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万毅中将忆志愿军炮兵:训练不足 要离目标很近才开火

2015-07-28 10:48:00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万毅

  核心提示:可是,我们的部队作战勇敢,士气高,不怕死。战防炮,往往都是拉到离敌人坦克没有多远开火的,实际上是直接瞄准,这当然也就弥补了一些战术上的不足。

  本文摘自:《万毅将军回忆录》,作者:万毅,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4月底,四野大军南下期间,我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政委是钟赤兵,副政委邱创成,副司令员苏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匡裕民,政治部主任唐凯。当时驻地是天津市。特种兵主要统辖四野的炮兵、工兵、装甲兵部队。部队经武汉、于6月间到达湖南常德,准备参加衡(阳)宝(庆)战役。此时的国民党部队兵溃如决堤之水,桂系的白崇禧部队也只想保存实力,因此,在战斗中我方几乎没有用上多少重武器,再加上炮兵行动受南方水网地带条件限制,特种兵部队没有参加上什么大的战斗。

  1950年初,四野特种兵部队奉命从南方调往北方,司令部设在哈尔滨。开始,一部分部队在北大荒开荒生产。4月间,聂荣臻派人调特种兵副司令苏进去北京,主持筹划军委炮兵建设。接着军委成立炮兵司令部,任命陈锡联为司令员,我为第一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及朱瑞炮校校长。

  当时首要的任务是改善炮兵的装备,朝鲜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我们不得不加速工作进程。我们是1950年2月从南方来到东北的,军委直属炮兵有炮1师、炮2师,朝鲜战争爆发后又组建了炮5师、炮8师。除了2师是摩托化炮兵外,其余都是骡马炮兵。朝鲜战争是6月打起来的,按军委命名我们带上炮1师和高射炮指挥所开到了安东(今丹东)待命。10月25日,抗美援朝开始,部队入朝前,我即奉命从安东回到沈阳负责由步兵师接收苏联进口的装备,改建炮兵部队,并组织训练。先后组建改装了四五个师。先是勘察建设训练基地,在锦西、锦州一带搞起了三个基地,然后调步兵师来改装,接收苏联的武器装备。

  改装的部队分为高射炮兵、地面炮兵和战防炮兵。随着苏联装备一起来的,还有一些苏联炮兵专家,都集中在东山嘴子的朱瑞炮校里,负责的是一位名叫利哈乔夫的大个子中将。专家们在学校培训我们的干部,学习掌握火炮的技术和战术;一部分苏军的军官和士兵,则下到基地里去,手把手地教,假如你是一炮手,就由苏军的一炮手来教。那时的苏联专家工作很热心,应该说也是很艰苦的。吃的不要说了,我们虽然尽了力,但食物总是中国的口味,他们不习惯。生活设施也很差,没有抽水马桶,只好蹲坑。

  他们送来的装备,虽然也算是现代化的,各种火炮都有,车辆也有,像野柳152和85加农炮,嘎斯63,吉斯151,以及侦察器材、雷达、瞄准镜等,都很齐全。可是,这些装备都是他们过去在战争中用过的,不是新出厂的,不过还能用。我们用这些装备了部队,并且经过短时间训练,开往抗美援朝前线去,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次彭老总回国,路过沈阳时我去看他,询问他对入朝炮兵的意思。彭总正在吃西瓜,当我发问时,他想了想说:“生一点,还能吃。”说“生一点”,是指训练得还不够熟练。可是,我们的部队作战勇敢,士气高,不怕死。战防炮,往往都是拉到离敌人坦克没有多远开火的,实际上是直接瞄准,这当然也就弥补了一些战术上的不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