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1910—1997),曾用名苏孝顺。福建省海澄(今龙海县)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之一。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简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曾用名苏孝顺。1910年12月21日生于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市)海澄镇六口碑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入邻村一私塾念四书五经,一年后转海澄镇南门外南院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入漳州省立第八中学读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从事反帝反封建活动。1930年考入漳州第二师范读书。因组织学潮,遭反动当局追捕,随父亲前往缅甸谋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祖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回国参加救亡活动。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利用在缅甸时学过的照相技术,拍摄了红军活动的一批珍贵历史资料。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员、侦察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长征中执行先头侦察任务,绘制行军路线图,为部队开路。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9年随部进入山东,先后任东进支队司令部秘书长,第115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司令部情报处处长等职。参加过陆房突围等战斗,参与领导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保卫和治安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作战处处长等职。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1949年在北平(今北京)和平谈判中,只身进入北平与国民党军华北总部代表会唔。经多次谈判协商,同国民党军华北总部草拟、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具体实施协议,保证了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的战役部署得以顺利落实。1949年10月1日,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副参谋长兼人民武装部部长。1952年1月,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积极参与人民解放军编制、兵员、武器装备的规划论证与管理工作。1970年起,先后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国务院政工小组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8年6月,任总参谋部顾问。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
故事
聂荣臻元帅回忆中的功臣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苏静:“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奉命为开路先锋。当时的军团长为林彪,政委是聂荣臻,苏静虽是军团的一个小小侦察参谋,却是先锋中的先锋。
红军进行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情报侦察至关重要,一着不慎,就会有全盘皆输之虞。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都是人迹罕至之处,再加上张国焘拥兵自重,率红四方面军闹分裂,更使党中央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雪上加霜。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减员严重,只有3000多人,又多是老弱病残之辈,饥饿、疾病、疲劳使他们的体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每多走一两天路程,都有可能造成可怕的非战斗减员。未来的路上仍然军情、民情、地形三不熟,危机四伏。因此能否在情报上达到知己知彼,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开优势敌军,是红军最终到达目的地的保证。
为确保长征的胜利,毛泽东亲自到一军团指挥部队北上。侦察参谋苏静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每天晚上,他把侦察员们搜集来的情报分析汇总,根据新的情报连夜绘制新的行军路线图。第二天天没亮,苏静就会带上最新的行军路线图向毛泽东报告当天的行军路线,为红军尽快到达目的地做出了重要贡献。长征途中,苏静为中央红军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现在仍有数张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这都是见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踏遍大江南北,历经千辛万苦的珍贵史料。
1935年秋,红军到达陕北后,曾经力图向北发展,一军团主要将领林彪、左权带领苏静到瓦窑堡以北地区进行实地勘察,不料陷入沙漠,迷失方向。眼看夜幕将至,林彪、左权等人心急如焚,但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去。大家想来想去,最终都把目光集中在骑着一匹老马悠哉悠哉的苏静身上。左权将军心直口快,对苏静说:“大家都说你点子多,就快想想办法吧。”苏静自幼饱读诗书,博闻强记,当然知道“老马识途”的典故,心中早有了答案。他没有直接回答左权,而是不慌不忙地下了马,放开僵绳。正如苏静所料,老马很快就带着他们踏上归途。从此,苏静成为林彪手下的小诸葛,得到林彪的赏识。抗战爆发后,红一军团改编成115师,许多将领都要降一、两级以上使用,苏静却被提升为侦察科科长。
1938年,八路军115师进驻晋西孝义地区,国民党方面派了一个蒋干式的高参到115师进行“联络”事宜。那个高参到八路军后,极为活跃,频繁拉拢、收买师部机要人员。很快,一名师部译电员被拉下了水。
当然这一切都逃脱不了苏静的那一双鹰眼。几天后,苏静不动声色地处理了那名译电员,然后连续数日大鱼大肉宴请国民党高参。这位高参欣喜若狂,欣然赴宴。宴席中,苏静代表八路军殷勤劝酒,高参及其随员们也心怀鬼胎地频繁回敬。很快,苏静不胜酒力,开始胡言乱语,将八路军一些机密“情报”也说了出来。每到三更半夜,那位高参便会将他收集到的情报发给上司,屋里电台“嘀嘀嗒嗒”,苏静则在隔壁房间的被窝里将高参发出的电码原原本本记在本上。通过对故意泄密内容和国民党电码的反复对照,苏静轻而易举地将国民党的电报密码弄到了手。
对于上述功绩,如果不是当时的老领导主动说出来,苏静是绝对不会向任何人提起的。
林彪麾下的得力干将
长期作为苏静的老上司,林彪比谁都更有对苏静的发言权。
1946年初,东北战场很不明朗,林彪统率下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从山海关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处境极为艰难,很需要打一个大胜仗以鼓舞士气。然而部队装备奇缺,驻地分散,
群众也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想打大胜仗非常困难。林彪把希望寄托在前方总指挥部情报处处长苏静身上。林彪知道,老部下苏静在关键时刻总会给他惊喜。
事实也正如林彪所料。苏静和他手下的100多名情报人员迅速活跃在广袤的黑水白山间,冒着严寒收集敌情。2月11日,苏静获悉敌89师近两个团脱离其主力到达秀水河子,离主力有3天的路程,很快上报林彪。林彪当机立断,迅速就近调集7个团的优势兵力一举将其全歼。这是林彪率部进军东北以来打的第一个漂亮的歼灭战。4月15日,在苏静准确的情报保障下,林彪指挥部队又在大洼一举歼灭敌87师4400人。当时,敌87、89两个师均属黄埔悍将陈明仁的74军,战斗力极为强悍,在东北战场多次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林彪能够连续重创74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静的情报保障得力,做到了知己知彼。大洼战斗结束后,林彪高兴地对秘书季宗权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正是由于有苏静作后盾,林彪此后作战经常通过电台直接指挥师、团一级作战,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1948年秋,国共两党为争夺东北举行辽沈决战。电影《辽沈战役》中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彪和毛泽东之间在战略上的分歧。分歧原因在于林彪对攻占锦州信心不足。红军时期,林彪就擅长运动战,不喜欢攻坚。四平之战前,林彪多次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得心应手地消灭大量敌军于运动之中。但是1947年6月,林彪率领重兵围攻四平,结果遭到国民党悍将陈明仁的重创,从此,林彪再也不回四平。对于攻坚,林彪确实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即使东北解放军已在东北战场取得了决定性优势,也是如此。
在毛泽东的一再要求下,林彪最终定下攻锦决心,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攻锦。锦州之战成为决定国共两党两军在东北命运的关键。解放军重兵围困锦州后,守敌在范汉杰的指挥下作困兽斗,国民党又调集10万大军向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当时锦州与锦西之间只有40公里,其间虽有塔山,实为坡山,无险可守;周围制高点均为敌军占领,又东临渤海,极易遭到国民党海军的炮火攻击。敌守城司令范汉杰又是黄埔一期出身,曾在日本、德国考察学习过西方军事,在国军中堪称“能战之将”。锦州开战之初,蒋介石没有把握,要他突围,他却力主死守。在范汉杰的怂恿下,蒋介石亲自在葫芦岛海面军舰上督战,大有一举歼灭解放军于锦州城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