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吕梁英雄传》:书写吕梁山上的抗战传奇

2015-05-31 22:07:00来源:新华网作者:
  新华网太原5月31日电(记者王菲菲)1944年冬,晋绥边区召开“群英会”,单说出色的民兵英雄,就有124位,他们有的是爆炸大王;有的是神枪能手;有的是破击英雄;有的是锄奸模范……
  他们的故事,若要一一介绍,三年五载也说不完。时任《晋绥大众报》记者的马烽、西戎决定将这些事迹浓缩整合成一个故事,提笔写就《吕梁英雄传》,一段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的经典传奇就此流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冲进长城,顺着平绥铁路、同蒲铁路打进了绥远、山西。是年冬,贺龙领导的120师开到晋西北,接连收复失地,建立了晋绥解放区。
  解放区人民在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纷纷加入八路军、游击队,在家的就参加了民兵。民兵们平时在家生产,抽空练兵习武;一到战时便拿起步枪、火枪、地雷、手榴弹和敌人战斗,保护群众,打击敌人,并且配合主力军作战。
  《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山区一个普通山村康家寨为叙事切入,村民在日寇的烧杀抢掠中逐渐觉醒,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民兵力量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小说中,民兵英雄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愣等人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康锡雪、康顺风斗智斗勇,破坏了敌人一系列侵略计划,挤走了敌人,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虽然仅是一个村子里的事情,也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作者在“起头的话”中这样写道。
  《吕梁英雄传》从1945年开始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历时16个月完成。当时,反映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非常之少,因而这部长篇连载刚一冒头,就受到了读者的热情欢迎。
  不少热心读者来信给作者提供信息,诸如他们那里在用什么办法围困据点,某某民兵的模范事迹值得写一写等等。
  也有读者来信给他们指出小说中的纰漏。马烽在其《散文杂感》中回忆道:尽管有一份详细提纲,还有人物表和地形图做依据,但两个人执笔,有时也出一点小纰漏。有一次,西戎前边写的一回里,有个老大娘被日寇炸死了。而我后边写的另一回里,这个老大娘又提上鸡蛋劳军去了。刊登出来以后,有读者来信指出这一纰漏。其中有一封读者来信是一位不识字农民的口述,由小学老师笔录的。信中说:“前些日子报上说她被日本鬼子炸死了,今日报上又说她还活得好好的,她是吃甚灵丹妙药啦?”
  《吕梁英雄传》之所以受到如此喜爱,除了写的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动人故事外,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也成为一大亮点。在小说中,处处都能看到一些“土得掉渣”的语言:“维持也是为全村安生,这是蛇钻到竹筒筒里,只好走这条道儿啦。”“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等。这样的写作风格,也奠定了马烽、西戎“山药蛋派”作家的基础。
  然而,对于这部作品,马烽却认为还有诸多遗憾。马烽的女儿段惠芳告诉记者,马老认为小说有着“胎里带来的不足”。在小说创作时,马烽和西戎都是20多岁,没有丰富的作品做铺垫,创作经验不足,构思也不够完整,人物性格不够突出等。
  尽管如此,《吕梁英雄传》作为第一部正面描写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日的长篇小说,又因其鲜明的语言特点,注定成为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吕梁英雄传》先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通俗读物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数次重印,并且被翻译成日文、俄文、朝鲜文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经典的魅力至今影响着人们。有网友评论,不管《吕梁英雄传》的封面是否会变黄、发脆甚至脱落,它的主题、人物、语言、架构等都将成为一代又一代国人无穷的精神营养之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怎么去做好这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和主义的诠释和传承工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