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传递红色记忆 传承抗战精神

2016-07-26 14:11:00来源:吉林日报作者:潘锐 董鹏宇

  原标题:传递红色记忆 传承抗战精神

  

  7月21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第43场活动走进吉林延边。活动中,全国“时代楷模”延边州汪清县关工委主任金春燮作了题为《留住丰碑后的故事:传递红色记忆传承抗战精神》的讲座。图为金春燮讲述创建汪清英烈网的故事。

  

  主办方代表向主讲人全国“时代楷模”金春燮发放聘书。

  

  朝鲜族舞蹈《长鼓舞》。

  

  金春燮接受记者采访。

  7月21日,“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进吉林延边”活动现场,全国“时代楷模”、汪清县关工委主任金春燮正在作题为“传递红色记忆传承抗战精神”的主题讲座。年已七旬的朝鲜族老人,用12年的时间,克服别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坚持为抗战英烈树碑立传,无怨无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丰碑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关键词一共同的红色基因——爱国

  “习近平总书记把抗战精神高度概括为四句话,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金春燮的开场白把大家带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抗战时期,汪清县是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共有282处革命遗址,抗战遗址177处,发生过19次惨案、105次战斗,共有603名革命英烈为国捐躯。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和王德林、陈翰章、魏拯民、周保中、李延禄等著名抗日名将都曾在这里参加和领导抗日斗争。他们中间,贡献最突出、影响力最大的要数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

  1934年3月21日,童长荣为掩护群众转移,在东光镇庙沟村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盛赞童长荣是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1951年,童长荣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在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中,金春燮发现,这些历史、这些英雄并不为当代青少年所知晓,其原因并不在于青少年不崇尚英雄,而是他们对抗战历史、抗战英烈了解得太少。

  “传承抗战精神,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坚信并践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民族精神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传承抗战精神;以‘爱国’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抗战精神的传承;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更离不开抗战精神的传承。因为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红色基因,那就是‘爱国’。”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在金春燮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保障,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是抗战精神没有过时,仍然有着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抗战精神的传承会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内在支撑。我有义务、有责任向青少年宣讲英烈事迹、传承抗战精神,决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断档!”金春燮说。

  

  关键词二挖掘和抢救抗战资源,珍存“红色记忆”

  在考察烈士墓时,金春燮发现,童长荣烈士的墓地非常简陋,当时他的眼泪就下来了。“一定要为这位抗战英烈、民族英雄重新立碑建墓,一定要让后人了解和铭记这些厚重难忘的红色记忆!”

  立碑、建墓地最大的难题是资金,为了省钱,金春燮一边学习、一边摸索,自己设计完成了陵园的总体规划和图纸。为筹集资金,他找到老部下、老同事、民企老板“化缘”,还动员广大“五老”人员踊跃捐款。

  十多年来,金春燮翻阅资料、考察论证,撰写了两万多字朝汉两种文字的碑文。并经过省、州有关部门审核后进行了雕刻。2013年,汪清县委、县政府投资200多万元,扩建了童长荣烈士陵园,先后修建了童长荣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

  他们还在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复建了8处抗战密营,立了5尊革命英烈半身雕塑和19座大小不等的各种纪念碑,维护了1处抗日井文物。

  十多年来,金春燮和他的同事们相继建立了77座抗联遗址纪念碑。童长荣烈士陵园和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去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省国防教育基地”。目前,共有14期600多名中省直培训班干部到汪清“重走抗联路”。

  

  关键词三紧跟时代步伐,让抗战精神入脑入心

  为适应时代的步伐,年逾六旬的金春燮决定创办属于汪清人自己的网站——“汪清英烈网”,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外界宣传东满抗战历史。2012年清明节,“汪清英烈网”正式上线,成为全省第一个县级关工委运营的红色网站。不会打字,金春燮就利用早晚空闲时间,硬是在3个月内学会了操作电脑,用笨拙的双手打出了一百多万字的教育资料,编印了《汪清英烈传》《民族英雄童长荣》等乡土教材3万余册。他还组织拍摄制作了《民族英雄童长荣》《抗日名将朴吉松》等多部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片,分发到全县中小学、各级关工委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互联网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极其便捷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为各种不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当前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许多考验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互联网的考验和挑战。为此,应该采取整治和教育相结合的办法,以教育为主,让青少年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做到一不看、二不信、三不传播。同时要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向青少年传递抗战精神,通过这些方式让抗战精神入脑入心。”今年,金春燮和他的同事们对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新网站将原网站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后,分设7大板块23个子栏目,完善了“遗址在线定位、寻访一键拨号、网上英烈祭祀、二维码扫描分享”等功能。改版后的英烈网可实现与手机同步在线浏览。

  全县还成立了20支“传承抗战精神五老好人团队”,利用重大节庆日,深入中小学和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义务传承抗战精神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图片展,美术书法展,开展征文、诗歌朗诵等活动,用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形式,向青少年和广大群众进行传承抗战精神教育。

  如今,金春燮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不仅懂事了,还特别有集体荣誉感。”这让金春燮觉得很欣慰,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说,“为党和人民奉献余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将倍加珍惜荣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当好传承抗战精神的传递者,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为鲜红的党旗增光添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传递正能量!”

  现场,掌声再次响起。这掌声里,饱含着大家对这位七旬老人的敬意,更饱含着大家对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的尊重,对生生不息的抗战精神的敬重。

  点评嘉宾、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曲红梅:

  在当代政治哲学界,有关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人民共同记忆的文化建设被称作“社会文化”(societalculture)建设,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发展社会文化,这是一种具有强大包容性和凝聚力的文化。但这种社会文化建设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全社会长期、共同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金春燮及其团队的工作就是在为我们的社会文化建设、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作出贡献。从金春燮的报告和事迹中我们能够看到: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更多的革命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人物和事迹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比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更加亲切、鲜活,更具感染力。他让更多的人理解革命英雄的信念,告诉我们为什么革命英烈们在当年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坚定必胜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贡献自己的生命,这对于和平年代普通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要价值。他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继续发扬革命英雄的精神,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金春燮的身上我们就能够看到他对抗战精神的传承。抗战精神除了必胜信念,还包括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等三个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处理爱国情怀与极端爱国主义的关系,如何处理民族气节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关系,如何处理英雄气概与个人英雄主义的关系,金春燮的报告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记者潘锐 董鹏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