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陈金合舍身炸碉堡

2015-07-28 15:06: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赵慧

  ■身世讨饭过童年19岁进军营

  陈金合出生在滕州市官桥镇善庄村,官桥镇是孟尝君封地、毛遂故里。

  7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这个小村庄,老家只有他大伯家的兄弟媳妇蒋克兰老人及其儿子一家亲人了。年近八旬的蒋老太太一个人住在几间破旧的瓦房里,身体还挺好,家境很一般。

  老太太告诉记者,关于哥哥陈金合她只是听公公和婆婆讲过,她来陈家时,陈金合已经参军了。他1921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5岁时父亲陈宗国因贫困交加不幸病故,母亲李氏无力抚养,只能带着他以讨饭为生。母亲去世后,他就跟随大伯生活了,因家庭困难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陈金合童年伙伴杨传平老人告诉记者,金合长得黑黑的,从小受尽了苦难,做过短工,学过打铁,二人还共同要过饭。碍于面子,讨饭后陈金合总会等到天黑后才肯回村。

  据1992年印制的《滕州史话》记载,1939年,八路军苏鲁支队挺进津浦路两侧,在邹城、滕州一带打日寇、除汉奸,大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勇气,1940年,陈金合参加了驻村的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牺牲主动请缨舍身炸碉堡

  杜成山是陈金合的战友,早已从枣庄市水产公司离休,二人曾并肩战斗过。在陈金合舍身炸碉堡的柏山战斗中,杜成山给他当弹药手。7月22日晚,记者见到了这位银发老人,谈起和陈金合共同战斗的岁月,老人的声音铿锵有力。他说,陈金合是机枪班班长,与他朝夕相处了两年的时间,他是个团结战友、热爱人民、尊重领导的好战士。他时常把干粮送给老乡吃,自己饿肚子,战斗中勇敢顽强,冲锋在先。在涧沟岸、刘宅子、王海子等战斗中,屡建战功,多次受到上级首长的表彰。

  1945年10月上旬,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进驻临城(今薛城),在制高点柏山上驻扎了一个营的兵力,妄图扼守山东的南大门。为斩断敌人的进攻,陈金合所在的华东野战军三团第三营奉津浦路前线指挥部的命令,要立即拿下柏山。

  10月11日23时许,战斗打响,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大部分敌人被歼灭,只剩下柏山西南角处的高大碉堡没有攻下。三营采用炸药爆破、架云梯强攻等战术,但均未奏效。

  就在此时,山下敌人的增援部队从侧面发起攻击,如果不能攻下碉堡,三营形势将非常严峻。团长传来命令:十分钟迅速解决战斗,否则马上撤离柏山。

  杜成山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在那个紧急时刻,负责机枪掩护的陈金合挺身而出,主动请求领导要去炸掉碉堡。随即,陈金合让杜成山负责掩护,一个人扛起重近15公斤的手雷,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碉堡处并迅速返回,可惜因拉线被炸断手雷没有炸。这时敌人更加猖狂,不停地用机枪扫射。

  情况万分紧急,陈金合愤怒地瞪着碉堡,再次向领导请缨并迅速冲到了碉堡旁,爬上了台阶,他用肩膀把手雷抵在了碉堡门上,只见他使劲一拉,火光映红了柏山,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烈士的身躯和碎石腾空而起,战友们纵身跃出阵地,把山顶的敌人全部歼灭。

  陈金合牺牲后,杜成山担起了机枪班班长一职,为纪念陈金合,部队把机枪班命名为“金合班”。老人说,在陈金合英雄精神的鼓舞下,之后的多次战斗中,他们越战越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后事英雄永驻鲁南大地

  滕州市官桥镇文化站站长孙井泉告诉记者,柏山大捷后,鲁南军民为纪念陈金合烈士,把柏山改名为金合山,把山下后来成立的乡命名为金合乡。华东军区追认他为“战斗英雄”和“津浦前线第一爆破英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全军干部大会上高度赞扬了陈金合,并评价他是: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英雄、革命战争胜利的英雄。

  1985年8月,国防部长张爱萍亲书了陈毅司令员对陈金合烈士的评语。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明和南海舰队原副司令员张先军专程来到金合山顶的陈金合烈士墓前,敬献了花圈,并在墓碑前向广大干部、群众、师生讲述了陈金合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十几年前,官桥镇在陈金合家乡旁边的丰山上也为他立下了一块纪念碑,并立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题字“中华魂”的主碑。每年清明节,陈金合家乡的亲人和军民都会来到墓碑前祭奠这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

  文/本报记者 赵慧 张大东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家喻户晓,滕州也有一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且他的壮举比董存瑞还早三年,他就是解放战争初期的英雄陈金合。建国6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了这位烈士的家乡和战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