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难得之品——回忆曹漫之先生

2015-07-28 10:30:00来源:文汇报作者:陈麦青

  1962年,酷爱书画的曹漫之先生(其实,凡当年华东政法学院的人,都更习惯敬称他曹院长),为玉成浙江方面的特殊需求,舍别了他用四张八大山人、两张石涛,再加两张其他古画换来的那件明代徐文长书法巨幅。作为酬谢,对方出诸多名家之作,请他任选若干。最后,他只取了一幅鲁迅先生的自书诗迹,珍护终身。

  约三十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刚刚恢复重建不久的华东政法学院,在图书馆做图书采编。没有正式的馆舍,只能在体育馆凑合。报到没几天,馆里领导就神色紧张地找我,说是曹院长让我马上去见他:“奇怪,怎么要找你?该不会是你犯了什么事吧?可得当心喽!”那时,曹院长的认真严厉,几乎上下皆知。就连初来乍到如我等,也已有所闻。

  我一路忐忑,走进院办帐篷——那时校舍紧张,房子不够,曹院长他们领导带头,和所有机关人员,就靠校园大草坪上临时扎起的几座简陋帐篷,“运筹于帷幄之中”,这也是让我至今印象仍深的独特一景。

  “你就是图书馆新来的大学生?”看上去极有派头的曹院长,正襟危坐,一脸威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

  “是。”

  “履历表上你填写的专长是版本目录学?”

  “是的。”

  “会写繁体字吗?”

  “当然会。”

  “那写几个给我看看。”

  “写什么?”

  “就把报上这标题写成繁体吧。”

  待我熟练地写完并递上时,原先的威严,似乎已稍见缓转。但马上又问:

  “能说说《鲁迅全集》有哪几个版本吗?”

  “可以,不过需要有时间准备一下。”

  “多少时间?”

  “一个晚上吧。”

  “那好,明天早上上班之前,七点三刻,我在这等着。”

  第二天,我准时送上昨晚赶出来的“功课”。他细阅之后,微微点头:“不错。以后有事,可以找我。”这时的我虽说已松了一口气,但心里还是纳闷:一般问版本,总不外乎宋元明清,怎么就独独问《鲁迅全集》?不敢多问。有事找他?更当不得真——人家不仅是眼下忙于千头万绪的学校领导,还是人人敬畏的革命前辈呢。听说他三十年代初就投身革命,上海刚解放,已经是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民政局局长了……

  没想到,后来偏偏还真找过两次。

  第一次,是某日图书馆新购一大批进口原版法律图书送到,卸在外边场地上,等学校安排车辆,驳运入库。不料天不作美,突然乌云密布,大雨欲来,而车队一时又无车可派。情急之下,我竟鬼神差使地拨通了曹院长办公室电话,向他告急——反正他说过的,有事找他!我刚说完,他已下令:“小车班全部出动,拉书!”于是,当时仅有的那几辆院领导专用轿车,很快先后开到,几个来回,问题解决!事后听人讲,曹院长喜欢书,不管是公家的,还是自己的。我这才想起,有几次被叫到他高安路家中看版本,几个房间,满橱满架,平装精装,还有线装,几乎到处是书。

  第二次找他,则是我想报考复旦大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按当时规定,一要工作两年以上,二须单位批准。他问清楚我确实已满工作年限之后,马上一口答应,但有条件:只准考一次,“考不上,就在这好好干。”

  我最后一次见他,已是研究生毕业几年之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先师蒋天枢先生病危,我在华东医院陪夜。偶然之中,得知曹院长也卧病在此,便去探望。可惜他病势已重,只见了一面,竟没能说上一句话。

  转眼,曹院长离世已有二十个年头。九十高龄的曹夫人蔡志勇女士委托诸女,郑重将曹院长生前最爱的鲁迅诗迹,慨赠上海鲁迅纪念馆。承曹院长友人、前辈郑重先生之荐,我有幸忝列该馆为此专办的捐赠仪式和纪念座谈,不仅获睹珍品原貌,一饱眼福,并且还当面聆听到曹院长家人亲朋、门生故旧,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众多回忆和发言,从而使原本就十分敬佩他的我,更对其人其事,有了难得的进一步了解。尤其是第一次知道,这位资历非凡、极具性情的老革命,年轻时和同时代许多进步青年一样,从喜读鲁迅作品开始,走上革命道路。自此,一生热爱、崇拜鲁迅先生。于是,我三十年前心中的纳闷,涣然尽释。而其能幸遇这件鲁迅先生当年应郁达夫友人之求所书、内容又是录其自作怀念丁玲之诗的名迹,真可谓情缘天合;据说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一见之下,也叹为鲁迅书迹精品,还借观半月,则曹院长收藏此件并爱重有加,又堪称名副其实的真赏知音。

  如今,珍稀的鲁迅先生墨宝,已捐入公库;而曹院长这样的领导风范,也同样将永远珍藏在大家的心中。(陈麦青)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