事的第一当事人。这两个抗日故事虽然没有记载在县志上,但是,民间的流传却是相当的广泛。70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时知道这两个故事发生的不在少数。
    齐河县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北面。这块土地也没逃脱日本帝国军人的铁蹄蹂躏。在齐河县有个张新村死的人最多,日军把村里的人集中起来,用枪扫射全部杀掉。眼看着父母兄弟被杀戮,妻女姐妹被奸淫,父老乡亲被残害。复仇之火燃起在齐鲁大地。脱离历史背景说话,是不现实和荒唐无稽的胡言乱语。在日伪控制区,人们只能进行地下抗日活动,对日本控制的铁路进行破坏、偷袭小鬼子的居点。美国的“飞虎队”飞机也来到山东支援抗战。78岁的张振华老人讲:“有一次美国援华飞机来了二架,小鬼子一下子升起十二架。让美国飞机一下打下来好几架来。吓的鬼子飞机白天不敢起飞,只有晚上沿着铁路悄悄的飞行。”马学明也说:“我亲自看见美国飞机打日本人的火车头。很粗很粗的电线让机枪扫射的嗄嗄的都断了。太历害了。那天发生美国飞机失事后, 救护美国飞行员必须迅速而绝密地进行,不能让日本人和伪军知道。是张振东带领我、刘怀教、李存信四人来到飞行员不幸遇难的现场。将飞行员搬出飞机驾驶舱外,飞行员的手枪和机上的降落伞也一同收拾妥当带走。成功地将他搬离事故发生地,运往二十里外的刘安庄张振东家中隐藏起来。”是的,他们那时紧急的心情是可以推想到的。为了在日本人发现前将美国飞行员的遗体保护起来是救护行动的当务之急。如果日本鬼子发现中国人在救护美国飞行员,不但美国飞行员的遗体不能保存下来。现场中国人的生命也会一同被枪杀命归西天。手里缺少武器的中国同胞在荷枪实弹的日本军人面前有时连选择生的机会都不存在。那是多么多么可悲而又不能不面对的残酷现实——鲜活鲜活的生命今天活着,说不定明天或者当晚就会成为日本帝国军人枪下的阴鬼。
   晏城镇晏城街78岁的张振华老人是第二现场见证人之一,飞行员运到齐河刘安庄他是帮助掩埋者之一。他讲:“飞行员胸前有一个胸章,上边写着名子、年龄等等信息。飞行员的年龄只有19岁。具体叫什么不记得了。我拖着那张巨大的降落伞,真是好大好大。”那时,他们怀着对国际主义战士的尊敬和感激,默默将飞行员遗体安葬起来,做上标记。等待有朝一日遗体回归故里。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1月天主教堂有个郭神父懂英语。张振东托他和美国军方取得联系。美军代表乘汽车前来,在飞行员的安葬地刘安庄进行了遗体交接仪式。今年85岁的马学明老人,对此事仍然记忆犹新。马学明老人谈起抗日战争的故事他总是异常投入地讲述,好象又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见证了那个时期中国人的苦难和灾难。见证了中国人以血还血、以命抵命的浴血抗争。在他谈起的故事中, 救护美国飞行员的经历是他认为最值得回忆的历史故事之一。他为自己在抗日战争中出过力,感到作为一 名中国人的骄傲。他说:“美军代表来的那一天,是开着汽车来的。有美国政府的官员、有军方代表、有报社的记者。二十里铺的郭神父当的翻译。签署了交接文书,拍了照片,送给我方纪念品。在美方政府代表在二楼进行交接的时候,我和其他人员在楼下的院里,珍爱地抚摸、翻看着美方送给的礼品。一把自己从未曾见过的高级新式手枪。和装在精巧包装里的一支钢笔。”他稍停片刻,又描绘起那把手枪来:“那把美国造的枪,太棒了。我从来没见过做工这么精致、精美的手枪。我们一个人传给一个人看,反复地抚摸。不愧是美国制造。”他说话的语气似乎又回到了见到那把手枪时的兴奋情绪。马学明老人给我印象突出和深刻的是他说话声音洪亮、激昂。宽大的手掌和粗粗的五指。说起话来挥动着胳膊显得很有力量。看上去仍然宽厚的身体骨架,如果不知道他的年龄,真的不会相信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不难推想年轻时他一定是一名英俊魁梧高大体健的山东大汉。今年即2006年正月十六日我又见到比起四年前略显得有些苍老的马学明老人。只要坐下来,他还是不由自主地谈起以往的故事。“美国飞机在刘三里碰到石碑上了,张振东和我等人去救护的……这是一个大事”是的,一名反法西斯战士,为了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保护他的遗体能够回归故里,返回国土。这是受益国国民应尽的义务。我们后

人应该感谢张振东(齐河刘安庄人)、马学明(晏城镇姚魏庄人)、刘怀教(刘桥乡大刘庄人)、李存信(华店乡雪官屯人)、张振华(晏城镇晏城街人)等齐河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冒着生命的威胁。救护美国飞行员遗体的行为 。他们做了我们中国人应该也必须这样做的事情。对的起美国和美国飞行员对我国的无私和慷慨的援助。 没有美国、没有美国飞行员对我国的帮助,60年前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还要多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煎熬多年。也就是说:要将残暴成性的日本帝国军人赶出中国,我们会付出更多的岁月。会有更长时间的流血和苦难。我们的国家终于强大起来了,不再惧怕来自小日本的威胁。但是我们应永远永远怀念牺牲在我们国土上年轻的美国飞行员。包括这位牺牲在我们山东省齐河县的年轻生命,以及无数无数为反法西斯战争支援我国而付出宝贵生命的国际主义战士。
    记忆历史,再现历史。感谢父辈60年前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为我们后辈创造了独立、和平、自主的家园。 

    (作者:张一帆  张泉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