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范筑先,研究范筑先事迹多年、市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如峰说:“范筑先是国共两党共同认可的抗日民族英雄,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是国共共同抗日的典范。”
“范筑先在共产党的支持下,毅然拒绝南撤命令,与共产党人一起扛起了抗日大旗。”刘如峰说,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与中共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团结合作,共同抗日,谱写了一曲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壮丽凯歌。
这位五旬老将,不顾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退过黄河的命令,依然带领少数部队坚守家园;他建立根据地,用人无党派之分,唯以是否抗日为标准;转瞬间,他的根据地迅速扩大,一支由6万余人组建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战场上连战连捷。然而,就在攻取济南的战役中,他在前线组织武装宣传的儿子却不幸牺牲……这位明明有条件逃生,却偏要死守古城的铁血将军,为聊城留下许多传奇故事。
从小立志精忠报国 做官清如水明如镜
刘如峰介绍说,范筑先出生在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3岁那年,范筑先的父亲病故,因为家庭贫困,范筑先只好缀学务农,过早地肩负起着养家糊口的重担。十四五岁,范筑先就推起独轮车,每天起早贪黑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贩运粮食。也正是这样艰苦的经历,磨炼出范筑先正直倔强的性格。与此同时,他从小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并立志精忠报国,“他受岳飞的影响很大,小学时就经常看《岳飞传》,具有浓厚的爱国思想”。
1904年,馆陶遭遇了严重水灾,在这一年,范筑先应征北洋军,由于为人耿直,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升,曾历任北洋陆军第四师连、营、团、旅长等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范筑先看到军阀连年混战,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将部队遣散,改名“竹仙”,隐居上海,此后就以“筑先”为名。1929年,范筑先加入冯玉祥西北军,任高级参议,正是那时改名为筑先,意为筑路先锋。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之后寓居天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掀起了全国反日的高潮,范筑先满怀抗日豪情,回到山东,由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委任为少将参议,任职期间,他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畏权势,为民作主,不管是做军官还是当县官,都始终坚持“当军官不喝兵血,当县官不刮地皮”,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1936年11月调聊城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而在此前他调离沂水县时,沂水人民舍不得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街道两旁,成千上万送行的人一眼望不到头。用一碗水,一面镜子,这简单而又纯朴的仪式为其送行,以表达他“清如水,明如镜”的官风,虽然这六个大字没写在匾上、刻在碑上,却永远烙在了人民的心里。
来到聊城之后,也有他清廉为官的事例流传了下来。刘如峰说,范筑先到聊城之后,老家就来了个亲戚想找他给安排工作,听到老家亲戚的要求后,范筑先婉言拒绝,其亲戚在随后共同吃饭时,看到范筑先一家三口吃的竟是窝窝头就着一碗白菜炖豆腐,他很是不解地问:“你堂堂县长怎么就吃这东西呢?”听到对方如此说,范筑先对其讲起“当县官不刮地皮”的道理,饭毕,给了老家亲戚5块大洋将其打发走了。
发展武装改编民团 拒不南撤死守聊城
多事之秋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外辱内患更加激发了范筑先的报国之志。自“九一八”事变,范筑先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极为不满,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在彷徨之际“一二·九”运动的发生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他认识到只有团结抗战才是中华民族唯一出路的道理。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而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却节节败退,不到一个月,平津相继沦陷,日军长驱南侵。
日军侵入山东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为保存势力,在鲁北稍作抵抗后,即率部撤往黄河以南。10月中旬,韩复榘向范筑先下达了南撤的命令,范筑先遂率专署的机关人员撤至黄河北岸的齐河县官庄渡口坐观形势。在共产党员决不南撤的建议下,范筑先在官庄召集部署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决心班师回聊。他说:“大敌当前,我们守土有责,不抵抗就撤走,何颜以对全国父老。我决心留在黄河以北守土抗战。”当韩复榘第二次命令他南撤时,在鲁西北地方党组织的推动和共产党员的激励下,他毅然拒绝了韩复榘的命令,于1937年11月19日向全国发出了“裂眦北视,决不南渡”的通电,和共产党人一起,在鲁西北勇敢地树起了抗日的大旗。
范筑先在鲁西北共产党人和爱国青年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29个抗日县政权,有十几名共产党员先后被委任为县长。在农村,范筑先在共产党人的支持下,废除了乡长、保长一向由县长指派,让一些土豪劣绅来充任的做法,改由民众选举产生。范筑先还把保安司令部改为游击司令部,同时建立政训处,任命共产党员张维翰为处长,一些共产党员都到政训处任职,政训处实际上成了中共鲁西北地方党组织的公开办事机关。
为了发展抗日武装,范筑先改编了一大批民团、游杂武装和绿林武装,同时支持中共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发展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至1938年秋,鲁西北的抗日武装发展到35个支队、3路民军,约6万人左右。
山东红了半个天” 纪念馆仍留有遗骨
范筑先纪念馆位于古城区楼北大街,是一处绿树掩映的仿古建筑院落。
记者看到,院内石碑和范筑先将军的雕像依然矗立在那里威严厚重。纪念馆内有一个展厅,可以让参观者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系统地了解范筑先将军的生平事迹。此外,展柜内还存有范筑先的部分遗物。
记者了解到,1953年清明节,聊城党政军民举行隆重的移灵仪式,将范筑先及其次子范树民的遗骨迁葬于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范筑先的牙齿、范树民的手指骨留在了聊城,陈列在纪念馆里。展柜里,还有范筑先亲手写的家谱,范树民亲手绘制的扇面。
在展厅内,一系列的进步报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为了动员组织民众,范筑先还支持共产党人先后创办了《抗战日报》等30多种进步报刊,翻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革命书籍;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鲁西总队、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救国团、农民互助会等群众团体,到1938年秋,鲁西北有组织的群众达20余万人。为了培训干部,还开办了博平军事干部训练班、寿张政治干部训练班,成立了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教育团,创办了随营学校等。一时抗战事业蓬勃发展,有“山东红了半个天”的说法。
这些历史影像都留在了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