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各战略区的反“扫荡”、反“蚕食”作战

2015-05-21 15:36: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潘溪渡战斗与鲁西反“扫荡” 1941年1月8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三旅一部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在郓城县北部潘溪渡附近的碱场店、侯楼等村,伏击郓城出援侯集据点的日军1个加强中队和伪军一部,击毙日军软原少佐以下160余人,毙伤日军127人、伪军15人,俘伪军4人,击毁汽车4辆,缴获步兵炮1门、机枪2挺、长短枪42支。这是继梁山战斗之后,八路军在鲁西平原上全歼日军的又一个模范战例。日军受到重创后,于1941年1月15日,纠集两万余人,附汽车、坦克400余辆,在10多架飞机掩护下,对鲁西进行报复性“扫荡”。17日,教三旅七团及旅直属特务营分别在马集、苏村一带与敌展开激战,掩护党政军机关等安全转移,但特务营却于苏村被敌包围,12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敌人对鲁西根据地中心反复“清剿”达20余天,教三旅以营为单位分散展开了反“扫荡”斗争。

  冀鲁边区的反“扫荡” 1941年1月下旬,日伪军7000余人合围冀鲁边区平原县,妄图歼灭八路军鲁北支队。经激战,鲁北支队突出重围。2月中旬,敌又出动兵力3000余人,并以60余辆坦克及骑兵配合,对冀鲁边区反复“扫荡”,企图歼灭冀鲁边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其间,国民党顽军刘景良等部也配合日伪军向根据地进攻。辖区我八路军根据平原的特点,进行了灵活的反“扫荡”斗争。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到4月中旬,终于粉碎了敌之大“扫荡”。冀鲁边区部分部队、后方机关和工厂及群众组织遭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青口战役 1941年3月19日,一一五师教二旅第六团在山东纵队第二旅一部的配合下发起青口镇(赣榆县东南)战役。经过6天战斗,解放了青口,攻克海头、兴庄寺等8处据点,毙伤日伪 800余人(大部分是日军),俘伪军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泰西地区1941年6月反“扫荡” 1941年6月18日,日伪军开始依次对平(阴)(东)阿山区、大峰山区、泰(安)肥(城)山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泰西军分区基干营和泰安、肥城、峰山等县大队、民兵,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先后作战30余次,毙俘日伪军800余人。日伪军在根据地筑碉堡,修据点,挖封锁沟,进行“驻剿”。至8月底,泰西抗日根据地除一小部分游击区外,大部变为敌占区。

  临郯平原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扫荡” 1941年10月10日,日伪军1万余人,采用“长途奔袭”和“铁壁合围”战术,“扫荡”临(沂)郯(城)平原根据地。中共鲁南区委第三地委、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和中共临沂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机关及部队被困。日军用飞机、大炮进行狂轰滥炸。教二旅一部及部分地方武装形成各自为战状态。战斗至黄昏,成功突围。但也有100多名指战员牺牲。临(沂)郯(城)平原抗日根据地大部沦为敌占区。

  鲁中军民粉碎敌5万余人的大“扫荡” 为摧毁鲁中抗日根据地,消灭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与主力部队,日军华北方面军经过半年准备,以直属部队和第一、第十二军及伪军各一部,共5万余人,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于1941年11月3日至12月28日,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坐地清剿”的战术,对沂蒙山区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八路军在反“扫荡”作战中,与敌作战150多次,歼敌2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反“扫荡”中,涌现了“红嫂”祖玉兰、明德英等许许多多用自己的乳汁甚至生命勇救八路军战士的动人事迹。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国际友人希伯等牺牲;省战工会副主任李澄之被俘。

  八路军山东纵队在鲁中展开反封锁斗争 为打通鲁中抗日根据地芦山、沂山与蒙山的联系,摧毁敌人在大“扫荡”中再次建立的环蒙山封锁线,1942年1月2日,山东纵队一旅第一、第二团向临(沂)蒙(阴)公路敌据点发动攻势,20天中作战20余次,攻克据点14处,歼日伪军2000余人。在军民沉重打击之下,敌环蒙山封锁线多处被攻破。

  胶东军民粉碎敌1942年春季大“扫荡” 日军第十二军独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团,在日军海军及伪军配合下,从1942年3月开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春季“扫荡”。敌所到之处,疯狂地烧杀抢掠。为粉碎“扫荡”,胶东区委制定了“分区坚持,互相配合”的战术原则,各部分散抗战。经过近两个月的反“扫荡”战斗,军民共攻克日伪据点15处,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俘日伪军734人,缴获钢炮1门、迫击炮3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19挺、长短枪800余支,炸毁汽车15辆,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春季大“扫荡”。

  泰山区抗日军民进行激烈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1942年7月1日,日伪军5000余人,突然包围徂徕山区,环徂徕山增设据点30余处,挖封锁沟、筑封锁墙80余公里,将山内村庄一概焚毁,将山区居民全部逐出。同时强迫群众及党员“自首”,致使基层党组织遭到破坏,党员减少1000多人。8月29日凌晨,数千日伪军又合击泰安、新泰县交界地带,泰安县党政机关干部和独立营在同敌浴血奋战中,牺牲40余人,被俘数十人。

  清河垦区抗日军民反“扫荡”取得胜利 1942年8月中旬,日伪军7000余人,分两路“扫荡”垦区根据地。山东清河军区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在沾化县徐家坝、利津县武庄两战皆捷,共毙伤日伪军500余人,迫敌溃退。为配合反“扫荡”,清东军分区独立团于小清河东段发起反封锁战斗,经3昼夜激战,横扫敌河防40里,捣毁了道口、高家港等据点;清西军分区一部攻打高苑、蒲台县边界处的伪芍药李据点,歼敌200余人。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濮范观中心区进行反“扫荡” 1942年9月27日,日伪军万余人,附坦克10余辆,在日军第十二军军长喜多诚一指挥下,分兵8路合围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妄图消灭边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边区主力部队与党政军机关于26日夜从西南方向跳出敌合围圈,军区后方机关、南进支队直属队和陆军中学等单位被敌合围。教三旅政委曾思玉率部与敌激战,掩护部分被围干部和群众突出重围。至10月中旬,敌安设据点26处,昆山、张秋地区全部变为敌占区。在这次反“扫荡”中,共毙伤俘日伪军黄番中尉等300余人,缴枪百余支。

  鲁中抗日军民粉碎敌1942年冬大“扫荡” 1942年10月下旬,日军第三十二师团,第五十九师团,第五、第六独立混成旅团及伪军共1.5万余人,采取“拉网合围”战术,向鲁中沂蒙山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消灭山东军区等领导机关和鲁中军区部队。八路军山东军区(原山东纵队)机关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机关先后在南墙峪、对崮峪遭敌合围。虽突出重围,但损失较大,山东省战工会秘书长兼民政处长李竹如牺牲。

  滨海抗日军民发起海陵反“蚕食”战役 1942年11月3日,为配合沂蒙山区军民反“扫荡”斗争,坚定边沿区群众抗日斗争信心,一一五师教二旅一部在其他部队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运用“翻边战术”,向陇海路附近挺进,发起海陵反“蚕食”战役。战役历时1周,共攻克日伪军据点16处,毙伤日伪军200余人,俘伪军600余人,缴长短枪500余支,恢复了部分根据地;全歼“湖西肃托”后投敌的杨步仁(王凤鸣改名杨步仁)之大部,杨步仁率残部200余人逃窜。

  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冬季大“扫荡” 1942年11月17日,日军1.5万人,伪军5000余人,开始对胶东区进行“拉网合围”战术。敌人在“扫荡”马石山地区时,抓捕了500余名群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八路军部队内、外线的打击之下,历时40天的大“扫荡”被粉碎,共毙伤敌2000余人。在反“扫荡”中,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六班的十名战士,在马石山掩护近千名群众转移后,被日军包围,最后壮烈牺牲,被誉为“马石山十勇士”;胶东行署公安局警卫连18名战士,在马石山引导7批群众突出重围后被日军围住,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被誉为“马石山十八勇士”;胶东兵工厂警卫排7名战士,在荣成县崂山被日军合围,最后毁枪投海,为国捐躯,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式的“七壮士”。

  军民英勇保卫马鞍山 1942年11月9日,敌1000余人在“扫荡”沂蒙山地区撤军途中,突然包围淄川东南部的马鞍山。在此养伤的鲁中军区副团长王凤麟,率领干部、战士、伤病员及家属40余人,凭险据守,抗击敌人的多次冲锋。最后,除少数人脱险外,王凤麟等30余人壮烈牺牲,其中益都县参议长冯旭臣和他的儿媳、女儿、孙女等全家6口人同时殉难。

  清河、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反“扫荡” 1943年1月,敌1.2万余人,配备汽车200辆、飞机4架,“扫荡”清河抗日根据地。11日,日伪军2000余人首先合围垦区,根据地中的主力部队及机关人员及时转移;同时,日伪军7000余人合围广(饶)北,山东清河军区特务营在予敌打击后跳出合围圈。14日夜,日伪军5000余人合围清西根据地。中共清西地委、清西军分区负责人分别率部突出重围。清西军分区参谋长韩子恒率领的一路被敌反复包围,几经肉搏,毙伤日伪军200余人。战斗中,韩子恒牺牲,他率领的一个连的指战员亦大部牺牲。在此次日伪“扫荡”中,中共清西地委组织部长张仲明牺牲。

  17日、23日、25日,敌8000余人接连包围位于黄河以北、德州以南的冀鲁边第二地委、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为掩护机关人员和群众突围,军分区独立营、平禹县大队等部与敌激战,仅25日一战即歼敌200余人。在接连3次突围战斗中,军分区副司令员徐尚武等350人牺牲。

  鲁南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扫荡” 1943年1月中旬,日伪军1万余人,采用“铁壁合围”战术,“扫荡”鲁南山区根据地,敌打通了公路,增设了据点,将鲁南山区一狭长的根据地分成5个小块。为打击敌人,根据地军民以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周旋,使其“合围”扑空。一一五师一部和鲁南军区部队,内外线结合,最终粉碎了敌之“扫荡”,但也付出了重大代价。

  清河抗日根据地军民发起反“蚕食”战役 1943年5月28日,清河军区直属团及特务营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包围并攻克三里庄据点,歼伪军400余人。6月4日,伪军数部配合日军进行报复,将广(饶)北、博兴、蒲台根据地全部“蚕食”。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清河区军民在6月至9月进行了三个月反“蚕食”作战,共摧毁敌据点133个,击溃伪军6个团,基本消灭伪军3个团,共歼日伪军3000多人,收复了大片地区。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秋季大“扫荡” 1943年9月21日,日伪军3万余人,对冀鲁豫边区进行秋季大“扫荡”。经八路军内外线配合,艰苦作战,于10月13日将敌击退。在这次历时20多天的反“扫荡”中,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大小战斗35次,攻克敌据点、碉堡74个,攻入东平、延津两个县城,袭击了东明、考城、濮阳、平阴4个县城,毙伤日伪军1374名。俘日军两名、伪军2744名,缴获大批武器。

  鲁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对北沂蒙山区的“扫荡” 1943年11月9日,日伪军万余人,向以大崮山区为中心的北沂蒙山区发动“扫荡”。鲁中区党政军群机关以及主力部队及时转移到外线,留下小部队在内线坚持斗争,牵制敌人。沂蒙军分区第十一团第八连93名指战员,拖住2000敌人扼守南北岱崮18天,以伤7人、阵亡2人的代价,取得了毙伤日伪军各200余人后安全突出重围的巨大胜利,荣获了山东军区授予的“岱崮连”的光荣称号。至28日,敌草草收兵,结束了“扫荡”。

  清河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大“扫荡” 1943年11月18日,日伪军2.6万余人,900辆汽车,另有飞机、骑兵相配合。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喜多诚一亲赴前线指挥。这次扫荡历时20余天,是一年内对清河区进行的第三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也是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的一次。敌人在合围时,仍然使用“拉网”战术,并以飞机配合侦察、轰炸,极力捕捉八路军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发现八路军突围部队时,就以骑兵进行追击。在清河区军民的全力打击下,敌被迫于12月13日全部撤出。在这次反“扫荡”中,清河军区部队及地方部队和民兵共作战230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3架,炸毁敌汽车35辆、火车1列,攻克与迫退敌据点10处。

  鲁南、滨海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策应鲁中、清河区反“扫荡” 为策应鲁中区军民反“扫荡”,八路军鲁南军区组织部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的率领下,于1943年11月13日向惯匪、巨奸、曾任国民党鲁苏战区新编第六师师长、后又投敌的刘桂堂部驻地发起远距离突袭。至16日战斗结束,共攻克据点13处,毙敌224人,俘敌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解放被抓妇女、壮丁500余人,击毙了罪恶滔天的匪首刘桂堂。同年11月19日,八路军滨海军区部队发起赣榆战役,相继攻克赣榆县城及周围11处据点,俘伪军1200余人,并击退日军的两次增援。11月22日,新浦、青口之敌出动,滨海军区部队主动撤出赣榆县城。26日晨,敌突然袭击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马家旦头村,中共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牺牲。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