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境内属牟平、海阳两县边缘地区,时称牟海边区。由于远离各县城,经济文化落后,故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统治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境内人民历来有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追求正义、勇于斗争的光荣传统。共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的普遍建立,各种抗战群众组织非常活跃,群众热烈拥护革命,视共产党和八路军为自己的亲人,甚至用生命去保护他。胶东行署等党政军机关多在境内活动,学校、制药厂、医院、兵工厂、印钞厂、制版厂、报社、育儿所等机构也多设在这一带,在根据地群众的掩护下,工作都是安全正常,敌人难以察觉。
济南军区总医院的前身,就是1943年秋在境内乳山寨镇小管村成立的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当时以战伤救治为主,时有工作人员100余人,能收容伤病员100~200人。今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的前身是建于1941年初的东海医院,当时院址不定,人员不过四五人,全是在老百姓家里流动,直到1943年1月,才由高家台村迁往文登于家口。
山东新华制药厂的历史发源地也可追溯到乳山。1943年11月,由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谋划组建,从胶东军区卫生部所属单位抽调18名医务人员在牙前县后垂柳村成立了制药小组,进行药品的研制和生产。1944年3月,制药组迁到了境内井口村,招收了一批男女青年,并开始用畜力代替人力碾药。此时,还选调银匠出身的护士蔡金章手工打制出了手术用的镊子、探针等医疗器械。1944年5月,制药组人员发展到70余人。同年10月,为应对敌人“扫荡”,又迁入四面环山的东夼钟家村,胶东军区卫生部正式命名制药组为“新华制药厂”。当时东海军区卫生部部长张一民说,“新华”二字有崭新的时代意义,其含义就是要用新中国取代旧中国,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华,我们的药厂要成为新中华的制药厂。
抗日战争时期,牟海边区人民大力开展拥军支前工作。1938年3月,雷神庙战斗之后,牟海临时工委迎接胶东特委率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到群众基础较好的崖子、大崮头、地口、凤凰崖一带休整,协助“三军”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成立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自卫团等群众组织。在崖子村,胶东特委召开大会,追悼雷神庙战斗中牺牲的理琪等烈士。同时,成立了“三军”军政学校(胶东抗日军政干校的前身)、胶东军工修械所。当地的汉奸、反动地主煽动少数人示威,妄图将“三军”撵走。崖子附近村庄数千名群众闻讯,自动组织起来,手持土枪、土炮等武器,高举拥护“三军”的旗帜,在崖子西河柳树林里召开“挽留三军抗战保家乡”誓师大会。会后,各村群众又把粮食、柴草、肉蛋、蔬菜等物品送到“三军”驻地,并纷纷报名参加“三军”,有力的支持了“三军”,打击了汉奸及反动地主的嚣张气焰。在“三军”西上蓬(莱)黄(县)掖(县)时,出现了群众自发涌到集合地点洒泪送行的动人场面。一年后,东海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们,就是以凤凰崖、地口一带为落脚点开展工作的。
抗战期间,境内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先后参加了解放南黄、胡八庄、午极、崖子、海阳所、黄村、腾甲庄等战斗。1942年11月,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将数千名群众包围在马石山区。台上、草庵、田家、哨里等村民兵,多次穿过敌人包围圈,掩护群众突围。至年底,全县民兵配合八路军作战百余次,单独袭击敌人50余次,缴获各种枪支90余支、手榴弹60余枚,子弹千余发,俘敌百余人。
为做好“优抗”工作,按照县委、行署的指示,各村对抗日军、工、烈属(参加抗日的军人、工作人员及牺牲人员的家属)之土地实行助耕代耕优待,或根据其土地、劳力情况发给工票,由抗属自行调节使用。对优待照顾后生活仍有困难者,根据情况再分别给予定期补助和临时补助,各村群团组织还把抗属的挑水、烧草、磨面等活计全部包了下来,全县形成“抗属光荣”的热烈气氛。大部分村都制定了拥军公约,内容一般是:保证照顾好抗属,不给部队冷饭、冷水,交好公粮,担架运输不误事,动员参军不扯腿等。有的村群众还自发做出“为抗属苫房子、做零活、打农具、看病不要钱”的承诺。仅1943年,牟海行署对全县2795户抗属发放优待粮32.86万斤、款20万元。对抗日阵亡军人家属每年发给抚恤金500元(以猪肉等实物标准折价)。并发送慰问信,激发全社会抗日热情,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1945年统计,全县抗属共8375户,共助工600358个。
全县经常开展了“劳军”运动,仅据1945年的一次“劳军”不完全统计,共慰问八路军部队北海币3.62万元,粮食、花生3272斤,猪羊肉5150斤,鸡羊123只,鸡蛋4285个,蔬菜5099斤,烧酒876斤,以及烟卷、点心、粉条、香皂、笔记本、牙刷、牙粉、茶杯、毛巾等物资若干。慰劳参军新战士北海币7.11万元,袜子209双,鞋140双,钢笔56支,笔记本216个,毛巾216条,以及牙粉、牙刷、香皂、铅笔、帽子、裤子、烟卷、茶杯等物品若干。井子村贫农冷琴连身无分文,他就上山打了几天草卖了20元钱全拿出来“劳军”,说“八路军在前线不怕牺牲打日本鬼子,我出点力是应该的。”浪暖村一个青年妇救会员把自己的新被子拿给参军的新战士盖,别人说“把出阁的被拿给别人盖不好”,她回答说“八路军战士盖了比俺男人盖了更好”。
为支援抗战胜利,中共牟海县委、牟海行署积极动员适龄人员参军参战,出现了许多母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参军的动人场面,崮头村的一位李姓老人把养老女婿也送到部队。同时,动员群众坚持生产粮食、纺纱织布、缝军衣、做军鞋,源源不断地支援抗日前线。
境内的老百姓对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所做的贡献。1941年冬,胶东医院育儿所成立,主要收养党、政、军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1942年4-5月,因形势逐渐恶化,该所由荣成县沟曹家村转移到境内东凤凰崖村。7月该所改为胶东育儿所,9月又迁至田家村。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住所儿童已由初时的2人增加到220人,先后哺育的孩子累计有1000多人,所收养幼儿多安排到各村分散带养。那些至今无法统计出具体数字、有着金子般可贵心灵的不脱产奶母,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孩子,用生命和鲜血保护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1946年2月,根据胶东区行政公署指示,该所一部分幼儿随公署机关转移至莱阳境地,一部分幼儿依然分居在田家及附近各村。是年秋,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胶东西部形势日趋紧张,去莱阳部分幼儿又重新返回田家村。1948年,胶东全境解放,分散在各村的儿童集中居住,共收容儿童300余人,该所由田家村迁至离城区较近的腾甲庄村。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由乳山县人民政府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