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杨子荣”牺牲真相
20世纪60年代,曲波的名著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问世后一下子便家喻户晓了。当时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侦察英雄杨子荣装扮土匪去见座山雕那段黑话。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蘑菇,溜哪格,想吃奶就来了奶奶。
想娘家人,小孩他舅舅来啦。
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
地上有的是米,呜呀有根底。
……
此后,我却读到纪实作品《共和国不会忘记》,写到《林海雪原》中的英雄杨子荣的事情,其中说到杨子荣真名叫杨宗贵,曾独闯敌塞,迫降400多土匪等,“文革”中,周恩来陪同美国艺术团团长詹姆斯观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詹姆斯提出“杨子荣这个人物是你们样板戏塑造的呢,还是真实的?”总理说是真的,“那我们能不能见一下他的亲属后代?”总理问身边的文化部部长于会泳:“杨子荣的亲属找到没有?”当听到“压根儿没找过”的回答,总理心中深深悲切,但依然微笑地表示:“我们一定满足你们的要求。”此后黑龙江军分区及海林县掀起了寻觅杨子荣老家和亲属的热潮。当时我含泪读完该作品,正好同学李广鼎任《时代文学》的主编,我立刻发信与《共和国不会忘记》的作者年维佳取得联系,得知杨宗贵因为“当”过土匪,老娘、妻子、儿子等亲属受到不公平待遇,当总理下令寻找后才真相大白,而恢复名誉时杨宗贵已经走了。
于是我想,我该去找寻一下杨子荣和座山雕那段历史。我来到《林海雪原》中提到的夹皮沟……
梨树沟寻觅杨子荣抬尸人
在向导宫兆祥的带领下,我找到了长白山区敦化林业局先锋林场的小火车,以及当年到座山雕老巢的山路。宫师傅说,过前进林场,到梨树沟才可能知道杨子荣牺牲的详情。
据说杨宗贵牺牲那天尸体就是抬到了梨树沟。真实的记载是1949年2月19日的《东北日报》写的《以少胜多创造范例,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牡丹江分区某团战斗模范杨子荣等六位同志,本月二日奉命赴蛤蟆塘一带便装侦察匪情,不辞劳苦,以机智巧妙方法,日夜搜索侦察,当布置周密后,遂于二月七日,勇敢深入匪巢,一举将蒋记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座山雕”张乐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创造以少胜多歼灭雕匪的战斗范例。战斗中摧毁敌匪窝棚,并缴获步枪六支,子弹六百四十发,粮食千余斤。”
这样简洁的几句报道,在曲波《林海雪原》中却变成了庞大的宏观场面和历史,而其实那只是一件事情。这则报道和《林海雪原》中最大的不同是英雄杨子荣并没有在这次战斗中牺牲,而把杨子荣安排在这次战争中牺牲是曲波的独特创造,这是他精心描写的一笔。
那么,杨子荣到底是怎么牺牲的呢?
梨树沟从前叫梨树屯,当年杨子荣牺牲后,据说是一位叫郗玉才的用爬犁将英雄的尸体拉下了山,然后第二天又用爬犁将英雄送到黑牛背剿匪部的总部,而且,那位抬杨子荣尸体的大爷至今还活着,他姓郑,如今已快80岁了,我决定立刻去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