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纪念馆中的曲波照片。
电影中杨子荣。
真实的杨子荣。
《林海雪原》是著名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塑造了少剑波、杨子荣、座山雕等众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小说中“智取威虎山”一节改编成电影《林海雪原》,引起了巨大轰动;此间,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也被搬上舞台,成为八部“样板戏”之一并拍成电影;与此同时,《林海雪原》还被改编成其他多种艺术形式,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今天,让我们会再次走进茫茫林海雪原,去重温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故事。
文/图 据《海南日报》12月22日报道
曲波与《林海雪原》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根据中央军委“东北方面主要靠山东出兵,罗荣桓同志率领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的电示,山东军区政委罗荣桓率部从胶东半岛黄县乘船渡海去东北,就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政委。
曲波就是此间随罗荣桓从山东到东北的,曲波1923年生于山东黄县,15岁时参加八路军,后进胶东公学学习。抗战期间曲波一直在胶东军区工作,曾任文化教员和连、营指挥员,1945年底,曲波去东北担任了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当时他才是个22岁的小伙子。
当时抗战刚刚胜利,国民党政府收罗了一些伪满军队、警察宪兵及土匪武装,组成数十万的“中央先遣挺进军”。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以师旅为单位分散到东北各地,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此间,曲波率领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剿匪。
辽沈战役中曲波受重伤,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但他忘不了自己当年的剿匪经历,于是便以此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后来,他在《林海雪原》后记中写道:“及抵家,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这一切,杨子荣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1955年,曲波调入北京一机部工作,小说也在这一年完成,《人民文学》选发了其中的《奇袭虎狼窝》一章,并在“编者按”中这样介绍:“作者是一位解放军的军官,现在工业部门工作……这本书将是我国文学创作上一个可喜的收获。”
1957年,《林海雪原》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曲波夫人刘波介绍,1960年代初期,曲波有一次去北京医院看病,无意中遇见贺龙元帅。贺龙得知他在一机部工作,就问:“一机部有人写了一本《林海雪原》,你知道吗?”曲波愣住了,说自己就是作者,贺龙听了很高兴,拉着曲波的手向周围的人介绍,曲波回家后对妻子说:“万没料到贺龙元帅也看了这本书。”
《林海雪原》讲述的故事是曲波和战友们的亲身经历,书中“203”首长少剑波其实就有曲波的影子,而小说中那位可爱的小分队卫生员“小白鸽”白茹,其原型据说就是曲波的妻子刘波。
《林海雪原》中关于爱情的描写也成为当时许多年轻人的爱情启蒙,其中有的段落一些读者甚至能够倒背如流。
承担“捞针”的任务
杨子荣是《林海雪原》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原型就是曲波的战友、牡丹江军区二团侦察排排长杨子荣,曲波在小说开头即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也是《林海雪原》开篇第一句。
杨子荣是胶东牟平人,原名杨宗贵,参军时改了名。杨子荣从小随父闯关东,在鸭绿江上顺水放排,逆水拉纤,接触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这些人中有流浪关东的农民,有闯荡黑道的江湖人物,有反满抗日的进步文人,但更多的是失去职业的工人。
社会底层的生活让杨子荣熟悉了东北地区的人情世故,乡风民俗,野史轶闻,行帮黑话,这一切都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侦察员提供了许多便利。1943年,杨子荣回山东老家成亲,随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抗战胜利后,杨子荣从县大队抽调入伍,随即去东北,被编入牡丹江军区第二团,成为曲波的部下。据刘波回忆:“部队去东北前,从地方武装补充了不少力量,大都从县大队来的。曲波一直怀念的英雄杨子荣就是那时到了主力部队。杨子荣年纪大,打过游击。曲波觉得杨子荣经历多一些,性格稳当,善于与人讲各种故事,就让他当侦察排长。”
正如《林海雪原》中所描写的那样,杨子荣在牡丹江剿匪期间曾与战友一道生擒了匪首“座山雕”。“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在东北深山老林里为匪几十年,老奸巨猾,张作霖和关东军都对他无可奈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委任其为东北先遣军二纵二支队司令,与共产党为敌。
“座山雕”一向深居简出,从不大股活动,其巢穴只有少数几个亲信知道,东北民主联军曾动用大部队寻剿,但茫茫林海,无边雪原,此举无异于大海捞针。在这种情况下,牡丹江军区派出以曲波、杨子荣为首的剿匪小分队,承担“捞针”的任务。
传奇英雄杨子荣
“座山雕”等匪军遭民主联军打击后损兵折将,人马所剩无几,蛰伏在牡丹江海林镇北部的山区林海里。杨子荣向曲波提出,自己带领几名精干队员,化装成土匪,设法打入其内部,靠智取擒获“座山雕”,曲波同意了杨子荣的方案。
1947年1月26日,杨子荣带队出发了,只见杨子荣满脸胡须,黑棉袄外罩关东军的黄呢大衣,子弹带拦肩缠满腰,宽边皮带上斜插两只匣子枪,满口黑话,俨然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匪头子。
几天后,杨子荣等人在一个伐木工人留下的窝棚里发现了土匪的踪迹,杨子荣自称是另一帮土匪的副官,被共产党打散了,急于找“座山雕”投靠。这帮土匪正是“座山雕”的手下,他们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毫无破绽,便答应带他们上山。但狡猾的“座山雕”三番五次想出招考验他们,直到十几天后才由一伙土匪带路进山。
绕过几十里山路,越过三四道岗哨,杨子荣他们才来到“座山雕”的老巢。屋里、炕上横七竖八躺着7名土匪,其中有个70多岁的老头,黑脸膛,白头发,鹰钩鼻,山羊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座山雕”。“座山雕”睡觉很灵醒,一听有人进来,急忙摸枪,但为时已晚,杨子荣一个箭步冲上去,踩住他的手,下了他的枪,在小分队队员的枪口下,其他几个土匪也都乖乖举起了手,“座山雕”匪伙就此覆灭。
小说《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并未牺牲,剿匪胜利后担任了团侦察参谋,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但真实的杨子荣在消灭“座山雕”几天后便牺牲了。当时剿匪小分队正追击顽匪郑三炮,杨子荣率众将郑三炮等匪徒堵在了窝棚,枪战中杨子荣匣枪的撞针被冻住了,土匪孟老三一枪打在杨子荣胸口,这位侦察英雄壮烈牺牲。
解放后,杨子荣的一个老乡从东北归来,说在牡丹江一带见过杨宗贵,一身土匪打扮,八成是开小差当了土匪,于是当地政府取消了杨家的军属待遇。《林海雪原》被改编成电影和京剧后,杨子荣名声大噪,这时他的母亲还在世,但她万万没有料到银幕上的这位英雄就是自己的儿子。
有关部门找曲波了解杨子荣的家庭情况,但曲波只知道杨子荣是胶东人,当年是从地方武装编进来的,坐帆船经龙口到东北,其他情况也说不清楚。1974年,曲波给外文版《林海雪原》配插图时,偶然发现了一张杨子荣接受表彰时的合影,有关部门通过这张照片找到了他的家人,杨子荣的身世这才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