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玺是河北省平乡县人,青年时期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邢台三所学校的团总支书记,成为了邢台学生运动的骨干。
“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各地掀起抗日救亡爱国群众运动,受北平学潮的影响,张玺率领邢台地区的团组织和共青团员,积极开展反抗日本侵略、查禁日货的爱国宣传活动。
1932年秋,张玺在邢台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张玺义正词严地坚持“抗日无罪”的坚定立场。敌人拿他没办法,不久他被押解到“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坐牢4年多。
草岚子监狱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用来关押“政治犯”的临时看守所,专门关押被北平行营军法处判了刑的政治犯。他们妄图通过感化、诱降等卑劣手段,动摇在押共产党人的信仰,使他们自首叛变,出卖革命。在草岚子监狱中被押的有殷鉴、刘澜涛、安子文、张友清、杨献珍等一大批坚定的共产党员。
张玺入狱后遭遇的第一关,就是经受敌人劝降的考验。敌人放出风声说“家里可来人规劝”,张玺的家人闻讯前来劝说过两次,张玺坚持立场毫不动摇,同时晓之大义,说服家人把带来给他赎身的钱全部交给了党组织,作为接济难友、坚持狱中斗争和学习的费用。
第二关则是经受酷刑考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被连续审讯3次,每次都是当面过堂,关独居监房,戴着7斤多重的镣铐,受到残酷折磨。但他抱定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的决心,不被敌人的淫威所吓倒。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出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狱中难友,在青年中享有崇高威望,1934年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成为在监狱里入党的为数不多的优秀党员之一。
1935年春,草岚子监狱来了3个神秘人物,一个自称是“军法处的法官”,另两个说是“共产党要犯”,后来查明,这3个人是南京派来的国民党宪兵特务。他们冒充法官和犯人,打入“反省分院”内部,掌握了狱中党组织的一些情况,决定将包括张玺在内的12位狱中斗争的组织领导者和骨干处死。面对死亡,张玺和他的战友义无反顾,决心就义。此时,正值“何梅协定”签定,确定华北五省自治,国民党的势力退出北平,国民党宪兵部队仓皇南撤,张玺和这些冤中难友才幸免于难。
张玺在狱中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得到了狱中同志的爱戴,送了他一个亲切的绰号——“小骆驼”,意指他像骆驼一样,身负重托,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进在沙漠里。
1936年秋,张玺经中共中央北方局刘少奇等人营救出狱。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决定,张玺被派到直鲁豫特委任宣传部部长,从事地下工作。
“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南进,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受组织的派遣,张玺来到冀鲁豫边区,并成为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1940年4月,张玺担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副书记,不久接任书记。
1941年4月12日,日寇在从内黄到清丰、濮阳、浚县、滑县一带的沙区(亦称黄泛区)内,开始了极其残酷的毁灭性大“扫荡”。时值春末,整个黄泛区风沙弥漫,一片昏黄。日寇以杀光、烧光、抢光的极其残忍的手段,妄图彻底摧毁沙区,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挤走。张玺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日军对沙区的扫荡是“悲惨之状,目不堪睹”。
在残酷的斗争形势面前,张玺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带领全区军民“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强烈的民族义愤和阶级感情,经受着抗日战争最黑暗、最艰难、最残酷和最严峻的考验。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晋冀鲁边区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沙区尤其严重。由于长年无雨,田间几乎颗粒无收,百余万群众在死亡线上挣扎,受灾群众纷纷逃向周边的区、县。张玺首先狠抓了正规军的扩大和区、县武装的整顿,以及民兵的发展,使全区保持了一支机动灵活的打击敌人的武装力量,严防敌人在此时刻抢粮。其次,着重抓了救灾工作,发放救济粮款和其他物资,帮助群众度过灾荒,重建家园,并对乘机骚扰之土匪、反动会道门给予打击和镇压,稳定了社会秩序。在中共晋冀鲁区党委的领导下,边区人民硬是在敌人图谋毁灭的这块土地上,顽强地坚持下来了。
1945年8月,全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适应新的形势,党中央决定,冀鲁豫划归刚成立的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11月,张玺任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
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蒋介石以14个师、30余万人的兵力,压向冀鲁豫所属黄河南岸地区,国民党地方武装、特务和还乡团随后跟进,我黄河南岸地区形势严峻。张玺召集区党委会议研究决定,由他亲自率领独立旅插入黄河南岸敌占区,机动灵活地袭击、歼灭敌人。经过9个月的斗争,控制了黄河南岸被敌人占领的70%以上的农村地区,为刘伯承、邓小平所率野战军展开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张玺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动员全区军民全力支援和配合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进行。同时,输送大批干部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江淮河汉新解放区。邓小平还风趣地赞扬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到处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原各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原来跨省的各解放区的党的领导体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对各省工作的统一领导,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大军渡江南下,完成民主改革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决定撤销豫皖苏中央分局和豫西、鄂豫、桐柏区党委,分别成立河南、安徽、湖北省委。
1949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正式成立,由李雪峰兼任书记,张玺任副书记。同年5月,张玺正式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时年37岁的张玺走马上任河南省委书记,成为当时新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之一(另一位是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两人同为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