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我记忆中的舒同

2015-07-28 15:45:00来源:生活日报作者:鲁勇

  >创作中的舒同  (资料片)

  >波动巨鳌没 云垂大鹏翻  (舒同作品)

  《登岳》 雄冠五岳天下名, 绝顶攀登若步云。 红轮初出烧东海, 晚电齐明照古城。 汶河逶迤飘银带, 玉岭峨巍出天门。 秋高气爽人意好, 他日得缘再来临。  ——舒同作品

  1955年,父亲余修受山东师范学院委托,请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写校牌,他答应了。字写好后,父亲见他写了不止一份,每字一尺见方,写得都很认真。校牌做得也很好,找不出失真之处,挂出后博得许多书法行家好评——字工整、大气,又不呆板。舒同将颜、柳体的特点糅合进自己的运笔中。它一直挂到文革,使舒同书法最早面世济南。

  □鲁勇

  ■毛泽东推荐他书写“全国农业展览馆”

  1959年秋,我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看到它八个分馆的标牌是舒同写的,字迹工整、笔划匀称,标牌光灿灿的,现在回忆当数他的楷书。“全国农业展览馆”七个大字,原请毛泽东书写,是毛泽东推辞了并推荐请舒同书之,以擘窠书著称的舒同一挥而就。他还写了“济南车站”镶在火车站新建成的候车楼上,直到文革中,被有心人用大匾牌掩盖,躲过一劫。现在的“济南站”三个字,是当年字的原型放大。

  父亲去京开会,与老朋友、老战友小聚,有几位请父亲代求舒同墨宝,父亲表示虽和舒同熟,但他任第一书记,工作很忙,有些不好开口,况且没有他常为熟人写字的传闻。20多年后,省府的老同志于彤讲,开全国人大会,舒同是山东代表团的团长,白天开会,晚上能抽时间就在住处铺开纸写字,满足白天不好推托的相求。求字的有外省、北京和军队里的老同志、老战友。舒同写字用的纸、墨从不挑剔,写好一张便铺到垫上纸的地上,地铺满后再铺上沙发,最后沙发上也满了。

  ■包容诸家形成了自己独创的“舒体”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舒同在准备使用的房间内发现一面墙几乎全是书法,上前一看竟是自己情有独钟的何绍基八条屏,这引起他极大的兴趣,百看不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2年前后,舒同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读书法,读字帖是他最喜爱的一项学习。以前虽然也读过,却因战事频频或工作繁忙,无暇静下心来细读,只是走马观花。这段时间,他在休养中借来许多字帖如宋拓《宝晋斋法帖》,从中看到“二王”、米芾等名家墨迹,他一遍遍细读,同时用手指在旁一一比示,对字的结构、用峰、运笔逐一推敲。张旭、怀素的草字碑帖,如怀素《论书帖》他都爱不释手,专心琢磨。在此基础上,再练字、写字,他就以颜、柳、何为基础,融入包容诸家的内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创的舒体。他的书法,更加雄健、流畅,字之

  间的相连也更加漂亮,“二王”、张旭、怀素、米芾字的影子也从舒同的墨迹中明显体现,除了他自身功底扎实外,这也得益于他细读了多位名家碑帖并汲取其精髓,体现于自己笔墨之中。此间,他还常到省、市博物馆和文物店挑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用心观赏,条件如允许,他还借回来细细端详。  一天,山东艺专展出弘一法师(1880-1942)书法,舒同得知后专程前往,将这位出家后书法颇得汉碑六朝之秘,其字圆浑淳朴的现代大家的展品一一认真看完,举办者称他看得最慢、最细。事后,舒同拜访了在该校工作、提供展品的弘一得意门生刘质平先生,拜读了其他未展的藏品。这些都是弘一生前挑选并赠予刘质平的,抗战胜利后刘质平与弘一另一位得意门生丰子恺在沪举办弘一法师藏品展,轰动一时。有人想出高价收之,被婉言谢绝。此后未再露面,舒同看了赞不绝口。

  ■住院时遇病友慕名求字一一满足

  1961年冬,父亲在千佛山医院住院,与舒同的病房相邻,可天天见面。见他也和病友一起研究书法,但他大部分时间是不停地挥毫,每幅字他都认真写,内容多为毛泽东诗词、唐诗、鲁迅诗等。无疑,这段时间正是他书法技艺快速提高的时期。开始来求字的只是比较熟悉的人,舒同没有架子,不熟的病友也慕名前来,他给许多人写字的消息很快传开。求字者多为前来探视他的党政军领导,医院、病房大夫、护士,书画家等。当时,质量好的墨汁不易见到,只好用砚台研墨。这样,形成了在病房谁先研好墨就先给谁写的不成文的规矩。当砚台快要干时,就有人来争抢拿去研好墨,再端来求舒同写字,这便是“千佛山(医院)抢砚”的由来。

  有着文人气息的舒同,结识了著名书画家、山东艺专教授关友声。关友声擅大幅山水,其画清新飘逸、运笔简练自如,有着浓郁的宋元气势,其书法、诗词造诣深厚。两人结为艺友,舒同饱读关氏门中大量碑帖、书画藏品,并一起交流感受与启迪,论古今之优劣。关友声指导学画的舒同从梅兰竹菊入手,掌握如何布局、用墨、运笔等绘画技法。有书法功底的舒同悟性甚佳、学得快,尤其对兰、竹,月后其大幅作品便能做到数笔即成。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食品匮乏,但舒同家中偶获鱼、肉,便请关友声来小酌,餐后还送关先生佳酿。至今已五十年矣,仍在济南老画家中传为美谈。

  ■推荐“大弟子”为电脑写“舒体”字

  粉碎“四人邦”后,舒同到中央党校学习,直接、间接求字的人渐渐多了,他为许多老战友、新同志慷慨挥毫。有时,正准备参加小聚,外地求字的来了,舒同就铺纸书之,宁肯自己迟到,也让客人满意而归,只是有时太匆忙,再加双方的疏忽,拿走的字常忘记盖印。

  学习结束,邓小平批复舒同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大军区正职)兼军委战史研究室主任。在军科院家中接待山东部下,他常常当场“还账”,有次稍不注意将印章盖错,便索性再写一幅,来者喜出望外。每过一个时期,舒同要去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并例行查体,这是既可休息、又能写字的好机会,笔墨纸砚随身携带,老部下、病友来求字,都能尽力而为之;身边工作人员也往往见缝插针,有的收获甚丰。

  有一天,舒同刚开始在病房客厅聚精会神地独自写字,这时聂荣臻元帅过来看他,聂帅走近门口发现他写意正浓,便示意身边人员不要惊动他,穿着布鞋的聂帅轻轻走进屋里,舒同仍全神贯注地写着,丝毫没有察觉背后的这位元帅。聂帅悄悄地退了出来。走廊里的人们看着四十多年前共同开辟、创建冀察晋抗日根据地的这番将帅友情,无不敬佩不已。

  我到京多次看望过舒同,拿出他的《七律·元旦》恭请试笔,他欣然书之,落上我父亲的名字,和其它几幅一同寄给我。他还为“济南工人文化宫”、“山东省文物总店”写过字牌,为崂山九水“将军崮”题过字。1962年由省人委立的我省首批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每方上的名称,请舒同写最理想,但当时没这么做。他坦然说当时自己不在济南,李予昂的隶书写得很好。上世纪80年代初,舒同来济南,省里安排他写字,他欣然答应,还请李予昂来共同切磋书艺。

  喜欢舒同书法的孙志皓,曾几次整理舒同为山东农林口的题词,也曾一直模仿舒同书法。文革结束后,他与舒同交往增多,是舒同书法在京和外省、市展出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在舒同指导下,他仿舒体字写得惟妙惟肖,舒同大弟子之说不胫而走。“北大四通”积极筹划将舒同字输入电脑,舒同因年事已高,就推荐孙志皓写出一万多字的字模,后又写繁体汉字和供日本书用的字模,成为各报刊和全社会广泛使用的仿舒体。孙志皓也是舒同书法的鉴定家,持舒同墨宝的人请他鉴定真伪,他认真看后便能将结果告诉来者。有些很迷惑人的赝品,他甚至能将何人仿制、书法、落款、印章之间的微妙之处剖析得一清二楚。遇到从北京买来的仿品,孙志皓总是坦率地劝买者抓紧退字索款,坚决地维护舒同真迹存世的纯真性。

  ■主持组建中国书法家协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建中国书协一事提上议事日程,中央研究决定舒同为中国书协筹委主持人。他不负重望,为中国书协的成立做了大量工作,被理事会一致推选为中国书协主席。在此前后,舒同两次率阵容强大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中日书法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舒同更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把山东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文革中他虽受迫害,仍大义凛然,毫不屈服。晚年,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有准确、精辟的阐述,为我军军事理论研究做出卓越贡献。

  舒同自幼喜爱书法,几十年来潜心书艺,集历代诸多名家之长,取法求新,独创一家,终成舒体。他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是当代书法巨擘的代表之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