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心斋(1884年~1964年)
1954年9月21日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代表合影(局部),前排右三为贾心斋。
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非党人士的团结合作和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使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备。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安阳籍代表贾心斋就是出席本次会议的一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贾心斋,名永德,字心斋,滑县什牌村人。1909年考取北京豫学堂。次年,又考取北京筹边大学。在校期间,贾心斋接触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1928年,国民党河南省民政厅厅长鹿钟麟委任贾心斋为河南民团军总部参议。贾心斋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愤而辞职还乡,开展赈济救灾等地方公益活动,曾先后任滑县赈务会主席和滑县救灾委员会主席。1934年黄河决口,贾心斋冒着生命危险亲赴重灾村庄考察灾情,疏浚什牌渠,排水泄洪、保产增收。当地民众赠“德周乡里”金字匾额给贾心斋,以示对其善举的感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爱国民主人士的贾心斋,深为国家民族前途忧虑,他对蒋介石的消极抗战行为极为不满,同时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
1938年3月29日,日军进攻滑县城,贾心斋率地方武装奋起反击。日军武器精良、攻势猛烈,滑县地方武装虽武器落后,但士气高昂。贾心斋亲临火线指挥战斗,他毫无惧色,与全体战士一道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血战一整夜后,双方死伤惨重,但敌方始终未能前进一步。次日早晨,因我方弹药将尽,大部分武装人员及民众被迫撤出城外。日军进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日军退走后,贾心斋立即进城组织掩埋尸体,安抚家属。
1939年10月,贾心斋接任国民党滑县县长后,广纳爱国志士,壮大抗日力量。中共豫北地委为了进一步争取贾心斋,就派杨锐、贾潜、张慧僧、邢宣理等参加县政府工作,他们一方面向贾心斋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支持和鼓励贾心斋与共产党联合抗日,一方面在县政府内加紧发展共产党员。在杨锐等人的帮助下,贾心斋与共产党合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县政府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并向冀南八路军129师输送了一大批爱国青年。
解放战争时期,贾心斋积极领导扩军和支前工作,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为青年干部树立了良好的风范。
新中国成立后,贾心斋于1952年11月至1964年4月期间担任平原省政府副主席、平原省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河南省副省长等职,同时还当选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河南省常务委员。
1956年年底,贾心斋率领河南省政府慰问团专程赴新疆,亲切慰问了河南支边青年,并向他们颁发了纪念章,鼓励他们立志扎根边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多作贡献。
1963年秋季,河南省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贾心斋虽已年近八旬,仍不辞劳苦、深入灾区,亲临第一线,领导防汛救灾,慰问灾民和部队指战员等工作。
1964年4月23日,贾心斋因病在郑州逝世。中共河南省委和省政府为贾心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高度赞扬他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与党精诚合作,肝胆相照,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知心朋友、民主人士中与共产党合作共事的楷模。
(安阳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