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日军在1941年和1942年两年间,连续推行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并将华北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非治安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清乡”、“蚕食”、“扫荡”。而国民党顽固派在保存实力、消极防御、反共灭共、等待胜利的方针指导下,加紧对共产党和人民抗日力量的破坏,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在敌、顽夹击和天灾祸害下,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山东根据地军民在中央和山东分局的领导下,不畏强敌,艰苦作战,一次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和“蚕食”和封锁,并开展反顽自卫战争,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一)各战略区的反“扫荡”、反“蚕食”作战
潘溪渡战斗与鲁西反“扫荡” 1941年1月8日,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三旅一部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在郓城县北部潘溪渡附近的碱场店、侯楼等村,伏击郓城出援侯集据点的日军1个加强中队和伪军一部,击毙日军软原少佐以下160余人,毙伤日军127人、伪军15人,俘伪军4人,击毁汽车4辆,缴获步兵炮1门、机枪2挺、长短枪42支。这是继梁山战斗之后,八路军在鲁西平原上全歼日军的又一个模范战例。日军受到重创后,于1941年1月15日,纠集两万余人,附汽车、坦克400余辆,在10多架飞机掩护下,对鲁西进行报复性“扫荡”。17日,教三旅七团及旅直属特务营分别在马集、苏村一带与敌展开激战,掩护党政军机关等安全转移,但特务营却于苏村被敌包围,12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敌人对鲁西根据地中心反复“清剿”达20余天,教三旅以营为单位分散展开了反“扫荡”斗争。
冀鲁边区的反“扫荡” 1941年1月下旬,日伪军7000余人合围冀鲁边区平原县,妄图歼灭八路军鲁北支队。经激战,鲁北支队突出重围。2月中旬,敌又出动兵力3000余人,并以60余辆坦克及骑兵配合,对冀鲁边区反复“扫荡”,企图歼灭冀鲁边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其间,国民党顽军刘景良等部也配合日伪军向根据地进攻。辖区我八路军根据平原的特点,进行了灵活的反“扫荡”斗争。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到4月中旬,终于粉碎了敌之大“扫荡”。冀鲁边区部分部队、后方机关和工厂及群众组织遭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青口战役 1941年3月19日,一一五师教二旅第六团在山东纵队第二旅一部的配合下发起青口镇(赣榆县东南)战役。经过6天战斗,解放了青口,攻克海头、兴庄寺等8处据点,毙伤日伪 800余人(大部分是日军),俘伪军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泰西地区1941年6月反“扫荡” 1941年6月18日,日伪军开始依次对平(阴)(东)阿山区、大峰山区、泰(安)肥(城)山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泰西军分区基干营和泰安、肥城、峰山等县大队、民兵,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先后作战30余次,毙俘日伪军800余人。日伪军在根据地筑碉堡,修据点,挖封锁沟,进行“驻剿”。至8月底,泰西抗日根据地除一小部分游击区外,大部变为敌占区。
临郯平原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扫荡” 1941年10月10日,日伪军1万余人,采用“长途奔袭”和“铁壁合围”战术,“扫荡”临(沂)郯(城)平原根据地。中共鲁南区委第三地委、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和中共临沂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机关及部队被困。日军用飞机、大炮进行狂轰滥炸。教二旅一部及部分地方武装形成各自为战状态。战斗至黄昏,成功突围。但也有100多名指战员牺牲。临(沂)郯(城)平原抗日根据地大部沦为敌占区。
鲁中军民粉碎敌5万余人的大“扫荡” 为摧毁鲁中抗日根据地,消灭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与主力部队,日军华北方面军经过半年准备,以直属部队和第一、第十二军及伪军各一部,共5万余人,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于1941年11月3日至12月28日,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坐地清剿”的战术,对沂蒙山区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八路军在反“扫荡”作战中,与敌作战150多次,歼敌2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反“扫荡”中,涌现了“红嫂”祖玉兰、明德英等许许多多用自己的乳汁甚至生命勇救八路军战士的动人事迹。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国际友人希伯等牺牲;省战工会副主任李澄之被俘。
八路军山东纵队在鲁中展开反封锁斗争 为打通鲁中抗日根据地芦山、沂山与蒙山的联系,摧毁敌人在大“扫荡”中再次建立的环蒙山封锁线,1942年1月2日,山东纵队一旅第一、第二团向临(沂)蒙(阴)公路敌据点发动攻势,20天中作战20余次,攻克据点14处,歼日伪军2000余人。在军民沉重打击之下,敌环蒙山封锁线多处被攻破。
胶东军民粉碎敌1942年春季大“扫荡” 日军第十二军独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团,在日军海军及伪军配合下,从1942年3月开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春季“扫荡”。敌所到之处,疯狂地烧杀抢掠。为粉碎“扫荡”,胶东区委制定了“分区坚持,互相配合”的战术原则,各部分散抗战。经过近两个月的反“扫荡”战斗,军民共攻克日伪据点15处,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俘日伪军734人,缴获钢炮1门、迫击炮3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19挺、长短枪800余支,炸毁汽车15辆,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春季大“扫荡”。
泰山区抗日军民进行激烈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1942年7月1日,日伪军5000余人,突然包围徂徕山区,环徂徕山增设据点30余处,挖封锁沟、筑封锁墙80余公里,将山内村庄一概焚毁,将山区居民全部逐出。同时强迫群众及党员“自首”,致使基层党组织遭到破坏,党员减少1000多人。8月29日凌晨,数千日伪军又合击泰安、新泰县交界地带,泰安县党政机关干部和独立营在同敌浴血奋战中,牺牲40余人,被俘数十人。
清河垦区抗日军民反“扫荡”取得胜利 1942年8月中旬,日伪军7000余人,分两路“扫荡”垦区根据地。山东清河军区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在沾化县徐家坝、利津县武庄两战皆捷,共毙伤日伪军500余人,迫敌溃退。为配合反“扫荡”,清东军分区独立团于小清河东段发起反封锁战斗,经3昼夜激战,横扫敌河防40里,捣毁了道口、高家港等据点;清西军分区一部攻打高苑、蒲台县边界处的伪芍药李据点,歼敌200余人。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濮范观中心区进行反“扫荡” 1942年9月27日,日伪军万余人,附坦克10余辆,在日军第十二军军长喜多诚一指挥下,分兵8路合围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妄图消灭边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边区主力部队与党政军机关于26日夜从西南方向跳出敌合围圈,军区后方机关、南进支队直属队和陆军中学等单位被敌合围。教三旅政委曾思玉率部与敌激战,掩护部分被围干部和群众突出重围。至10月中旬,敌安设据点26处,昆山、张秋地区全部变为敌占区。在这次反“扫荡”中,共毙伤俘日伪军黄番中尉等300余人,缴枪百余支。
鲁中抗日军民粉碎敌1942年冬大“扫荡” 1942年10月下旬,日军第三十二师团,第五十九师团,第五、第六独立混成旅团及伪军共1.5万余人,采取“拉网合围”战术,向鲁中沂蒙山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消灭山东军区等领导机关和鲁中军区部队。八路军山东军区(原山东纵队)机关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机关先后在南墙峪、对崮峪遭敌合围。虽突出重围,但损失较大,山东省战工会秘书长兼民政处长李竹如牺牲。
滨海抗日军民发起海陵反“蚕食”战役 1942年11月3日,为配合沂蒙山区军民反“扫荡”斗争,坚定边沿区群众抗日斗争信心,一一五师教二旅一部在其他部队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运用“翻边战术”,向陇海路附近挺进,发起海陵反“蚕食”战役。战役历时1周,共攻克日伪军据点16处,毙伤日伪军200余人,俘伪军600余人,缴长短枪500余支,恢复了部分根据地;全歼“湖西肃托”后投敌的杨步仁(王凤鸣改名杨步仁)之大部,杨步仁率残部200余人逃窜。
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冬季大“扫荡” 1942年11月17日,日军1.5万人,伪军5000余人,开始对胶东区进行“拉网合围”战术。敌人在“扫荡”马石山地区时,抓捕了500余名群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八路军部队内、外线的打击之下,历时40天的大“扫荡”被粉碎,共毙伤敌2000余人。在反“扫荡”中,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六班的十名战士,在马石山掩护近千名群众转移后,被日军包围,最后壮烈牺牲,被誉为“马石山十勇士”;胶东行署公安局警卫连18名战士,在马石山引导7批群众突出重围后被日军围住,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被誉为“马石山十八勇士”;胶东兵工厂警卫排7名战士,在荣成县崂山被日军合围,最后毁枪投海,为国捐躯,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式的“七壮士”。
军民英勇保卫马鞍山 1942年11月9日,敌1000余人在“扫荡”沂蒙山地区撤军途中,突然包围淄川东南部的马鞍山。在此养伤的鲁中军区副团长王凤麟,率领干部、战士、伤病员及家属40余人,凭险据守,抗击敌人的多次冲锋。最后,除少数人脱险外,王凤麟等30余人壮烈牺牲,其中益都县参议长冯旭臣和他的儿媳、女儿、孙女等全家6口人同时殉难。
清河、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反“扫荡” 1943年1月,敌1.2万余人,配备汽车200辆、飞机4架,“扫荡”清河抗日根据地。11日,日伪军2000余人首先合围垦区,根据地中的主力部队及机关人员及时转移;同时,日伪军7000余人合围广(饶)北,山东清河军区特务营在予敌打击后跳出合围圈。14日夜,日伪军5000余人合围清西根据地。中共清西地委、清西军分区负责人分别率部突出重围。清西军分区参谋长韩子恒率领的一路被敌反复包围,几经肉搏,毙伤日伪军200余人。战斗中,韩子恒牺牲,他率领的一个连的指战员亦大部牺牲。在此次日伪“扫荡”中,中共清西地委组织部长张仲明牺牲。
17日、23日、25日,敌8000余人接连包围位于黄河以北、德州以南的冀鲁边第二地委、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为掩护机关人员和群众突围,军分区独立营、平禹县大队等部与敌激战,仅25日一战即歼敌200余人。在接连3次突围战斗中,军分区副司令员徐尚武等350人牺牲。
鲁南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扫荡” 1943年1月中旬,日伪军1万余人,采用“铁壁合围”战术,“扫荡”鲁南山区根据地,敌打通了公路,增设了据点,将鲁南山区一狭长的根据地分成5个小块。为打击敌人,根据地军民以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周旋,使其“合围”扑空。一一五师一部和鲁南军区部队,内外线结合,最终粉碎了敌之“扫荡”,但也付出了重大代价。
清河抗日根据地军民发起反“蚕食”战役 1943年5月28日,清河军区直属团及特务营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包围并攻克三里庄据点,歼伪军400余人。6月4日,伪军数部配合日军进行报复,将广(饶)北、博兴、蒲台根据地全部“蚕食”。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清河区军民在6月至9月进行了三个月反“蚕食”作战,共摧毁敌据点133个,击溃伪军6个团,基本消灭伪军3个团,共歼日伪军3000多人,收复了大片地区。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秋季大“扫荡” 1943年9月21日,日伪军3万余人,对冀鲁豫边区进行秋季大“扫荡”。经八路军内外线配合,艰苦作战,于10月13日将敌击退。在这次历时20多天的反“扫荡”中,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大小战斗35次,攻克敌据点、碉堡74个,攻入东平、延津两个县城,袭击了东明、考城、濮阳、平阴4个县城,毙伤日伪军1374名。俘日军两名、伪军2744名,缴获大批武器。
鲁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对北沂蒙山区的“扫荡” 1943年11月9日,日伪军万余人,向以大崮山区为中心的北沂蒙山区发动“扫荡”。鲁中区党政军群机关以及主力部队及时转移到外线,留下小部队在内线坚持斗争,牵制敌人。沂蒙军分区第十一团第八连93名指战员,拖住2000敌人扼守南北岱崮18天,以伤7人、阵亡2人的代价,取得了毙伤日伪军各200余人后安全突出重围的巨大胜利,荣获了山东军区授予的“岱崮连”的光荣称号。至28日,敌草草收兵,结束了“扫荡”。
清河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大“扫荡” 1943年11月18日,日伪军2.6万余人,900辆汽车,另有飞机、骑兵相配合。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喜多诚一亲赴前线指挥。这次扫荡历时20余天,是一年内对清河区进行的第三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也是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的一次。敌人在合围时,仍然使用“拉网”战术,并以飞机配合侦察、轰炸,极力捕捉八路军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发现八路军突围部队时,就以骑兵进行追击。在清河区军民的全力打击下,敌被迫于12月13日全部撤出。在这次反“扫荡”中,清河军区部队及地方部队和民兵共作战230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3架,炸毁敌汽车35辆、火车1列,攻克与迫退敌据点10处。
鲁南、滨海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策应鲁中、清河区反“扫荡” 为策应鲁中区军民反“扫荡”,八路军鲁南军区组织部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的率领下,于1943年11月13日向惯匪、巨奸、曾任国民党鲁苏战区新编第六师师长、后又投敌的刘桂堂部驻地发起远距离突袭。至16日战斗结束,共攻克据点13处,毙敌224人,俘敌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解放被抓妇女、壮丁500余人,击毙了罪恶滔天的匪首刘桂堂。同年11月19日,八路军滨海军区部队发起赣榆战役,相继攻克赣榆县城及周围11处据点,俘伪军1200余人,并击退日军的两次增援。11月22日,新浦、青口之敌出动,滨海军区部队主动撤出赣榆县城。26日晨,敌突然袭击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马家旦头村,中共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牺牲。
(二)开展反顽自卫斗争
皖南事变发生后,山东顽固派的反共气焰更为嚣张。1941年3月,采取分区联合、互相策应、步步紧逼的办法,在全山东发动了所谓“三月攻势”。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遵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开展了反顽自卫斗争。
鲁南地区的反顽斗争 在鲁南区,东北军顽固派军队及土顽、土匪连续制造“四二五”、“七二五”、“银厂惨案”(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被杀)三次流血事件。1941年4月25日,东北军顽固派张本枝部,纠集地方土顽王洪九、李以锦等部共2000余人,大规模进攻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临(沂)郯(城)费(县)峄(县)边联县。顽军占领边联县后,大肆烧杀抢掠,仅在九女山一带就活埋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群众77人。5月16日至22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调集教二旅等部进行反击,经一周激战,收复了该地区。
胶东地区的反顽斗争 1941年3月,国民党鲁苏战区暂编第十二师师长赵保原纠集顽固派组成的“抗八(路军)联军”1.2万人,于14日对东海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发起进攻,妄图消灭、驱逐这支部队。在八路军第三旅旅长许世友的指挥下,八路军胶东部队经三个阶段反击作战,予顽军以沉重打击。1942年5月,在五龙河畔反击了赵保原部,八九月间又歼灭了驻在东海地区的顽军挺进第五纵队丁纟孛 庭部和挺进第六纵队秦毓堂部。历时近5个月的反顽作战,缩小了日伪军占领区和顽军占领区,发展和巩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湖西地区的反顽斗争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山东省第一区专员周侗部、国民党沛县县长兼保安旅旅长冯子固部等,封锁津浦路、微山湖东西地区,切断了鲁南与湖西两根据地的联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决定反击顽军,重新控制微山湖地区。反顽作战自1941年1月16日开始,2月14日结束,近1个月,使鲁南与湖西两区的联系得到恢复。3月,冯子固部联合土顽朱世勤等部,向湖西根据地丰县、沛县以北要地十字河地区进犯十余次。教导第四旅当即展开反击,至5月收复了十字河地区。
冀鲁边区的反顽斗争 在冀鲁边区,长期以来,国民党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山东第五区专员刘景良部、山东保安独立第六旅旅长张子良部等顽固派,利用黄河(此时已断流)、徒骇河、马颊河等天然障碍,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实施分割、封锁,并在惠民以南、滨县以西地区大量修建碉堡,完全切断了冀鲁边与清河两区的联系。皖南事变后更加变本加厉。为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改变冀鲁边根据地孤立局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于1941年2月至9月连续4次南下。前三次未完成任务。9月23日开始第四次南下,粉碎了张子良部的阻击。清河区的山东纵队第三旅主力此时沿利津以西北上,直捣何思源部驻地义和庄,并打退了何思源、刘景良两部的联合进攻。到10月初,在清河区部队的积极配合下,终于打通了两区的联系,粉碎了顽固派的长期分割和封锁。
滨海区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 1942年8月3日,为反对国民党的投降、分裂、倒退政策,东北军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在鲁苏战区政策委员会政务处长郭维城的帮助下,率部脱离国民党的控制,到达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常恩多率部离开后,第一一一师第三三一旅旅长、顽固分子孙焕彩纠集所属余部,并勾结土顽李延修部及国民党游击第七支队朱信斋部,抢占了一一一师原驻地甲子山区。8月14日至19日,滨海抗日根据地部队发起反顽战役,收复了甲子山区。10月8日,孙焕彩部再次进攻。经20天激战,甲子山区再次被孙部占领。12月17日,在罗荣桓等亲自指挥下,第一一五师教五旅、教二旅一部、特务营及山东军区和滨海军分区各一部等共1万余人,分4路向顽军孙焕彩等部发起攻击。在广大民兵、群众的配合下,经14天激战,再次全部收复甲子山区。甲子山战斗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扩大了根据地,并为以后开辟滨海北部地区,打通与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创造了重要条件。
阻止李仙洲部入鲁反共 由于蒋介石对于学忠在山东和共产党八路军团结合作之举不满,决定派李仙洲部入鲁接替于学忠。李率部入鲁后,执行“先歼匪(指共产党、八路军)后敌伪”的反动方针,疯狂进攻冀鲁豫边区和山东两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只好进行反击,经两个月的反击战,李部受损很大,被迫撤回皖北。于学忠部不待李部接防即撤出山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也一同撤离。自此,山东再无国民党主力部队,山东敌后抗战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身上。
(三)广泛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战略指导方针的变化,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了“积蓄力量,熬时间,坚持长期斗争,渡过困难,准备反攻”的战略指导方针和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对敌斗争方针。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罗荣桓经过对游击战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明确提出了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1942年8月山东军区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方针,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在各战略区广泛开展起来。
派遣小部队和武工队到敌占区或接敌区开展斗争 化整为零,实行小部队作战是贯彻“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小部队,在组织上是由主力部队派出的连队或地方武装组成,一律采取小连制,即取消排,每连最多设5个班,有时也可设大班,连首长直接指挥各班。随着对敌斗争的日益紧张,山东纵队于1942年7月24日发出训令,提出在清河等平原地区,实行小部队作战。从清东、清西、清中3个军分区的基干部队中,抽调一部分连队,组成易于分散、机动灵活、能打善战的精干小部队,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它的基本任务是:坚持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打击小股日伪军;镇压特务,反对日伪“清剿”及“自首”活动,掩护党政民各种组织活动,坚持地区斗争,配合中心区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建立地下党与群众灰色抗日组织、两面政权等;广泛开展宣传,团结争取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从创造基点村着手,建立跳板,步步隐蔽推进,打通与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保护交通。
所谓武工队(全称武装工作队),是由既能打仗,又能宣传和组织群众、对敌开展政治攻势的少数精干人员组成的小型队伍。武工队成员都受过特别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既能文又能武。每支武工队都配有坚强的领导骨干,像钢刀一样插入接敌区和敌占区,采取政治攻势和武装活动相结合、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力地打击敌人、团结群众,被人们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广泛成立的敌后武工队中,鲁南铁道游击队是一面鲜艳的旗帜。自1940年2月鲁南铁道游击队建立直至抗日战争胜利,这支小部队在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英勇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通过派遣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和接敌区进行斗争,不仅广泛开展了敌后游击战争,打击了敌人,保卫了根据地,而且在敌占区宣传组织了群众,减少人民损失,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为将来的反攻进行了准备。l943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小部队、武工队遍地开花的局面。各地的小部队和武工队,共开辟了5万平方里的隐蔽抗日地区,建立了8000多个村庄的隐蔽工作,团结了300余万群众,变部分敌占区为游击根据地和根据地。
对日伪军开展政治攻势 开展政治攻势,是普遍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942年开始,山东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陆续、广泛、大规模地开展了政治攻势。
对伪军伪组织人员进行争取瓦解 山东抗日根据地各区党委、地委设立了敌工委员会,县委设立了敌工部,采用多种方法对伪军伪组织开展了争取、瓦解工作。一是进行政治宣传战。各地组织“伪军工作团”深入到大股伪军驻地周围进行宣传,党政干部、小部队和武工队、民兵、妇救会等也利用夜间对据点的伪军喊话、上课,进行教育,揭露日军利用伪军的“推完磨杀驴吃”的阴谋,说明中国人民力量的强大,指出他们今后的出路,号召他们弃暗投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点“红黑点”,记“善恶录”。即伪军中谁做了一件对抗日对人民有利的事,就给他记个红点,谁做了对抗日对人民不利的事,就给他记个黑点,并把事实登记起来。记红点可以赎罪,记黑点要受惩罚。对黑点多而又不接受警告者,则坚决给予打击、镇压。点“红黑点”,记“善恶录”,在政治上给伪军伪人员以深刻影响,使作恶者不敢再作恶,使欲回头者看到了出路。三是进行伪属登记,并经常召开伪军家属座谈会,讲解共产党八路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宣传抗战形势,要求他们开展“唤子索夫运动”,收到了一定成效。四是打入伪军伪组织内部,建立关系,通过较长时间的工作,积蓄力量,必要时争取反正。五是发展伪军伪组织中的“两面派”与“革命两面派”。对他们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教育提高,使他们对抗日工作做出有益贡献,使其对开展敌占区工作、建立隐蔽根据地、维护群众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日军进行争取、瓦解 由于战争的延长和艰苦,日军反战、厌战情绪普遍增长。山东抗日根据地各区根据这一情况,开展并加强了对日军的争取、瓦解工作,主要采取对日军喊话和利用敌人的电话线路与日军通话,寄送宣传袋、宣传品,优待日军俘虏等方式方法。八路军各部队从革命人道主义出发,严格执行俘虏政策,对被俘和投诚的日军人员,不没收私人财物,不侮辱人格,对伤病员予以治疗,生活上优待照顾,并给以耐心教育,对战场上的日军尸体,设法送还。这些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少觉醒的被俘日军起来反对非正义战争。1943年7月,山东召开日本反战士兵首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致日本士兵书》、《控诉日本军部暴行书》和《致伪军士兵书》。1944年5月,“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改称“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山东支部”,盟员近百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还成立了“日本解放学校山东分校”,培养日本和朝鲜籍学员200人,这些学员大多走了反法西斯的道路。“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在山东抗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山东支部组织部长今野博就是一位代表。
民兵和自卫团在抗战中大显身手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大大增强,民兵和自卫团组织不断壮大。到1943年10月,民兵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19%,自卫团员数占人口总数的14.5%。在党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的方针,民兵和自卫团一面生产,一面战斗,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与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 在反“扫荡”斗争中,广大民兵和自卫团员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打击敌人。1941年冬,敌人对鲁中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转至外线以后,沂蒙山区的民兵配合县大队和区中队,始终坚持就地反“扫荡”。在反“蚕食”斗争中,广大民兵和自卫团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当敌人逐渐向抗日根据地“蚕食”推进时,民兵和自卫团就实行村村联防,破坏敌人的交通要道和通讯联络,埋地雷,打伏击,使敌人每“蚕食”一地,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1943年7月17日夜间,沂蒙山区的南岩村民兵仅用20多分钟,就全歼敌玉皇山据点34人,缴获轻机枪1挺、小炮两门。在反封锁斗争中,广大民兵和自卫团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或破沟破墙,或小股出击,摧毁敌人的封锁线。当敌人强迫大量群众挖沟筑墙时,民兵和自卫团便领导群众进行军事、政治等各种方式的斗争,使敌人不能顺利挖沟筑墙。当敌人筑墙挖沟完成后,民兵和自卫团又瞅准时机掩护群众扒墙填沟。1943年1月至5月,胶东区的民兵、自卫团和群众15万人,在烟(台)青(岛)公路上连续展开了反封锁斗争,仅平沟就有440多公里,粉碎了敌人的封锁计划。
保卫生产 每当春耕播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时,敌人往往四处抢粮、骚扰。这时,民兵和自卫团就组织起警戒队,以武装掩护群众进行生产、抢收。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破坏,广大民兵在根据地内一面捕捉奸商,驱散日伪举办的商社,不让根据地的物资接济敌人;一面又组织起武装运销队,千方百计向根据地运销军需民用物资。另外,一些边沿区的民兵还在保卫根据地集市贸易和破坏敌方集市贸易方面发挥了作用。
保卫抗日民主政权 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权建立后,民兵便成为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支柱。平度县高戈庄,是一个有274户人家、1100多人的村子。从1943年建立民主政权后,民兵便承担起保卫翻身果实,保卫减租减息,保卫新生政权的任务。是年9月9日,日伪军300多人进攻该村,妄图摧毁民主政权,打通高(密)平(度)公路。高戈庄的民兵、自卫队带领全村老少,操起各种武器,守在围墙上同来犯之敌展开了搏斗,使敌人丢下一具具尸体逃走。后来,该村民兵又配合部队杀进伪阎珂卿部的老巢——高家庄,生俘敌人200多,从而闻名全省。在维护根据地的社会治安中,广大民兵在各级武委会和公安部门的指导下,不定期地清查户口,盘查行人,把守交通要道。在反对敌政治文化特务组织斗争中,广大民兵起到了政治武装工作队的作用,同这些公开的或暗藏的汉奸、特务、奸细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正因为有了民兵、自卫团这支强大的能劳能武的人民群众武装,生产、治安才有了保障,人民民主政权更加巩固。
踊跃参军支前 由于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减员较大,各地民兵就踊跃参军,使部队不断得到补充和扩大。在8年抗战中,仅胶东区就有9.5万名青年参军。在大参军中,涌现出许多模范村庄:沂水县西越庄共有百多户人家,8年抗战中就有200人参加八路军;东栖县(属今栖霞县)一个仅30户人家的小村,就有24名民兵参加八路军。在对敌斗争中,民兵为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作向导,送情报,运粮弹,抢救和掩护伤病员,掩藏各种物资,破坏敌人交通、通讯,拆除敌人碉堡、炮楼,完成了大量战勤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据1942年至l945年不完全统计,山东全省民兵累计拆除敌碉堡1957个、城墙6座、围寨731处,破坏敌公路28196里、桥梁385座、铁路l50余里,拆除铁轨86544根,割电话线7115658斤,砍电线杆21808根。
开展群众性游击战 山东根据地的民兵和自卫团,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在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的帮助和扶持下,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独特的游击战法,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山东民兵和自卫团运用的战法约有20多种。有忽聚忽散、忽来忽去、神出鬼没、行动迅速的麻雀战;有适合于平原地区的壕沟地道战;有经常使用的打击运动之敌的伏击战;有边沿区经常使用的联防战。l943年至1944年间,海阳县的民兵联防组织遍及全县。其中,由纪家店、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摆驾岭组成的五村联防,勇猛如虎,威震敌胆,成为闻名全省的“五虎村”;此外,“歇人不歇庄、歇庄不歇枪”的“车轮战”;“民兵引、主力打”的玩灯笼战;一处打响、四处驰援的“蜂窝战”也让敌人闻风丧胆。特别具有创造性的是海阳地雷战,名扬华北敌后战场。海阳县的地雷战术种类较多,有埋雷等敌、送雷上门,还有将计就计、飞行爆炸等。整个抗日战争中,海阳县的地雷战大显神威,共毙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鲁中区淄川县中茶叶口村(今属莱芜市)的民兵李念林,研究出l3种埋雷方法,巧妙而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被山东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称号。广大民兵在坚持边沿区斗争中,不畏牺牲,前仆后继,创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鲁中区博莱县南岩村是其中著名典型。1944年8月2日,南岩村12名民兵出席了山东军区首次英模代表大会,南岩村民兵荣获“南岩英雄民兵队”奖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