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同盟成员带伤上前线喊话
“当时在华的日本革命志士、觉悟了的日本士兵、居留民和日本战俘,在中国人民群众的努力争取和日本先进阶层的组织配合下,成立反战组织,毅然加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行列,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张建华评价说。
1939年1月2日,日本战俘衫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小林武夫、冈田义雄3人,在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组织的元旦集会上,宣布自己参加中国八路军,受到时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热烈欢迎,成为抗日战场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许多年以后,当衫本一夫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心悦诚服地说:“促使我下决心参加八路军,除了通过学习和亲眼见到日军野蛮行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从我被俘以来,八路军一直以人道主义精神给予我亲切的关怀,使我不能不感到八路军的本质确实和别的军队不同。”
随后,日本人的反战组织在中国层出不穷。1939年12月,在华日本革命志士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在桂林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1941年11月,“日本工农学校”在延安成立,被称为反战士兵的熔炉。
据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综合考证,在华日本人反战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唤醒士兵觉悟;服务于抗日工作的其他战线,如根据地大生产运动、军事技术传授、卫生服务、教育等。
书写日文反战标语是宣传的主要形式,中国的一些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这些标语,如“中日人民没有仇恨”“战争延长寿命缩短”等。每当日本传统节日来临,反战人士还制作特别的慰问袋,内装一些礼物和书信散发到日军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