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四大英烈事迹为国人称道:马石山十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凝聚起民族的丰碑。而马石山十勇士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独具震撼力。
历史永远会记住这一时刻:1942年11月23日至24日。
史册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壮举:马石山十勇士轮回拼杀护民众,舍生取义建奇功。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名无名烈士。
1942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头。1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部署,对我胶东根据地展开了一场空前残酷的“拉网扫荡”。11月21日,两万多日伪军从莱阳、栖霞、福山、海阳、牟平等地一起出动,采取“铁壁合围、分进合击、对角清剿”战术,白天密集平推进逼,严密搜索,梳篦式进犯;夜晚露宿山野,每隔百余米点燃一堆篝火防我突围,每条要道、山口岗哨密布。将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团团围在网内。11月23日,日伪军收网于马石山地区。
被围的人群,大多数是老幼妇孺。他们手无寸铁,在敌人的合围下,只好拖儿带女,互相搀扶着,向马石山退去。很快,马石山周围已聚集起数千名逃难的百姓。眼望着山下漫山遍野的日伪军,有人在绝望地长叹:看来咱们是无路可走了。
就在大家六神无主,急得团团乱转的时候,山下忽然有人在喊:“八路军来了!八路军来了!”随着喊声,十名八路军战士迎面走来。暮色中依稀看得出,他们头戴钢盔,身穿黄绿色棉军衣,腿上打着绑腿,肩上扛着三八式步枪,还有名高个子战士扛着一挺机关枪。人们一下子就能认出他们是八路军主力部队。
这十名战士,是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的一个班。几天前,他们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他们见这么多老乡被围,决定留下来带乡亲们突围。
十名战士心里都很明白:乡亲们正需要救援。但面对山下数以万计装备精良的敌军,他们十个人实在是太势单力孤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群众突围,肯定是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当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带领群众突围!
于是他们返回身,向山上被围困的群众走去。
人们看到亲人八路军来到面前,便兴奋起来,感到有了希望,一下子把十位战士围了起来,用期待的目光,争着向他们诉说周围的情况。
这时,班长王殿元拨开人群,登上一块耸起的岩石,挥动胳膊高声喊道:“乡亲们,别害怕!咱们地熟、路熟,肯定能突出去。等天黑了,我们带大家一起突围,有我们在,就有大家。”
王殿元的话刚讲完,一位老大娘拉着两个孩子走到他面前,焦急地说:“同志不行啊,鬼子把整个山都围住了,领着这么多人突围,会连累你们的,你们自己走吧。这两个孩子是烈士的后代,爹妈都是打鬼子牺牲的,上级把他们寄养在俺家里,绝不能让他们落到鬼子手里,你们想办法把孩子带出去……”
两个孩子哭起来。扛机枪的高个子战士赵亭茂抢上一步说:“班长,这两个孩子交给我,只要我有一口气,豁上命也要把他们带出去!”赵亭茂和班长王殿元一样都是老兵了。早在1940年春天他就参加过由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指挥的孙祖战斗,并在那次战斗后当上了机枪手,后来又参加了打击大汉奸赵保原的五个月反投降作战,立了功,与王殿元双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名稚气未脱的小战士王文礼,攥着手里的枪向乡亲们表白:“开路的任务交给我,坚决把大家都带出去,生死和大家在一起!”王文礼,虚岁刚十九,却已有了四年兵龄。他三岁时娘饿死了,随爹讨饭度日。1937年冬家乡举起抗日红旗,父子俩一起参了军,后来成立十三团,父子俩又一起编到七连。儿子在六班当战士,父亲在连里当司务长。小文礼进步很快,刚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名出色的八路军战士了。
夜幕笼罩了马石山。山下燃起一处处火堆,寒风不时送来一阵阵烟味和枪声。根据各种迹象判断,日军明天就要“收网”了,一场大屠杀在所难免。今晚无论如何要带着群众突围出去!王殿元和战友们研究好了突围方案后,便按计划分头行动。他自己到前面察看敌情和探路,赵亭茂、王文礼等则分头把群众带到马石山西北面的山沟里,作突围前的准备。
午夜时分,四周的火堆还在燃烧,枪声却已沉寂下来。折腾了一天的日伪军又困又乏,突围的时机到了。王殿元把全班战士召集在一起,说:“火堆旁的敌人不多了,有的地方只剩下一个岗哨,其余都回帐篷睡觉去了,咱们立即行动。”
战士们把乡亲分成两队,顺着三里长的山沟两侧向前移动。当快接近沟口时,王殿元让赵亭茂照看好那两个孩子,他自己率领李贵等三名战士分别登上沟两侧的山脊,向不远处山包上的两个火堆摸去。只见火堆旁几个黑影一闪,只几秒钟工夫,火堆旁的哨兵已被班长他们干掉,两堆火也先后被扑灭。正在移动的人群,轻轻发出一声欢呼,然后就像开了闸的渠水,一下子涌出沟口,刹那间便消失在黑暗中。
敌人一时没有发现这个口子,第一批乡亲顺利地从这里突出了包围圈。然而,十名战士却在沟边止住了脚步。赵亭茂闪在路边,把两个孩子又交回给照料过他们的老大娘。班长搂住孩子亲了亲,急促地说了句:“快跟奶奶走吧!”便又带领9名战友回头向马石山奔去。
途中,他们迎面遇上黑压压一群人,一问,是海阳县八区的,约有一百多人,带队的是一个姓赵的村农救会长。王殿元向赵会长详细询问了山上群众分布的情况,然后把9名战士分成三个组,两个组继续收罗散在各处的乡亲,组织他们尽快到“突破口”处突围,他自己则率领两名战士,引导海阳八区这一批人再找一条近路突出去。
黑暗中辨不清方向,王殿元只觉得顺着一条小山沟走出没多远,便又来到一个沟口。这时已是凌晨三四点钟了,前面不远处火堆越烧越小,正是敌人哨兵戒备最懈怠的时候。王殿元叫大家先等一会儿,他带着战士去探路。很快“路”打通了,第二批群众在王班长和赵会长的组织下,像脱网的鱼儿悄悄游出沟底,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
但是王殿元和战友们又一次止住了脚步。
赵会长拉住了王殿元,关切地说:“同志快走吧。天快亮了,要是鬼子发现就来不及了。”
王殿元回答:“被围在里面的人还有很多,不救出他们,我们的任务就不算完成。”说完便又带着战士顺原路返回马石山。
东方刚刚发白,最让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敌人的流动哨发现了第一个“突破口”,立刻鸣枪示警,不一会儿,一伙日本兵吼叫着向这边扑过来。陆续突围的群众乱了营,惊叫着,哭喊着往回涌。
听到枪声,正在几个地方收拢群众的战士迅速靠拢过来。王殿元那结实精干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慌乱的人群中,他命令大老赵用机枪吸引敌人火力,自己率领李贵、王文礼等几名战士转身跑下小土埠,直冲着沟口的敌人扑过去。
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就在小土埠下展开。由于距离太近而且能见度很差,双方都没有射击。只见一团团黑色的人影搅在一起,不时传来一阵阵喊杀声和兵器撞击的声音。小土埠上和沟里的乡亲们都惊呆了,一时竟忘记了逃生。大老赵急了,大喊一声:“乡亲们,还不快跑!”于是,第三批惊慌的人群冲出了包围圈。
过了一会儿,王殿元带着战士回来了。鬼子已被他们杀退,我方也牺牲了一名战士,王殿元、王文礼等人受了伤。乡亲们撕下衣襟要给战士们包扎,王殿元说:“不能再耽误了,趁天没大亮,赶快走!”
还没等王殿元和战友们歇口气,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从树后面跑过来,哭着对赵亭茂说:“叔叔,俺全家都没出来,在西南面那条沟里。”王殿元听小姑娘这么一说,不仅一愣,忙问:“沟里还有多少人?”小姑娘说:“满满一沟。”王殿元问明情况,抬头看了看越来越亮的天空,果断地对小女孩说:“不要哭,小妹妹,我们一定想法把你全家救出来!”说着,他带领战士们一溜小跑朝着小女孩手指的方向奔去。
等王殿元和八名战友找到马石山西南侧山沟里的那批老乡时,天已经大亮了。山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伪军,四处不时响起零星的枪炮声。乡亲们看到眼前突然出现的八路军战士,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只听一个矮墩墩的战士喊道;“乡亲们,不能在这儿等死,快跟我们冲出去!”从绝望中省悟过来的群众,此刻也都抱定了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决心,紧紧跟在战士们后面向沟口外面走。
走出山沟,绕过一个小山包,人群突然和十多名鬼子遭遇。王殿元大喊一声:“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9名战士举起亮闪闪的刺刀,像猛虎一样扑入敌群。敌人一时被这突然情况惊呆了,当他们手忙脚乱地对付这九个从天而降的八路军时,后面的一部分老乡们乘机冲出了重围。
马石山周围的枪声越来越密,敌人倾巢出动,开始合围“收网”。几架飞机绕着主峰一带低空盘旋。王殿元和战友们在最后一次掩护群众突围时,又有3人牺牲。为了吸引敌人,剩下的6个人且战且退,登上了马石山主峰西麓峰顶。
24日,整整一个上午,他们依托一道石墙和几处天然岩石顽强地坚守着,先后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的多次进攻。最后王殿元和五位战士全部殉难。山顶上的石墙内外、平顶松旁,静卧着他们的遗体。在牺牲前,他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石块成了他们最后投向敌人的武器,地上到处散落着枪支零件和被砸坏的枪托、枪管。班长王殿元、机枪手赵亭茂及战士李贵是在敌人冲上来的最后关头,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被围困的数千群众大都遇救了,而偶然路过这里的十名八路军战士却长眠在了马石山上。他们甚至没能给人们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当地群众给他们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十勇士”。就在他们牺牲以后不久,当时在胶东军区五旅司令部任秘书长的作家、戏剧家马少波专门到马石山一带深入采访,写成了报告文学《十勇士》,刊登在胶东《大众报》上,后被延安《新华日报》和上海《七月》文学月刊转载。著名作家峻青,当年也是马石山反“扫荡”突围战的亲历者,他始终刻骨铭心地思念着那些舍身救人的好战士,后来他写成纪实性小说《马石山上》,并把它珍重地收入自己的文集《胶东纪事》。200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军委在国家军事博物馆举行的《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英烈展》活动,其中,“马石山十勇士轮回拼杀护民众、舍生取义建奇功”成为展示的四个英雄群体之一。马石山十勇士英雄事迹,已在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中专题报道。2007年,《马石山十勇士》已被拍摄成电影,搬上荧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