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必业(1916-2002),江西省吉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之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政治工作、军事教育和军事理论研究领导者,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为繁荣和发展军事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原名梁必滉,字朗山。抗日战争期间改名梁必业。1916年3月7日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今为市)纯化区渼陂村(今陂头村)。读过4年小学。后因家贫辍学,在杂货店、药店学过徒,沿街叫过卖。1929年参加儿童团,先后任乡、区儿童团团长、副团长。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村团支部书记兼少年先锋队指导员。1930年10月,与父亲梁兴教(共产党员)一同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红4军办公厅政训队当学员,红4军办公厅任交通兵。1931年10月入瑞金列宁青年学校学习,聆听过毛泽东、周恩来讲课。翌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红4军政治部科员,第10师政治部青年科长,红1军团政治部政治指导员、宣传队队长,直属政治处总支部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和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总务处长、直属政治处主任、第115师和山东军区组织部长,山东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第1师政治委员。先后参加陆房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山东军区1944年和1945年春夏季对日、伪军攻势作战及大反攻。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政治委员。与师长一起指挥所部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作战。1947年9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次年3月任第1纵队政治委员,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38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衡宝、湘西、广西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1956年9月入中央党校研究班学习。1957年9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0月赴朝到职后,为做好志愿军撤退回国工作,深入一线部队调查研究,并主持起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尊重朝鲜政府爱护朝鲜人民公约》和《撤军政治工作30条》,颁发部队遵照执行。1958年10月回国后,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1960年12月起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等职。是一位在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战线上耕耘了50多个春秋的高级指挥员,为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建设做出了贡献。1985年退出现役,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0月14日在北京逝世。著有《东北解放战争中的第一纵队》、《我在人民军队》、《军队政治工作的学习与实践》等。
故事
梁必业是从江西红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开国中将。他1916年3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身经百战,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将军与母亲的感人故事一直鲜为人知。
梁必业的母亲刘年彩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吃苦耐劳,生活俭朴。
梁必业14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报名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在红四军政治训练队当学员。他和父亲随部队走了以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实行白色恐怖。梁必业的母亲被地主还乡团抓起来,边打边问:“你丈夫和儿子到哪里去了?赶快把人交出来!”刘年彩回答说:“我丈夫和儿子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道。你们就是打死我,我也交不出人!”她被乡亲们抬回家时,已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梁必业参加红军后,于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中央苏区1至5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南征北战,累立战功。他在部队以善于做做政治思想工作而著称,解放战争时担任第四野战军38军政委。1949年4月中旬,梁必业与军长梁兴初率38军南下作战时,他的家乡吉安县于7月16日解放了。乡亲们告诉梁必业的母亲:“当年的红军回来了,咱们的苦日子熬到头了,翻身解放了!”
听到这一消息,这位历尽岁月风霜,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每天搬个小凳子坐在马路边,一天一天地等啊等啊,盼着儿子回家见上一面。她遇有解放军队伍路过,总要问:“我儿子梁必业过来了吗?”碰巧的是四野48军奉命从吉安进军赣南、广东,许多人对梁必业的名字比较熟悉,听说是梁必业的母亲,就热情地回答道:“大娘,你的儿子已经当军政委了,他没走这条路南下,从湖南那条路走了,你不要再在马路上等了,以后有机会碰到他,我们一定转告你儿子,叫他来看你!”
梁必业的母亲拉着解放军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就这样,她擦了擦昏花的老眼,搬着凳子,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家里,等着儿子回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必业在武汉工作,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在一次开会时,原四野48军军长贺晋年告诉梁必业:“你母亲还健在,盼着你回家见你一面呢!”
听到如此好消息,梁必业真恨不能插翅飞到家乡,见一见离别20多年的老母亲和乡亲们。但建国之初,工作繁忙,军务缠身,不能如愿。于是,他只得派手下人将老母亲从吉安县老家接到自己身边来。见到母亲时,梁必业不由得热泪涟涟,用双手臂把娘抱住,喊了声:“娘!”。母亲眯着眼睛,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喃喃地说:“儿呀,二十年了,咱娘俩总算又见面了,你长高了,胖了,娘好想你啊!”。
梁必业请母亲坐在椅子上,双手捧上一杯香喷喷的热茶,动情地说:“娘,儿也时刻挂念着你老人家啊!”。当天晚上,母子俩说了许多的话,梁必业给母亲讲了参军离家后部队的趣闻和故事;母亲给儿子讲了自己所遭受的磨难和家乡亲人的一些情况。
梁必业本想把老母亲长期留在身边,安度晚年。可住了一段日子,老人家觉得不习惯,对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的生活,对离开了庄稼地的生活,她简直是难受极了。她多次对梁必业说:“儿呀,我身子骨硬朗,我劳动惯了,不做点事心理难受,你还是送我回老家吧!”。梁必业理解母亲的心情,派人将母亲送回了老家。
把母亲送回老家后,梁必业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元钱,寄给母亲补贴生活,从未间断过。即使在“文革”动乱岁月,他被打倒,遭受迫害时,仍嘱咐妻子每月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10元钱寄给母亲,并写信给予安慰。由于年老体衰,梁必业的老母亲病倒在床,临终前口中还念叨着:"我儿子在哪里?我想见见儿子!”。她那里知道,此时的梁必业已没有人身自由。
梁必业将军1974年恢复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10月,总政治部为梁必业在“文革”中所受的诬陷迫害作了实事求是的复查结论。1982年,他调任军事科学院政委。1985年底,他退出现职领导岗位。次年,他回到阔别56年的家乡。当他从亲友中了解到母亲临终时的情景时,不禁老泪纵横。他深情地来到母亲长眠的墓地,毕恭毕敬地在母亲坟前肃立三鞠躬。献上花圈后,他声泪俱下地说:“娘,儿今天来看你了,我来晚了,你安息吧!”。将军擦干了眼泪,在警卫员的搀扶下,一步一回首地离去。
吉安县的渼陂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这个大村子有上千户人家,大都姓梁。革命战争年代,就在这一个村走出了3位开国将军(梁必业、梁兴初中将;梁仁芥少将)。
梁必业的父亲梁兴教,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和儿子梁必业一同报名参加红军,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梁必业的母亲刘年彩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吃苦耐劳,生活俭朴。
梁必业14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报名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在红四军政治训练队当学员。他和父亲随部队走了以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实行白色恐怖。梁必业的母亲被地主还乡团抓起来,边打边问:“你丈夫和儿子到哪里去了?赶快把人交出来!”刘年彩回答说:“我丈夫和儿子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道。你们就是打死我,我也交不出人!”她被乡亲们抬回家时,已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梁必业参加红军后,于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中央苏区1至5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南征北战,累立战功。他在部队以善于做做政治思想工作而著称,解放战争时担任第四野战军38军政委。1949年4月中旬,梁必业与军长梁兴初率38军南下作战时,他的家乡吉安县于7月16日解放了。乡亲们告诉梁必业的母亲:“当年的红军回来了,咱们的苦日子熬到头了,翻身解放了!”
听到这一消息,这位历尽岁月风霜,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每天搬个小凳子坐在马路边,一天一天地等啊等啊,盼着儿子回家见上一面。她遇有解放军队伍路过,总要问:“我儿子梁必业过来了吗?”碰巧的是四野48军奉命从吉安进军赣南、广东,许多人对梁必业的名字比较熟悉,听说是梁必业的母亲,就热情地回答道:“大娘,你的儿子已经当军政委了,他没走这条路南下,从湖南那条路走了,你不要再在马路上等了,以后有机会碰到他,我们一定转告你儿子,叫他来看你!”
梁必业的母亲拉着解放军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就这样,她擦了擦昏花的老眼,搬着凳子,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家里,等着儿子回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必业在武汉工作,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在一次开会时,原四野48军军长贺晋年告诉梁必业:“你母亲还健在,盼着你回家见你一面呢!”
听到如此好消息,梁必业真恨不能插翅飞到家乡,见一见离别20多年的老母亲和乡亲们。但建国之初,工作繁忙,军务缠身,不能如愿。于是,他只得派手下人将老母亲从吉安县老家接到自己身边来。见到母亲时,梁必业不由得热泪涟涟,用双手臂把娘抱住,喊了声:“娘!”。母亲眯着眼睛,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喃喃地说:“儿呀,二十年了,咱娘俩总算又见面了,你长高了,胖了,娘好想你啊!”。
梁必业请母亲坐在椅子上,双手捧上一杯香喷喷的热茶,动情地说:“娘,儿也时刻挂念着你老人家啊!”。当天晚上,母子俩说了许多的话,梁必业给母亲讲了参军离家后部队的趣闻和故事;母亲给儿子讲了自己所遭受的磨难和家乡亲人的一些情况。
梁必业本想把老母亲长期留在身边,安度晚年。可住了一段日子,老人家觉得不习惯,对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的生活,对离开了庄稼地的生活,她简直是难受极了。她多次对梁必业说:“儿呀,我身子骨硬朗,我劳动惯了,不做点事心理难受,你还是送我回老家吧!”。梁必业理解母亲的心情,派人将母亲送回了老家。
把母亲送回老家后,梁必业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元钱,寄给母亲补贴生活,从未间断过。即使在“文革”动乱岁月,他被打倒,遭受迫害时,仍嘱咐妻子每月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10元钱寄给母亲,并写信给予安慰。由于年老体衰,梁必业的老母亲病倒在床,临终前口中还念叨着:"我儿子在哪里?我想见见儿子!”。她那里知道,此时的梁必业已没有人身自由。
梁必业将军1974年恢复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10月,总政治部为梁必业在“文革”中所受的诬陷迫害作了实事求是的复查结论。1982年,他调任军事科学院政委。1985年底,他退出现职领导岗位。次年,他回到阔别56年的家乡。当他从亲友中了解到母亲临终时的情景时,不禁老泪纵横。他深情地来到母亲长眠的墓地,毕恭毕敬地在母亲坟前肃立三鞠躬。献上花圈后,他声泪俱下地说:“娘,儿今天来看你了,我来晚了,你安息吧!”。将军擦干了眼泪,在警卫员的搀扶下,一步一回首地离去。
梁必业将军于2002年10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