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开国上将陈士榘:现代国防奠基人 建设两弹基地

2015-07-06 07:33:00来源:新华网作者:陈士榘

  面对朝鲜战场的胶着状况,美国甚至一度对中国发出了核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建设具有强大防御功能的国防工程,不但是中国的现实选择,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然而,要在中国长长的边防、海防线上,以及广阔的内陆地区修建国防工程,却并非易事。国防工程首先必须能够抵御强大的火力打击,同时还要有很好的隐蔽性,所以它都是由钢筋水泥建造的,而且大部分国防工程都是地下或者半地下的,建设起来难度非常大。国防工程建设的主力军、骨干就是工程兵,到底干的好与坏,陈士榘是起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改变工程兵的落后现状和实施国防工程,这两大重任同时摆在了陈士榘面前,他将怎样完成肩负的使命呢?

  接到任命后,陈士榘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寻常的战略眼光,针对建国初期工程兵分工不明、专业混杂的局面,他决定,将工程兵划分为工程工兵团、舟桥工兵团、建筑工兵团三种专业性质,各自按专业分工进行训练和战备。

  陈士榘还着手建立了工程兵的专业教育、科研体系,以提升部队的工程技术水平;同时,他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增设了40个工兵团,以满足国防工程需要。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对工程兵的未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兵也由此踏上了现代化、正规化的道路。

  随着工程兵建设架构的完善,国防工程也全面展开。这是位于湖北省咸宁市的131地下工程,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惟一一处对普通民众开放的大型国防工程,虽然已建成了40多年时间,但除了墙壁上的标语,这里似乎看不出太多岁月的痕迹。

  这样一座极具军事价值的地下城堡,即使以现在的工程技术水平,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而这仅仅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众多国防工程中的一项。

  国防工程规模浩大,工程背后包含的工作量更是难以计数。

  在国防工程建设中,当时陈士榘身边的干部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表现出的严谨和细致。

  徐新江回忆说,每次向陈士榘汇报情况前,他都要作好最为充分的准备,以答复司令员非常专业的询问。而每次进行国防工程爆炸抗力的试验,只要条件允许,陈士榘必定亲临现场。

  在陈士榘的率领下,一项项国防工程顺利实施,虽然这些工程绝大多数仍深藏于我们无法看到的隐秘之处,但它们却形成了一道极其坚固的屏障,时时守护着国家安全。

  陈士榘晚年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曾自豪地说,万里长城其实只有4000多公里,而我们修建的国防工程才是真正的地下万里长城。

  黄河架浮桥 戈壁建基地

  1955年9月27日,在共和国第一次授衔仪式上,46岁的陈士榘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3年后的1958年,开国上将陈士榘已年近50岁,他即将迎来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使命,但在行使这项使命之前,陈士榘却先碰到了另一个十分紧迫的难题。当年7月,由于连日暴雨,黄河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洪峰,洪峰冲断了建于清朝末年的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京广铁路停运,中国南北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交通阻断带来的巨大损失,架设浮桥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洪水季节在黄河上架设浮桥却从未有过先例,这时水流湍急,水面涨落变化很大,架设浮桥不但非常困难,而且危险性很大。对于工程兵来说,这是对他们工程技术水平的一次严峻考验。

  架设浮桥的舟桥部队是在陈士榘就任工兵司令后,按专业分工设置的,成立仅仅5年多时间,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舟桥部队官兵在陈士榘带领下展开了连续奋战。

  3天之后,一封发自党中央的贺电传到了陈士榘手中——黄河浮桥终于架设成功了。

  在这次行动中,工程兵展现出了十分过硬的技术素质,而这种素质恰恰与陈士榘刚上任时建立的工程兵教育、科研体系密不可分。

  紧迫的难题解决了,接下来,陈士榘将再一次出发,前往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几年之后,这个地方发生的一件事将震惊世界。

  这一年秋天,陈士榘和几位同事坐上一架飞机,他们要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为即将建设的一个军事基地进行选址。当飞机飞临天山附近的时候,陈士榘提出要进入一个峡谷进行勘察,而飞行员却没敢答应这个要求。

  当时,陈士榘乘坐的是苏联制造的直升飞机,性能并不稳定,而峡谷中地形复杂,气流变化无常,飞机进入其中风险极大。陈士榘坚持要去,他说不飞过天山怎么能找到真正理想试验场,他坚持要飞。

  陈士榘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即将建设的这个军事基地,未来要进行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爆炸试验。1个多月前,中央军委研究决定,根据中国自行制造导弹和原子弹的需要,立即着手建立导弹试验基地和核试验基地,两个基地的建设任务全都交由工程兵负责。

  接到命令后,陈士榘意识到,一个创造历史的时刻降临了。此前开始建设的国防工程,更多是用于抵御强敌入侵,而导弹和原子弹如果试制成功,则将对外来敌对势力形成无可比拟的巨大威慑。

  然而,“两弹”基地的选址要求十分苛刻,尤其是核试验基地,对于核试验区的要求是200公里半径范围内没有生物的地区。为确保基地选址不出现误差,陈士榘才作出了冒险飞行的决定。

  一番执着的找寻之后,核试验基地确定建在新疆马兰,导弹基地则选址在甘肃酒泉。随后,一支为数10万人的特种工程兵部队奔赴大西北,身为中国工程兵司令员的陈士榘则兼任起了这支部队的司令和政委,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由此拉开了序幕。“两弹”基地都是建在数百公里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地带,除了基本生活条件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更是恶劣到了极点。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士榘率领特种工程兵部队,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了基地的建设中。这是陈士榘不同时期的两张照片,一张摄制于“两弹”基地建设之前,而另一张则摄制于“两弹”基地完成之后,对比之下,可以看到明显的不同。任务完成以后陈士榘将军瘦了很多。

  当时,由于机械设备数量很少,主要靠人工作业,施工过程困难重重,因此,陈士榘不得不在两个基地之间常年往来奔波,身体极度消耗,甚至一度晕倒在工作现场。

  身体稍有恢复,陈士榘又立刻回到基地,继续带领部队在夜以继日的奋战中,等待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196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日子,当时,原子弹是安装在一个铁塔上,而铁塔的设计和原子弹的安装都是由工程兵负责完成的。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之一,这一时刻成为了陈士榘生命中最为荣耀的记忆,而马兰也由此成为他魂牵梦萦第二故乡。

  生前骁勇 叶落归根

  1965年元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春军民联欢会上,毛泽东一手握着陈士榘,一手指着张爱萍说到:“你们做窝,他们下蛋,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陈士榘负责“两弹”基地的建设,张爱萍负责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因此,毛主席才说出了“你们做窝,他们下弹”的诙谐之语,当时,陈士榘和张爱萍这两位开国上将成了会场上最开心的人。

  从1952年到1975年,整整23个年头的工兵司令生涯,让陈士榘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部队里任职时间最长的司令员之一。

  在工程兵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陈士榘最重视的就是科学技术,喜欢读书的他也和许多知识分子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文革时期,他悄悄保护权威科学家的故事,却鲜为人所知。

  由于这两位科学家并不是军人,陈士榘无法直接伸出援手,反复思考之后,他想出了一个十分稳妥的办法。陈士榘邀请他们俩个参加工程兵一些工程设计,实际上就是想保护他们,让他们脱离开原来的环境到部队,实际上当时没什么大工程,就是要保护他们。

  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里,陈士榘以非同寻常的勇气,表现出了对科学家的尊重与爱护,他的举动不单单是因为那份友谊,更是为了他所深爱的祖国,他知道,这些科学家是祖国无限宝贵的财富。而文革期间,在陈士榘的照片上,人们几乎看不到一丝笑容。

  晚年的时候,陈士榘曾亲手写下这一幅字:大人者,常怀赤子之心者也。胸怀祖国,赤诚不变,无论枪林弹雨的战争岁月,无论艰苦卓绝的建设时期,陈士榘始终抱定这样的情怀,即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依旧如此。1995年,陈士榘生日来临之际,有关部门为了给他祝寿,准备找一家好一点的饭店。得知消息后,陈士榘断然拒绝。

  随后,陈士榘提议,学习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让人送一坛清水祝贺生日。就这样,陈士榘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度过了他的生日,那个夜晚,一坛清水格外纯粹而澄澈。

  1995年7月22日,陈士榘去世,享年86岁。

  2010年4月14日,在陈士榘101周年诞辰纪念日,按照他的遗愿,陈士榘又回到了生前最为惦念的地方——马兰,在这里,他将和曾经并肩奋斗的战友们,还有他们共同书写的那段传奇,紧紧相伴、直到永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