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民族独立的英雄凯歌 人民解放的历史华章

2015-08-31 09:31: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常连霆

  民族独立的英雄凯歌 人民解放的历史华章

  ——山东抗战史编年述要(下)

  本年日军用于敌后战场的兵力约40余万人,占其侵华兵力(关东军除外)的70%。日军在山东的兵力增至4.7万人,伪军激增至16万人,据点增至3700多个,封锁沟、墙达4000余公里。从春天开始,日军连续推行第四、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在政治上实行“怀柔”、欺骗政策,企图瓦解人民群众在困境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在经济上封锁更严密、抢掠更凶狠,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在军事上进行更加频繁、更加残酷的“拉网合围扫荡”,企图打垮抗日军民的战斗意志。日军在进攻山东八路军部队的同时,加强了对鲁南山区国民党军于学忠部和鲁西地区国民党军孙良诚部的进攻。全年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千人以上的“扫荡”急增至40多次,万人以上的“扫荡”达6次,其中尤以对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根据地的“扫荡”最为残酷,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被投入血泊之中。“一寸山河一寸血”!日军的“三光”政策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野蛮的记录,在临朐、淄川、博山、徂徕山、鲁西北等地制造了若干骇人听闻的无人区。

  日、顽夹击和连年天灾使山东抗日根据地面临最为严峻的考验:根据地被严重分割、封锁,面积由1940年的6.3万平方公里缩至4.2万平方公里,人口由1940年的1200万减至750万,八路军人数较1940年减少四分之一,而且根据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军民衣食极度匮乏。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中共中央派刘少奇到山东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山东党政军领导人统一军事指挥,总结经验教训,端正思想认识,明确战略方针和中心任务,引领根据地军民开通了战胜最严重困难的道路:强力推进的减租减息运动更加鲜明地宣示和践行了共产党“依靠人民抗战、抗战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坚决改造“穷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如牛毛”的旧社会,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建在人民心坎上的根据地铸成了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彻底的村级政权改造确立了已经觉悟、组织起来的贫苦农民的政治优势,夯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充分发扬民主建立起来的“三三制”政权紧密团结了各个抗日阶层,汇成了万众一心共同抗战的历史洪流;接连不断的精兵简政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更加密切了党群血肉联系;各级军政领导带头参加的大生产运动改善了军民生活,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以政治攻势为主,分散的游击战争为辅”的指导方针,成为敌强我弱态势下克敌制胜的法宝。人民子弟兵在反“扫荡”作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群体,如山东军区特务营的14名战士,在对崮山完成掩护军区机关和群众突围任务后陷入绝境,宁死不当俘虏,一起跳崖殉国;胶东八路军某部六班的10名战士,三次冲进日军合围圈,救出一千多名群众,最后全部牺牲,被称为“马石山十勇士”。血火之中巍然屹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向世人证明:人民战争的整体战完全可以击破敌人的“总力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是一支困不死、打不散、压不垮的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

  国民党敌后战场军无斗志、日趋崩溃、越战越小的态势,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百折不挠、屡挫屡奋、越战越强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国民党鲁苏战区部队在2、5、8月受到日军多次大规模进攻,于学忠率部竭力抗击,在八路军的支援下粉碎了日军消灭其首脑机关的企图。但受国民党脱离民众的片面抗战路线所限,东北军只有“土石之山”为依托,而无“人民之山”作依靠,在连续作战中伤亡惨重,战斗力大大削弱,军需供给也日益艰难,已失去了对日伪的重要钳制作用。常恩多等东北军将领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毅然率第111师起义,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队伍。在日军打击下,国民党军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鲁西行署主任孙良诚率所部3万余人投敌,对山东抗战局势产生了很坏的影响。牟中珩任主席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已人心涣散、难有作为,在日军的政治诱降和军事压迫下,国民党名下的游杂武装和地方保安部队纷纷投敌,大部伪化。

  一九四三年

  本年日军用于敌后战场的兵力约35万人,占其侵华兵力(关东军除外)的5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进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失利。但在山东敌后战场上,伪军增至20万人,日本侵略者呈现出“最后的疯狂”,仅以其对清河区的进攻为例:年初,日军出动1.2万人对清河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4月下旬又以2万兵力“铁壁合围”清河根据地,11月又集中2.5万兵力对清河区进行第三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一年之内对同一地区进行如此规模的残酷“扫荡”前所未有。日军全年对抗日根据地千人以上的“扫荡”达到46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4次,实施毒气作战达13次之多,并实施了灭绝人性的代号为“十八秋鲁西作战”的霍乱细菌战,使鲁西北、冀南等地20余万民众死于霍乱病菌,造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黎明前的黑暗”。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与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更加完备,逐步掌握了抗日战争主战场的主动权。罗荣桓3月出任新成立的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之后又接替朱瑞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领导机关在整风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了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历史性转变,党员队伍进一步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七八月间,礼送抗日友军于学忠部离鲁入皖,粉碎了李仙洲部入鲁反共的企图,抓住战机控制了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等战略要地,迎来了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新阶段:减租减息运动的普遍开展进一步改善了根据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广大群众抗日积极性空前高涨;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加强了抗战队伍的团结,密切了党政军民的血肉联系;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遍地开花,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神出鬼没,形成了威震敌胆的战争奇观;兴修水利、开荒种地,大生产运动结出硕果,使军民生活大为改善;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成为斩断敌人魔爪的利剑,上百支敌后武工队犹如刺向日伪腹心的一把把尖刀。“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秋到来的时候,共产党领导的近千万山东抗日军民已经战胜了最严重的困难,用血肉和生命铺就了局部反攻之路,承担起独立支撑山东抗战大局、重整齐鲁大好河山的历史重担!

  国民党对日军继续采取避战观战为主的政策,把抗战最后胜利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美、英、苏;同时,力图削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本年以蒋介石名义出版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则暗示两年内一定要消灭共产党。在山东,国民党军新编第4师师长吴化文、山东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宁春霖率部四万余人年初投敌。之后,山东游击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山东保安第5师师长齐子修被俘投敌,第51军第112师副师长荣子恒、山东保安第4师师长刘景良相继率部投敌。这是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和国民党内“曲线救国”投降理论在山东结出的又一批恶果。上半年,鲁苏战区部队迭遭日军重创,仅余6000疲惫之师。蒋介石认为于学忠反共不力,电令于率部撤出山东,其防区由嫡系李仙洲部接替。7月,于学忠难以坚持,不等李仙洲接防,即在八路军山东军区帮助下率部及山东省政府离鲁。李仙洲部3月从鲁西南入鲁,置中共山东分局“友好团结、共同抗战”的善意于不顾,视根据地军民的欢迎、帮助和接济为可欺,坚持“先打八路,后打鬼子”的反动方针,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理所当然地遭到山东抗日军民的坚决反击。李仙洲部的反共并没有换来日、伪军的“让路”,仍不断受到日军的阻击。在损兵折将一万多之后,李仙洲部被迫于8月退回皖北,使蒋介石争夺山东敌后控制权的计划落空。至此,国民党在山东境内已无主力部队,其省、区、县政府也大都名存实亡。

  一九四四年

  本年日军用于敌后战场的兵力(关东军除外)占其侵华兵力的64%。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侵华日军完全陷入战略被动。为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惨败,日军集中兵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起攻势,原驻山东的第12军主力调往河南参加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留在山东的日军只有2.5万余人,数量减至抗战以来的最低点。伪军虽近20余万,但战斗力不强。日军被迫收缩战线,实行重点守备、攻势防御;放弃若干次要及孤立、突出的据点,以免被八路军各个击破;相对集中兵力,重点扼守军事要地和交通要道;以若干重要据点为依托,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短促“扫荡”,以攻为守;在根据地边沿区则实行“九分政治,一分军事”的策略,加强汉奸特务和反动会道门活动,进行以“游击”对“游击”、以“突击队”对“武工队”、以“政治攻势”对“政治攻势”的所谓“全面斗争”。

  中华民族的持久抗战已看到胜利的曙光,中共中央及时发出了积极为大反攻做好准备的号召。八路军山东军区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斗争方针,抓住有利时机发动了春季攻势、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等一系列局部反攻,取得了一连串重大胜利:共进行较大战役15次,全年歼日伪军近6万人,争取伪军反正1.1万人,攻克县城9座,攻克、迫退日伪据点1265处,光复国土4万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930余万,形成了渤海、胶东、鲁中、鲁南、滨海五个巩固的战略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认真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十大政策”,大大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建设:普遍进行“谁养活谁”的阶级教育,斗争抗拒减租、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和不法富农1.3万余人,为基本群众追回资产3亿多元,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农民扬眉吐气,民主政治空前活跃;随着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和各项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根据地初步建立起公营、合作经营、私营经济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财政经济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八路军发展到15万人,民兵达37万人,自卫团达105万人。从总体上看,山东各级党组织加速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得到了山东人民的坚决拥护,凝聚起强大的抗日队伍;山东解放区1900多万军民已经在局部反攻取得重大战绩的基础上,准备好了实施大反攻的条件和力量,成为即将到来的全面反攻的重要战略基地。

  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顽固坚持一党专制,不断强化独裁统治,特务机关遍布城乡,极力压制民主运动,激起人们强烈不满。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捷报频传相反,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在豫湘桂作战中,广大爱国官兵虽不惜牺牲进行抗击,但未能阻止日军的长驱直入。8个月时间,国民党损兵60万,失地数千里,丢失城市146座,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致使6000余万人民陷于日军铁蹄之下,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令人痛心的一页。此次大溃败,是国民党长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和政治、经济、军事腐败的必然结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远在安徽阜阳,对残留在山东的数万地方武装已失去指挥作用。这些仍挂国民党军招牌的游杂武装,大多假抗日救国之名,行鱼肉百姓之实。其中,有的变本加厉地与日伪勾结,配合日伪军向八路军进攻;有的既接受伪军番号又挂着国民党军的牌子,实际上同伪军并无多大区别。国民党军所驻地区,民穷财尽,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望和愤怒与日俱增。无论在全国还是在山东,国民党已失去民心,越来越多的国人把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争取抗战最终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身上。

  一九四五年

  本年日军用于敌后战场的兵力占其侵华兵力(关东军除外)的69%。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日本法西斯日暮途穷的形势下,日军士气低落,厌战情绪上升;伪军更加动摇,军心趋于涣散。但困兽犹斗,日军大本营为控制山东东南沿海地区,保持与本国的战略联系,加强对美国军队的作战准备,从4月开始向山东沿海增兵,不久即达10万之众。日军以鲁中、滨海为重点,对山东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五月“扫荡”。这“最后的挣扎”受到八路军严重打击后,日军被迫困守大中城市、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处于四面楚歌之中,面临最后崩溃之势。8月15日,日本天皇“终战诏书”向全世界广播,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共同宣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9月9日在南京举行,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但山东日、伪军与国民党反动派相勾结,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拒绝向八路军缴械投降,继续与解放区军民为敌,致使山东军民的对日大反攻一直持续到年底。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山东解放区党政军民坚决贯彻七大提出的“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更加有力地向八年间残害数百万山东同胞的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在同仇敌忾、气势如虹的春、夏季攻势作战中,歼敌3.9万,收复大片国土,数百万同胞重见光明,五大战略区连成一片,十几万日伪军的盘踞之地已成为广大解放区中的数十座孤岛。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10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大反攻第一号命令,罗荣桓立即指挥山东军区23万大军兵分五路,向拒不缴械投降的日伪军展开规模空前的大反攻。黄河两岸铁流勇进,泰山南北杀声震天,胶东半岛横扫残敌,齐鲁大地捷报频传。在大反攻作战中,共歼日伪军12万人,解放城镇、港口54个,对济南、青岛、徐州等大城市已形成包围之势。山东省政府辖5个行政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政府。9月下旬到11月底,山东7万主力部队和6000多名地方干部挺进东北。10月下旬,新四军主力部队抵达鲁南。至年底大反攻胜利结束时,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发展到27万人,民兵发展到71万人,自卫团发展到209万人。山东解放区面积超过12.5万平方公里,人口已达2800万,党员超过22万人。若将山东解放区与津浦路西冀鲁豫解放区所属的山东40余县合并计算,山东全境约有人民军队30多万,占全国人民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解放区人口达3500万,占全国解放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歼敌60余万,占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

  国民党拒不接受共产党提出的结束一党专政、组织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蒋介石公开要求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千方百计帮助蒋介石抢夺胜利果实。7月下旬,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秘密率员从皖北阜阳到达山东省寿光县,8月对山东伪军头目进行加委,并与日军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9月初,何思源率省政府入驻仍在日伪控制下的济南,并于下旬接收了杨毓珣任省长的山东伪政权,山东“蒋日伪合流”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国民党政府竟然命令已经宣布投降的日军代守城池,将一群双手沾满同胞鲜血的伪军头目收为“国军将领”,使其继续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引起了山东人民的强烈愤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反动本质和倒行逆施,使自己人心丧尽、近乎公敌。虽然国民党将领在济南的受降仪式上接过了日军降将手里的指挥刀,得到了日军固守的几座城池,但其被人民打翻在地的历史命运已经注定难逃!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历史的启示必须铭记。山东抗战时期敌、我、友三方生死相搏的历史进程,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第一,正义必定战胜邪恶,日本侵略者猖狂嚣张、罪恶滔天,终难逃脱覆灭的下场。第二,进步必定战胜反动,国民党山东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拒不实行民主、无力改善民生,甚至强征民力、强掠民财,20多万军队数年之间烟消云散,国民党的山东省政府在山东竟无立足之地。第三,人心向背决定兴亡,惟有“依靠人民抗战,抗战为了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烽火中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结合起来,把取之于民与造福于民统一起来,与山东人民形成了血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和鱼水相依的利益共同体,领导山东军民夺取了抗日斗争的伟大胜利。第四,与全国抗战胜利后75%的土地是国民党统治区、71%的人口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完全不同,山东全省90%以上的土地是共产党执政的解放区、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解放区的蓝天下。“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这首当年广为传唱、深入人心的歌谣,畅酣淋漓地表达了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也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山东抗战史的主流和本质:山东人民在八年抗战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军民不仅光复了齐鲁旧山河、为中华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战火中创造出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山东。使我们感到特别自豪的是,这个崛起于毛泽东所说“抗日战争是民族、民主两个革命”的历史进程之中的“新山东”,在此后“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进军中又创造了更大的辉煌!

  (本文作者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山东省党史学会会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