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他写抗战家史:父辈4人皆抗日,伯父与日寇近身厮杀

2016-08-16 17:31:00来源:株洲晚报作者:成姣兰 旷昆红

1

  晏育凡说,希望子孙后辈能铭记这些抗战故事(记者 谢慧 摄)

  前些天,骄阳似火,70岁的晏育凡早早就出门了,去图书馆校对《艰苦卓绝》的清样。

  株洲晚报8月16日讯(记者 成姣兰 旷昆红 实习生 吴双)这本书即将出版,是晏育凡花费两年时间写就的17万字的纪实性家史、抗战史,主要讲述其父母、伯父和岳父在湖南的抗战故事。

  【抗战故事】

  伯父与日寇厮杀时身受重伤

  晏育凡老家在新化,晏氏是当地的大家族。1939年夏天,晏育凡的父亲晏华十刚满16岁,他的伯父晏华五17岁,两人同时报考了黄埔军校二分校第十七期。

  1941年春,晏华五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20军,历任排长、特务连副连长、连长、营长至副团长。1944年4月,日军发动长衡会战,晏华五所在部队在醴陵、茶陵和日军鏖战二十多个日夜,在这次战役中晏华五负伤,最后在与日军近身厮杀时手刃数名日寇而身受重伤,经过师野战医院全力抢救才脱险。

  父亲在飞虎队华东联络总站工作

  晏华十从军校独立团(通讯兵)毕业后,分配到位于长沙的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电台工作,为薛岳的直接下属。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军用电报被破译,导致国民革命军失利。此次战役后,晏华十主持司令部电讯室的加密和整顿工作,由于成绩突出,后又率一个小组为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整顿电台。1943年12月在江西的九战区临时航空电台担任183师与美军十四航空队的军事情报联络。

  1944年,晏华十被调往美国飞虎队的华东联络总站,负责地空联络,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协调空中支援作出了有力贡献。因为技术过硬,工作积极,华东联络总站站长美国上尉傅·保罗指定他主持管理中间站无线电通报,规定各站代码、波长、通报时间、建议调换和试用新报务人员,规定总站和各分站的通报密码,成为傅·保罗的得力助手。抗战胜利时,晏华十军衔为少校,那时年龄不到23岁。

  抗战胜利后,晏华十回到老家新化,和追求进步和革命的教师孙杰结婚。孙杰在1948年加入新化县中共地下党,是妇女支部的积极分子。

  晏育凡的母亲孙杰在抗战期间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动员大家都来积极抗日。

  岳父投笔从戎,坚持在湖南抗日

  晏育凡的岳父梁自强,1936年考取湖南大学中文系后投笔从戎,到南京进了黄埔军校第十三期。

  一年的入伍生训练刚完成,抗日战争爆发,到抗战胜利的八年中,梁自强一直在国民革命军第73军15师坚持在湖南抗日。先后经历了三次长沙会战和湘西会战,多次从日军机枪的扫射中幸免于难,抗战胜利时为15师上校参谋主任。

  【铭记历史】

  为挖细节在老家待了两年 还走访父辈抗日路

  已经年过七旬,晏育凡为何要写这部家史、抗战史?晏育凡说,父母、伯父及岳父的抗战故事从小就耳熟能详。岳父与他生活了13年,这13年时间里,岳父跟他讲述了大量在湖南八年抗战的细节。2005年岳父去世后,岳父的这些故事一直记在他脑海里。

  他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家族里既然有人参与过抗战,这些事迹应该被后辈知道,“我现在已经70岁了,我担心我的子孙后辈忘记这些抗战故事。”

  晏育凡从小跟着母亲来到株洲,对家乡鲜有记忆。为了挖掘父辈的人生细节,尽可能地还原历史,2013年,晏育凡回到新化老家,待了整整两年,“我找到了一个与父亲和伯父一起长大的同族叔公,或者他写,或者口述,收集了很多资料。还有我92岁的姑妈,也给了我很多资料。”

  在这两年时间里,他还走访了父辈参战过的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省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岳父曾经参战过的湘乡,岳阳、新化等地查找原始档案和记录。两年后,他日夜笔耕,才完成这本记录家族抗日故事的《艰苦卓绝》的初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