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广泛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争

2015-05-21 15:39: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战略指导方针的变化,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了“积蓄力量,熬时间,坚持长期斗争,渡过困难,准备反攻”的战略指导方针和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对敌斗争方针。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罗荣桓经过对游击战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明确提出了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1942年8月山东军区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方针,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在各战略区广泛开展起来。

  派遣小部队和武工队到敌占区或接敌区开展斗争 化整为零,实行小部队作战是贯彻“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小部队,在组织上是由主力部队派出的连队或地方武装组成,一律采取小连制,即取消排,每连最多设5个班,有时也可设大班,连首长直接指挥各班。随着对敌斗争的日益紧张,山东纵队于1942年7月24日发出训令,提出在清河等平原地区,实行小部队作战。从清东、清西、清中3个军分区的基干部队中,抽调一部分连队,组成易于分散、机动灵活、能打善战的精干小部队,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它的基本任务是:坚持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打击小股日伪军;镇压特务,反对日伪“清剿”及“自首”活动,掩护党政民各种组织活动,坚持地区斗争,配合中心区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建立地下党与群众灰色抗日组织、两面政权等;广泛开展宣传,团结争取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从创造基点村着手,建立跳板,步步隐蔽推进,打通与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保护交通。

  所谓武工队(全称武装工作队),是由既能打仗,又能宣传和组织群众、对敌开展政治攻势的少数精干人员组成的小型队伍。武工队成员都受过特别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既能文又能武。每支武工队都配有坚强的领导骨干,像钢刀一样插入接敌区和敌占区,采取政治攻势和武装活动相结合、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力地打击敌人、团结群众,被人们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广泛成立的敌后武工队中,鲁南铁道游击队是一面鲜艳的旗帜。自1940年2月鲁南铁道游击队建立直至抗日战争胜利,这支小部队在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英勇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通过派遣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和接敌区进行斗争,不仅广泛开展了敌后游击战争,打击了敌人,保卫了根据地,而且在敌占区宣传组织了群众,减少人民损失,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为将来的反攻进行了准备。l943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小部队、武工队遍地开花的局面。各地的小部队和武工队,共开辟了5万平方里的隐蔽抗日地区,建立了8000多个村庄的隐蔽工作,团结了300余万群众,变部分敌占区为游击根据地和根据地。

  对日伪军开展政治攻势 开展政治攻势,是普遍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942年开始,山东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陆续、广泛、大规模地开展了政治攻势。

  对伪军伪组织人员进行争取瓦解 山东抗日根据地各区党委、地委设立了敌工委员会,县委设立了敌工部,采用多种方法对伪军伪组织开展了争取、瓦解工作。一是进行政治宣传战。各地组织“伪军工作团”深入到大股伪军驻地周围进行宣传,党政干部、小部队和武工队、民兵、妇救会等也利用夜间对据点的伪军喊话、上课,进行教育,揭露日军利用伪军的“推完磨杀驴吃”的阴谋,说明中国人民力量的强大,指出他们今后的出路,号召他们弃暗投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点“红黑点”,记“善恶录”。即伪军中谁做了一件对抗日对人民有利的事,就给他记个红点,谁做了对抗日对人民不利的事,就给他记个黑点,并把事实登记起来。记红点可以赎罪,记黑点要受惩罚。对黑点多而又不接受警告者,则坚决给予打击、镇压。点“红黑点”,记“善恶录”,在政治上给伪军伪人员以深刻影响,使作恶者不敢再作恶,使欲回头者看到了出路。三是进行伪属登记,并经常召开伪军家属座谈会,讲解共产党八路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宣传抗战形势,要求他们开展“唤子索夫运动”,收到了一定成效。四是打入伪军伪组织内部,建立关系,通过较长时间的工作,积蓄力量,必要时争取反正。五是发展伪军伪组织中的“两面派”与“革命两面派”。对他们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教育提高,使他们对抗日工作做出有益贡献,使其对开展敌占区工作、建立隐蔽根据地、维护群众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日军进行争取、瓦解 由于战争的延长和艰苦,日军反战、厌战情绪普遍增长。山东抗日根据地各区根据这一情况,开展并加强了对日军的争取、瓦解工作,主要采取对日军喊话和利用敌人的电话线路与日军通话,寄送宣传袋、宣传品,优待日军俘虏等方式方法。八路军各部队从革命人道主义出发,严格执行俘虏政策,对被俘和投诚的日军人员,不没收私人财物,不侮辱人格,对伤病员予以治疗,生活上优待照顾,并给以耐心教育,对战场上的日军尸体,设法送还。这些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少觉醒的被俘日军起来反对非正义战争。1943年7月,山东召开日本反战士兵首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致日本士兵书》、《控诉日本军部暴行书》和《致伪军士兵书》。1944年5月,“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改称“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山东支部”,盟员近百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还成立了“日本解放学校山东分校”,培养日本和朝鲜籍学员200人,这些学员大多走了反法西斯的道路。“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在山东抗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山东支部组织部长今野博就是一位代表。

  民兵和自卫团在抗战中大显身手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大大增强,民兵和自卫团组织不断壮大。到1943年10月,民兵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19%,自卫团员数占人口总数的14.5%。在党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的方针,民兵和自卫团一面生产,一面战斗,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与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 在反“扫荡”斗争中,广大民兵和自卫团员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打击敌人。1941年冬,敌人对鲁中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转至外线以后,沂蒙山区的民兵配合县大队和区中队,始终坚持就地反“扫荡”。在反“蚕食”斗争中,广大民兵和自卫团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当敌人逐渐向抗日根据地“蚕食”推进时,民兵和自卫团就实行村村联防,破坏敌人的交通要道和通讯联络,埋地雷,打伏击,使敌人每“蚕食”一地,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1943年7月17日夜间,沂蒙山区的南岩村民兵仅用20多分钟,就全歼敌玉皇山据点34人,缴获轻机枪1挺、小炮两门。在反封锁斗争中,广大民兵和自卫团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或破沟破墙,或小股出击,摧毁敌人的封锁线。当敌人强迫大量群众挖沟筑墙时,民兵和自卫团便领导群众进行军事、政治等各种方式的斗争,使敌人不能顺利挖沟筑墙。当敌人筑墙挖沟完成后,民兵和自卫团又瞅准时机掩护群众扒墙填沟。1943年1月至5月,胶东区的民兵、自卫团和群众15万人,在烟(台)青(岛)公路上连续展开了反封锁斗争,仅平沟就有440多公里,粉碎了敌人的封锁计划。

  保卫生产 每当春耕播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时,敌人往往四处抢粮、骚扰。这时,民兵和自卫团就组织起警戒队,以武装掩护群众进行生产、抢收。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破坏,广大民兵在根据地内一面捕捉奸商,驱散日伪举办的商社,不让根据地的物资接济敌人;一面又组织起武装运销队,千方百计向根据地运销军需民用物资。另外,一些边沿区的民兵还在保卫根据地集市贸易和破坏敌方集市贸易方面发挥了作用。

  保卫抗日民主政权 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权建立后,民兵便成为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支柱。平度县高戈庄,是一个有274户人家、1100多人的村子。从1943年建立民主政权后,民兵便承担起保卫翻身果实,保卫减租减息,保卫新生政权的任务。是年9月9日,日伪军300多人进攻该村,妄图摧毁民主政权,打通高(密)平(度)公路。高戈庄的民兵、自卫队带领全村老少,操起各种武器,守在围墙上同来犯之敌展开了搏斗,使敌人丢下一具具尸体逃走。后来,该村民兵又配合部队杀进伪阎珂卿部的老巢——高家庄,生俘敌人200多,从而闻名全省。在维护根据地的社会治安中,广大民兵在各级武委会和公安部门的指导下,不定期地清查户口,盘查行人,把守交通要道。在反对敌政治文化特务组织斗争中,广大民兵起到了政治武装工作队的作用,同这些公开的或暗藏的汉奸、特务、奸细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正因为有了民兵、自卫团这支强大的能劳能武的人民群众武装,生产、治安才有了保障,人民民主政权更加巩固。

  踊跃参军支前 由于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减员较大,各地民兵就踊跃参军,使部队不断得到补充和扩大。在8年抗战中,仅胶东区就有9.5万名青年参军。在大参军中,涌现出许多模范村庄:沂水县西越庄共有百多户人家,8年抗战中就有200人参加八路军;东栖县(属今栖霞县)一个仅30户人家的小村,就有24名民兵参加八路军。在对敌斗争中,民兵为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作向导,送情报,运粮弹,抢救和掩护伤病员,掩藏各种物资,破坏敌人交通、通讯,拆除敌人碉堡、炮楼,完成了大量战勤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据1942年至l945年不完全统计,山东全省民兵累计拆除敌碉堡1957个、城墙6座、围寨731处,破坏敌公路28196里、桥梁385座、铁路l50余里,拆除铁轨86544根,割电话线7115658斤,砍电线杆21808根。

  开展群众性游击战 山东根据地的民兵和自卫团,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在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的帮助和扶持下,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独特的游击战法,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山东民兵和自卫团运用的战法约有20多种。有忽聚忽散、忽来忽去、神出鬼没、行动迅速的麻雀战;有适合于平原地区的壕沟地道战;有经常使用的打击运动之敌的伏击战;有边沿区经常使用的联防战。l943年至1944年间,海阳县的民兵联防组织遍及全县。其中,由纪家店、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摆驾岭组成的五村联防,勇猛如虎,威震敌胆,成为闻名全省的“五虎村”;此外,“歇人不歇庄、歇庄不歇枪”的“车轮战”;“民兵引、主力打”的玩灯笼战;一处打响、四处驰援的“蜂窝战”也让敌人闻风丧胆。特别具有创造性的是海阳地雷战,名扬华北敌后战场。海阳县的地雷战术种类较多,有埋雷等敌、送雷上门,还有将计就计、飞行爆炸等。整个抗日战争中,海阳县的地雷战大显神威,共毙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鲁中区淄川县中茶叶口村(今属莱芜市)的民兵李念林,研究出l3种埋雷方法,巧妙而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被山东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称号。广大民兵在坚持边沿区斗争中,不畏牺牲,前仆后继,创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鲁中区博莱县南岩村是其中著名典型。1944年8月2日,南岩村12名民兵出席了山东军区首次英模代表大会,南岩村民兵荣获“南岩英雄民兵队”奖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