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奋起反击、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叫做抗战精神,有一种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叫做抗战精神,有一种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叫抗战精神,有一种昂扬不屈、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叫抗战精神。这些精神的强大光束汇聚到民族精神的宝塔,成为民族精神的精魂。
耿耿丹心昭日月,齐鲁抗战铸辉煌。山东,在民族精神的丰碑上篆刻了精彩的一笔。八年抗战期间,山东八路军牵制的日军经常在3万人以上,最多时达4.5万人,占同期华北日军总兵力的18%;牵制的伪军一般都在10万人左右,最多时达20余万。再来看另一组数字:抗战期间,山东平民伤亡518万至653万之间,8万余余烈士为抗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山东这块抗日的主战场,以无数山东人民忠诚的热血与英勇的生命为夺取抗日最终胜利进行了深厚的铺垫。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山东由来是一块炙热的土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深刻影响出的忠厚老实、重情重义、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大智大勇等优秀品格,以泰山之雄伟、黄河之壮阔孕育出了博大仁爱的山东精神,让抗日精神更易于孕育与成长。沂蒙精神、滨海精神,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淬火而生,浴血而长,成长为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当时,山东每一块高梁地里都有熊熊的抗日锋火被点燃,每天都有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壮美上演......以乳汁喂伤员的红嫂深情,“谁打鬼子就嫁给谁”的庄严宣言,“一门三忠烈”的高节大义,齐鲁厚土以大爱写情深,以大义写尊严,以无畏写忠诚。
山东抗战精神中,无论是沂蒙精神,还是渤海精神,它们的特质就在于群众“二字,群众是唯一的“信仰”。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利益“置顶”。沂蒙六姐妹”之一张玉梅大娘86岁高龄接受采访时曾说,“共产党呢,爱护咱老百姓,她对着咱好,咱对着她也好。”中国革命创造了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赶走帝国主义列强,让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就是当时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信仰。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翻身解放迸发出无穷的进步力量,这种力量与其他力量汇集起来,一道推动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
山东抗战精神中,最可贵的是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这也是抗战胜利的法宝。赢得人民支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这种支持尤其表现在参军上。1938年1月徂徕山起义后,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数月内就发展到三个团5000余人。在1944年初的动员参军运动中,滨海地区莒南县短短两个月就有1488人报名参军,参军人数是原参军计划的425%。“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在当时的山东根据地屡见不鲜。当年沂蒙人民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推动了历史,用脊梁支撑了胜利,沂蒙人民所迸发的大忠大爱和大恩大义,正是军民鱼水深情的最真实的范例。
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永远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与前进动力。融入民族精神的山东抗战精神,也必将成为建设富强美丽新山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