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抗日锄奸

2015-07-01 09:51:00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唐茉

  

  老兵档案

  姓名:李端元

  生日:1927年1月

  籍贯:江苏省宝应县

  经历:1942年加入新四军,后参加游击大队。抗战胜利后,投身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从后勤学院转业到原宣武区卫生局工作,1986年离休时担任原宣武区体委主任。离休后在居住的展览路街道朝阳庵社区当了13年社区书记。获得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以及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曾经在抗日锄奸队担任短枪组组长的李端元最引以为豪的,是他可以左右“开弓”双枪毙敌,兴奋之余,老人以家中的电子点火器和纸扇为枪,演示起了当年的威风。

  

  ▲李老拿出已经泛黄的受奖证书,讲述起当年打鬼子、捉汉奸的经历。

  

  ▲老伴儿由于一个小意外腿受了伤,需要卧床调养,李老每天都要为老伴儿按摩活血。二老恩恩爱爱数十载,工作、生活始终相携相衬。

  

  原宣武区体委主任的工作经历,使李老打得一手好桥牌,如今闲暇时还会自己摆上牌局,活跃活跃思维。

  

  李端元一直坚持晨练,一趟太极剑依旧刚劲有力。

  

  ▲李端元是社区里知名的英雄老人,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央求老人演示军姿,老人二话没说迈开了标准的正步。

  

  文/唐茉 摄/本报记者 方非

  在88岁的李端元家中,挂满了他多次参加国庆招待会时的大合影,李端元指着相片说:“一天天看到国家越来越富强,打心眼里感到欣慰,自己流的血、战友的牺牲都值得!”

  江苏省宝应县,是苏中和华中抗日根据地要冲。1927年1月,李端元出生在宝应县的一个小乡村。抗战爆发后,李端元原本平静的童年生活被打破。“1939年,日寇侵占了我的家乡,占据交通要道,设据点、建炮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日子真是水深火热。”

  1941年,皖南事变后,李端元的家乡来了新四军。“当时,宝应地区日伪顽势力犬牙交错,斗争形势复杂而又严峻。新四军组成‘挺进支队’开赴宝应,开辟抗日根据地。”14岁的李端元目睹了新四军与日军交战。

  “挺进支队人员少、装备差,交战时处在下风。”李端元叹了口气说:“当时看到很多新四军战士倒在血泊中,心里难受极了。”让李端元更气愤的是,新四军战败撤退后,日军开始了扫荡式的搜索,在村里烧杀抢掠,李端元家的房子也被烧毁。

  怀着对鬼子的刻骨仇恨,1942年,15岁的李端元毅然决然加入了新四军。

  “一个15岁的孩子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家里人总是放心不下。”李端元的母亲找到部队,执意将李端元带回了老家。

  回到家乡后,地方成立了游击大队。“在家门口就能打鬼子,这回我可一定要去。”由于年龄偏小,领导指派李端元担任通讯员。

  那时候游击队可没有电话、电报,游击大队与县游击队和野战部队间的联系都要通过送信来完成。“当时日军和伪军十里八里就有一个据点、碉堡。每次送信之前我们都要提前侦察。通过乔装打扮、绕道而行等方式,有时不仅要走几十里的路,还要时刻提防躲避敌人的搜查。”

  “当时游击队的生活非常艰苦,连身正规的服装都没有,一天能吃上两顿稀饭就不错。”李端元说:“不仅如此,夜晚我们就在铺开的稻草里睡,连被子都不敢盖,为的就是遇到敌人扫荡,方便起身快速撤退。”

  后来,为了配合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李端元来到锄奸队,当上了短枪组组长,专门负责抓汉奸、打叛徒。

  “1944年上半年,我们当地农会会长叛变,投靠了伪军,出卖情报。”接到命令后,李端元在据点之间连续跟踪了叛徒两天,终于找到时机,和另外两名组员在一条小巷里将其擒获,并缴获了一把驳壳枪。“日本人的侵略已经让老百姓民不聊生,而这些充当走狗的汉奸,更让我痛恨。”李端元把他带回去后,亲手将其击毙。

  李端元回忆,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仍有伪军拒不向新四军投降。得到线报,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引起了李端元的注意。趁其不备,李端元掏出短枪顶在了该男子后心。“这家伙当时掏出一支派克钢笔,求我放过他,我当时就告诉他,别做梦!”押回去讯问,该男子竟是伪南京政府的高参。“审判会上,我亲手把他枪毙。上级还把那支派克钢笔作为奖品发给了我。”说起这件事,李端元兴奋不已。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端元又投入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身受枪伤,至今肺脏、肾脏仍残留着弹片。

  独立自由奖章等勋章是李老珍存的纪念,一幕幕岁月的过往都镌刻于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