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己(1908~1986)
革命战争时期,胶东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老贴”,他把自己的家庭当成了革命的“驿站”,结交革命志士,建立革命组织,研究革命对策。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在革命需要的时候,都挺身而出,参加和掩护党的活动。为了革命,他尽其所能,倾其所有,毫不犹豫将自己的家产补贴给了革命,以致于同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以后渐渐地淡忘了他的真实姓名,管他叫“贴司令”,他就是张修己同志。
(一)
张修己,曾用名张铁夫,1908年10月24日出生在文登沟于家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张修己祖辈以耕田为主,祖父、祖母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善于经营,靠编箩筐、做木匠活攒钱购置土地。到张修己出生时,家里已有耕地50多亩,并雇有一名长工。祖父去世后,父亲常年抱病,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家庭经济状况便开始衰退。
张修己11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4岁时,由于父亲病重,家中又缺少劳力,他不得不辍学参加农业劳动。
家境的衰落,中途辍学,令张修己愁闷苦恼。17岁时,父亲去世,张修己挑起了养活全家的重任。
张修己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心地耿直,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在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威望。1932年,本村群众推举他为学董,负责本村已经倒闭的小学的恢复工作。1933年1月,停办了四年的小学终于重新开学了。
王台是张修己聘任的第一任教师。1934年3月在沟于家小学经于荣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王台发现张修己为人老实忠厚,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时常流露出对政局的不满。于是,王台就有意经常接触张修己,请他到学校看报纸,闲谈本村的政治、经济及家庭情况。空闲时,张修己也主动到学校找王台聊天。王台把自己知道的苏联打倒地主、资本家,实行工农政权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南方的活动情况讲给张修己听。经过几次的交谈,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1934年8月,经王台介绍,张修己在本村小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
入党后,张修己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出路。他以做买卖为名,走街串户,在本村及邻村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并先后发展了张修煜、张修竹等人入党。
1934年11月,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到沟于家小学了解党的工作开展情况,他对张修己说:“你要再起个名字,便于同志们叫。”张修己想了一会说:“那就叫铁夫吧!”张连珠高兴地说:“好!你长得健壮魁梧,就像块铁,干革命就得是铁汉子。”(此后,党内同志都称张修己为“老铁”,天福山起义前后,由于他把自己的家产都补贴给了革命,同志们又不自觉地把它更改为“老贴”。)随后,张连珠指示成立了沟于家党支部,张修己任组织委员。支部成立后,沟于家及其周围西字城、北风口、方格窑一带党的工作蓬勃地开展起来。1935年春季,胶东特委又决定在沟于家建立一区区委,张修己仍任组织委员。
为便于党的活动,特委决定成立一个商号,以掩护党的机关和筹措党的活动经费。资金问题全部由张修己贷款和赊款解决。为了还上所借的债款,张修己开始偷偷地背着母亲出卖耕地和粮食。
1935年9月,张修己任胶东特委巡视员,帮助张连珠巡视文、荣、威三县的工作。11月18日,胶东特委在沟于家小学召开军政联席会议,决定在胶东举行武装暴动,并制定了暴动计划,张修己任东路暴动队伍第二大队政委。会后,张修己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秘密进行联络,组织起义队伍。
11月29日,天刚蒙蒙亮,张修己按计划率领第二大队由老二区向目的地宋村进发:到达宋村后,由于于得水率领的第三大队攻打石岛受挫,未能按预定时间来会合。到太阳落山时,仍不见第三大队的踪影。张修己心情十分焦急,队员们一天未进饭水,有的已经动摇,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队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指挥部决定一、二大队以昆嵛山为中心,分头活动,打击敌人。
张修己率领第二大队首先在宋村一带活动,收缴土豪劣绅枪支,宣传革命道理,接收起义队员。30日,张修己单独北上了解情况。晚上,张修己在宋村孔格庄了解到,于得水率队已经来找过他,并且缴了南廒盐警的枪。听到这个消息,他一下兴奋起来,急匆匆地往回赶。半夜时分,他终于回到了队部。队员们兴奋地向他报告说,这一天收获很大,缴了30多支枪。张修己听了高兴地说:“同志们,今天你们干得好,一天能缴30多支枪,那么10天就能缴300多支枪了,我们队伍的武器就没有问题了。大家一定要休息好,明天我们继续干。”
11月31日,张修己率领队伍直接北上,开展活动。12月5日,队伍赶到汪疃镇底湾头村,与张连珠率领的一大队会合。他们发动群众斗地主恶霸、焚烧地契债券,把地主的粮食搬到街上,分给穷苦的农民。中午时分,国民党部队八十一师和地方反动武装约2000余人闻讯包围了底湾头村。张连珠、张修己随即率领队伍投入了激烈的战斗,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看到敌人越聚越多,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逐渐缩小包围圈,张修己心急如焚,他把棉大袍从身上扯下来,抡起手枪对身后的队员喊:“同志们,往上冲啊。”敌人猛烈的火力压了过来,没有人能够冲上去,张修己急忙就势倒在一旁的沟里,他看到一大队队长丁树杰已经牺牲了,不远处另一名队员也倒了下去,他心如刀割,“不行,敌人太多,火力又强,再这样下去,队伍非折腾光不可,得赶快撤。”拿定了主意,他趴在沟里晃着手对队伍喊:“同志们,快撤!”在张修己的指挥和王亮的策应下,队伍很快突围出去。
由于众寡悬殊,东、西两路暴动相继失败,轰轰烈烈的“一一四”暴动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地镇压了。
(三)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清剿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着胶东,党的各级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党的发展和活动处于低潮。
在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张修己提议重新组建文登县临时县委,为了与上级取得联系,千方百计找关系,终于通过西字城村党员刘庆华,找到了在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的邓汝训。经过多次联系,邓汝训介绍好友理琪来到了胶东。1936年初的一天傍晚,张修己匆匆吃完晚饭,按预先得到的消息,在村东头与刚来胶东的理琪接上关系。为了安全,他领着理琪从村后绕小路从后窗跳进自己的家里。
张修己家有4间正房和3间西厢房,家里住着母亲、姐妹五六口人。这是一个红色的家庭。这里,一度成为文登县委、胶东特委的驻地,成为胶东革命的中心。张修己的母亲对理琪说:“孩子,你就住在我家,没有好饭给你吃,但保证你能吃饱。”以后,理琪一直称呼这位革命的母亲为“妈妈”。
张修己和理琪在内间,夜晚熄了灯,张修己就向理琪汇报“一一四”暴动的详细情况,理琪也不时地问一些问题。每天晚上,张修己都在一旁看着理琪读书,做笔记写卡片,听理琪讲社会发展史、辩证法和党的方针政策等,他从内心里高兴自己有了一位有知识有水平的领导。
不久,韩复榘开始第二次“清乡”,企图彻底消灭胶东的共产党。为了确保理琪的安全,张修己亲自护送他到威海卫暂避一时。
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县,反动政府、军队到处捉人,有不少党员群众遭到杀害。在险恶的环境下,有些党员经受不住考验,或隐或逃,放弃了党的工作。在艰难的条件下,张修己没有妥协和退缩,一个人担起了县委的全部工作,不能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工作,他就到各区去巡视,寻找联络同志。
敌人的“清乡”很快结束了。反动军队离开文登后,张修己马上卖掉一亩地,筹足50块大洋,派于荣瑞到威海卫去接理琪,但因于荣瑞的失误,没有把钱送到,理琪被迫离开威海去了济南。找不到理琪,张修己犹如失去了主心骨,整天焦急不安。有一天,他收一封信,拆开一看,惊喜地跳起来,禁不住地说:“可好了!理琪有下落了!”他马上动笔写了回信。在信中,殷切要求理琪一定要迅速回胶东。
一个星期以后,理琪终于第二次来到了胶东,回到了张修己家。理琪的重新到来,使张修己感到激动兴奋,在时间不长的朝夕相处中,他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和信任。张修己更加勤奋地工作,走东串西,寻找联络失掉联系的党员,物色新的发展对象。他不知疲倦地领着理琪到各地检查指导工作,了解党员和群众思想情绪。在他的协助下,理琪起草完成了胶东党第一个重要文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并由他和理琪、王台油印成册,发到各基层支部。
1936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理琪在烟台被捕。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负责胶东党的工作的同志偏听偏信,误认为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搞独立王国,有土匪习气,便有意孤立削弱这支游击队。一天,特委的交通员通知张修己,要他以文登县委的名义通知全县党员不准收留游击队队员。张修己断然拒绝说:“我认为这个决定是错误的,我不能帮助敌人消灭我们的游击队。”过了几天,这个交通员又回来对张修己说:“你不执行特委的决定,是无组织无纪律,请你交出县委的工作。”张修己说:“让我交工作是没有道理的,但我执行特委的决定。”他没有感到委屈,仍像以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开展党的活动。后来,特委负责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让张修己出面作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长于得水的工作。张修己没有计较在这件事上对他的错误处分,接受了任务,立刻动身到昆嵛山北麓一带找到了于得水。在张修己的努力下,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终于又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
(四)
由于形势的变化,1937年11月,理琪在济南被党组织保释出狱。出狱后,他带着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很快回到了胶东,准备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在起义的前几天,张修己很少休息,有时连睡觉和吃饭都忘了。他四处组织发动群众,接待来往的同志,筹措资金,托人买布、纸,和家人一起赶制旗帜、标语。
12月24日,天还不亮,张修己和理琪、吕志恒等领导同志就踏着薄薄的积雪登上了天福山。等到天大亮,各路队伍到齐后,起义仪式开始了。在《上起刺刀来》的歌声中,在“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中,张修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感到自己就像东方冉冉升起的红日,浑身充满了朝气和力量。
会后,新建的三军一大队在于得水、宋澄的率领下西去作抗日宣传发动工作,张修己等留下进行联络等工作。
队伍从威海开到沟于家后,胶东特委决定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和三军司令部,张修己任军政委员会委员和三军军械部部长。随后,他随三军西上活动。
1938年4月,张修己转到地方工作,先后任胶东区党委保卫局局长、山东分局第三区委会民运部部长、胶东区党委会群委会书记、各救会长、胶东参议会副参议长,1949年5月,青岛解放后,任青岛市军管会房地产部长兼市政府房产局局长。
1947年6月至1948年3月,华东局在土改复查中推行了“左”的错误做法,张修己遭到了错误批判和不公正待遇,被停止了工作。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原则,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同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活,他发现由于理论水平太低,迫切需要学习。通过大量地阅读联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他的思路开阔了,驾驭工作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修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1954年9月,从中央马列学院毕业的张修己,被分配到中央建筑工程部任行政司司长。走上新的领导岗位,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了。早上孩子们没起床他就走了,晚上孩子们都睡着了他才回来。节假日,有时和孩子们一起逛公园,他常撇开孩子,和公园的工作人员攀谈起公园的建设。1955年12月,他调任华北工程管理总局副局长。为便于工作,单位安排给他一部工作用车,他则给自己立了一条规定:车子非公不坐,不但自己走亲戚、办私事不坐,就是与上学的孩子们同路也不捎带。身居要职,他没有居功自傲,沾沾自喜,而是更加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经常下到基层,下到工地,同工人们在一起谈心交友,解决问题。在家里,他经常告诫孩子:生活要俭朴,学习要努力,不要有优越感。吃饭时,就是掉下一粒米,他也要责令孩子捡起来吃掉,他自己则把碗底剩下的一点点粥舔净。
1958年6月,张修己调到北京建筑学院任第二书记。1960年9月,上级征询他到淄博筹建建筑材料学院的意见,他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携全家从首都北京下到了偏离市区的一个小镇。此时,正是全国三年最困难时期,人民群众缺衣少食。张修己刚到淄博时,学院为了改善一下领导的生活,曾分给他家里2斤羊肉。他下班回家看到锅里正冒着热气的肉,立刻火冒三丈,一脚把锅踢翻说:“吃羊肉想死啊,群众连粮食都吃不上,你们知道吗?”当他得知羊肉是学院分的时,就对家人说:“告诉你们,以后学院无论分什么东西,都不准去领。”而后,他让家人把羊肉送给了在学院做工的工人们。
学院的筹建工作,艰苦而又细致,张修己不分昼夜地工作着。没有教师,他就四处聘请,自己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授课,给学生讲政治经济学。他非常关心教职工的生活,谁家有困难,他都要亲自过问,帮助解决,谁生了病,他都要亲自去探望。1962年12月,他调任淄博市副市长。当1978年春天,他重新回到学院探望时,教职工们闻讯不约而同地从家里、教室、办公室里涌了出来,含着热泪夹道欢迎他们德高望重的第一任党委书记。
张修己被任命为淄博市副市长后,先后分管财贸、文教、城建等工作。他骑着自行车到工厂、农村搞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积极扎实、大胆泼辣的工作,使他分管的各项工作都很出色。处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他时时告诫自己: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地位上,都应当保持劳动者的本色。1966年冬的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准备到博山去调查,司机老周开着车追上他,一定要他坐车去,张修己说:“现在的老百姓,能骑上自行车不是挺好的吗?我为什么非得坐汽车呢。”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他都是这样不摆架子,不摆老资格,注意团结同志,因此,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文化大革命时期,张修己被停止了工作,停止了组织生活。看到机关、企事业一度瘫痪,他忐忑不安,深深忧虑。1969年11月,他同市里的几位领导到省委开会,省里领导问淄博的情况时,几名握有实权的领导支吾不语,当问到长期被停止工作的张修己时,他大胆发言,直指要害,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坦陈无遗。
(六)
1971年11月,张修己离职,回到家乡烟台休养。但他并没有停止工作,他欣然接受了向烟台市的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任务。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动丰富的革命史实,向学生、工人、干部、军人满腔激情地讲述革命胜利的不易。讲到伤心处,老泪纵横,讲到激昂处,慷慨陈词。他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一天要讲两场。他的嗓子嘶哑了,痰里带着血,老伴劝他休息几天,可是第二天他还是如约到了会场。最后,老伴不得不背着他辞绝了某些单位的邀请。从1972年到1973年两年的时间里,张修己共作报告近700场,人民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从1977年到1985年,张修己历任四届省政协委员、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建材学院顾问、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6年11月24日,党的好党员、好干部张修己同志因患心脏病与世长辞,终年78岁,他的骨灰被安放在灵山革命公墓。他的战友贾若瑜赋诗一首《悼修己同志》:
星沉日落不胜悲,凝仁海天珠泪垂。
半岛烽烟擎赤帜,三齐风雨展旌魔。
毕生奋斗张正义,一世辛劳建丰碑。
痛是哲人留不住,子规啼血唤君归。
从一个农民到革命的实践者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张修己走完了自己伟大光辉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为党的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他的公而忘私、光明正大、坦荡磊落、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品质,将永远成为每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