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先,山东曹县人,1911年出生于嘴尖刘庄(今属梁堤头镇)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孙继先从小无钱读书,七八岁就到黄河故道滩区割草、放牛、拾粪,十五六岁就下地耕田、辛勤劳作,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他从小生性聪明,身体灵活。农闲时喜欢与小伙伴一同捉鸟。当地民俗以斗鹌鹑为乐,而他训练的鹌鹑往往较多获胜,村里的少年都很佩服他。他还参加了村里组织的高跷竹马队,由于技高一筹,远近十里八乡没能比上他的。
1920年,孙继先九岁开始拜知名拳师张学义为师练武,主要学红拳。由于他特别能吃苦,又机敏过人,三年就练出一身好功夫。以致后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武功伴他闯过了无数险路难关,特别在短兵相接时,他竟能屡战屡胜,百战而身无伤痕。上世纪八十年代孙继先离休后,直到70多岁,还经常给他的孙女表演劈叉,其动作仍可显露出当年的威风。
从戎参加红军
1931年3月初,住在庄南头的表哥刘道程和好友范孟叔一起,邀孙继先同去曹县投军。曹县城里冯玉祥的旧部在征兵,来征兵的军人叫王树亚,陕西米脂县人,高高的个子,清瘦脸庞,话少简炼,听说在保定讲武堂学习过,虽然学生出身,但仪表堂堂,具有军人风度。见面后,王树亚听说孙继先会武术,就要孙继先跟他比试一下,对打几招后,孙继先一个扫膛腿把他踢翻,他爬起来掸掸身上的土,拍拍孙继先的肩膀说了声“好样的,欢迎你们来当兵!”
孙继先的奶奶心疼孙子,坚决不让他走。父亲也是个本份农民,怕儿子当兵死在外边。孙继先两次偷跑都被父亲追了回来。到了六七月份,招兵的人离开曹县后,父亲放松了警惕,他才一口气跑到了济宁,在26路军总指挥部直属工兵营二连当上了兵。这时,刘道程已在二连当上了班长,孙继先和范孟叔都是列兵。至此,孙继先开始了军旅生涯。
二连连长王树亚是国民党清党时潜伏下来的中共地下党员,又学过军事,治军十分认真。有一次,新兵练劈刀,他把孙继先叫到全连的队前表演了一套刀术,然后对大家说:“这才是真功夫,打仗没有真功夫是要掉脑袋的,大家先练基本动作,以后要学点真功夫!”自这以后,王树亚外出活动时,总把孙继先调到身边当保镖。
26路军有一个半公开的秘密组织叫“反帝大同盟”,它的主要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维护民族尊严。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反对日本侵略,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在26路军内部反响很大。王树亚是工兵二连“反帝大同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准备宁都暴动的过程中,王树亚充分利用这个组织做了不少工作。孙继先入伍不久就经王树亚介绍,加入了“反帝大同盟”。
孙继先在新兵营只训练了很短的时间,就随营开进宁都城,后来才知道是去打红军。这时,26路军与蒋介石的矛盾已经日趋尖锐化。拉痢疾、打摆子的非战斗减员特别多,加上药品奇缺,死亡人数多得惊人。这时,蒋介石把谪系朱绍良的部队摆在广昌一带,卡住26路军的脖子,断其退路。26路军被逼到了战必亡、退无路的绝境。军中一些比较清醒的人,产生了投红军的念头,这恰是促成26路军举行暴动的重要条件。红军和地下党及时利用了这些条件,发动了宁都暴动。
王树亚跟随赵博生(26路军总参谋长,中共地下党员,宁都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一起去同红军代表刘伯坚接头,(刘伯坚是囚歌《带镣长街行》的作者,同邓小平、刘志丹等同志先后在西北军做过地下工作,与26路军高层指挥官比较熟悉。接头地点在宁都城东边山上的破庙里。孙继先等几名骨干随王树亚同往,任务是在庙外警戒。这次接头,确定了暴动的日期、人事安排和部队的编制等问题。
1931年12月14日傍晚,赵博生召开26路军团以上军官紧急军事会议,宣布举行暴动投奔红军,总指挥部的暴动计划大功告成。
暴动部队大约有两万余人以酒堡为中心集结了起来,准备进行整编和训练。这时,红军派来了左权同志为团长的慰问团,贺子珍、康克清等同志表演的文艺节目给孙继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暴动部队鼓舞很大,孙继先深深感受到红军是团结、乐观、亲密无间的,从此,对红军产生了羡慕和敬仰之心。
整编后,26路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由于孙继先申请到老红军部队里去。上级就把他分配到了红军独立四师的一个连队当班长。由于作战勇敢,没几天就被选送到了师教导大队“红志班”。教导大队既有学习、训练任务,又有作战任务。他在学习、训练和作战中成绩突出、表现出色,1932年1月被提为区队长,一个月后,经教导大队的李克华同志和王叙坤(后改名:王力生)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年后,孙继先被分配到江西红22军(军长罗炳辉)64师(师长是一个姓张的台湾籍人)的一个连队任连长。参加过建(宁)黎(川)泰(宁)战役、金(溪)资(溪)战役、浒湾战斗、黄坡战役、草台岗战斗和进攻乐安等战斗。1933年6月初,腾田编队时,孙继先被编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二师(师长吴皋群,后为陈光)六团(团长张进杰)二营任五连连长。参加过宜黄、乌江等战斗。
1933年11月,孙继先被选送江西红军学校(后称“红军大学”,校长何长工,后为张宗逊)军事一团(团长张劲武)学习了六个月。其间,不仅在军事技术和战斗动作方面进步很快,而且在文化知识方面也提高很快。1934年5月,“红大”毕业,他被分配到江西模范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肖华,主任冯文彬)二团三营任营长。6月参加了宁都以西的古龙岗战斗,秋季又参加了激烈、残酷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伊始,孙继先已被调到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一师(师长李聚奎)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任一营营长。1934年10月16日红军渡过于都河,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
长征路上当先锋
1934年10月21日,孙继先率一营参加新田战斗,首先突破了敌人设在红军长征路上的第一道封锁线,并与友军一起,掩护中央纵队顺利经过了这道封锁线。11月30日参加脚山铺战斗,血战湘江,掩护中央纵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
1935年1月2日,孙继先率红军先遣团前卫营(一团一营)在龙溪回龙坝渡口完成了突破乌江天险的任务,为红军占领遵义城开辟了通路。接着参加了打土城、四渡赤水、夺娄山关等战斗。5月7日,在绞平渡渡过金沙江。
1935年5月25日,孙继先率一营做为十八勇士之首,飞夺泸定桥,完成了强渡天险大渡河的任务,并掩护后续部队渡过了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迷梦,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孙继先爬雪山、过草地,一直在先头部队,到达陕北后,参加了青石嘴、甘泉等战斗。
1935年11月3日,过草地时编队组建的陕甘支队一纵队一大队恢复了红一团番号,编入红一方面军直属团,孙继先任团参谋长。
11月7日,红一团代表队队长孙继先率队参加了在甘泉县套塘口召开的旨在加强各路红军团结的运动大会,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本人获得个人跳远第一名。
11月21日,孙继先率部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直罗镇战役,为红军立足陕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936年2月20日,红一团在沟口参加东渡黄河。2月26日,孙继先在吕梁山石楼县关上村打了东渡黄河后的第一仗。接着,是兑九峪战斗和突破敌汾河堡垒线。4月中旬打开吉县,5月初回师陕北。
1936年6月初,红一团西征。孙继先参加了环县曲子镇战斗,继尔进军庆阳。6月下旬,孙继先又率部在六盘山附近与东北军骑兵作战,并按照中央的统战政策,与东北军建立了友谊。
1936年底,孙继先到保安县“红军大学”学习(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即“抗大”),成为“抗大”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分配到红四方面军31军(军长王树声)93师(师长王近山)任师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孙继先担任过129师386旅772团参谋长、129师“挺进队”队长、津浦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山东纵队第二旅旅长、115师教一旅旅长、山东抗大分校副校长和鲁中军区三分区司令员、警备第四旅旅长等职,参加过消灭日、伪、顽的大小战斗数百次。
解放战争中,孙继先担任过山东军区四师师长、华野第8纵队副司令员、第3纵队纵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22军军长和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参谋长。参加过著名的莱芜战役、孟良固战役、沙土集战役、许昌战役、洛阳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指挥了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孙继先历任解放军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副司令员。后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首任司令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4月在济南逝世,享年79岁。1955年,孙继先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得志同志担任总长时,曾对已故的挚友孙继先题写对联一副:“长征路上先锋,大渡河畔英雄”,对孙继先生前的评价是:他比较全面,是一位难得的战将。并称赞孙继先生前,无论是战斗,还是工作,头脑都十分清醒,做事很得力。图为孙继先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时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