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理琪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张延滋讲述父亲张修己与理琪的革命故事
◎记者 谢菁 通讯员 曲春华
说到天福山起义,就要说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共产党员理琪。而要说理琪,就要先说天福山起义的另一位领导人张修己。张修己是土生土长的文登人,理琪在文登开展革命工作的日子里,吃住几乎都在张修己家中,与张修己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日前,记者前往文登区文登营镇沟于家村,采访到张修己的儿子张延滋,听他讲述父辈的革命故事,回忆父亲与理琪的革命情谊。
理琪当年的用品。
负责理琪安全及起居
今年73岁的张延滋在家中排行老四,1943年出生。张延滋身上常年挂着一把钥匙,外人碰不得。这把钥匙对应的抽屉里放着父亲张修己手写的回忆录,张延滋说这是他这辈子最珍贵的宝贝。
张修己的手写回忆录共170多页,记录了从1935年“一一·四”暴动到1938年血战雷神庙理琪牺牲这段时期胶东的抗战实况。翻看着父亲生前留下的回忆录,回忆着小时候父母讲述的点点滴滴,张延滋与记者仿佛回到了其父亲与理琪并肩战斗的那段日子。
1935年底,“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从底湾头成功突围的张修己回到了家乡文登沟于家村。此时,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等多位主要负责人遭到杀害,胶东各级党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此同时,国民党在文登、牟平、海阳一带加紧清剿,提出“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漏掉一个共党”。胶东地区的革命形势非常严峻。
当时,张修己所在的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没有了省委上级的指示,大家顿时觉得没了主心骨。经过一番商议,最终一致决定成立文登临时县委,张修己被推举为县委书记。临时县委成立后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恢复党的工作,同时还要千方百计寻找上级党组织。
1936年1月,经在河南省委工作的文登籍中共党员邓汝训介绍,理琪从上海乘船来到青岛,与文登临时县委取得了联系。
理琪本名游建铎,河南省太康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修己第一次见到理琪时,认真地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位二十七八岁的河南汉子:长方脸,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眼窝稍微凹陷,眼神深邃而坚定,中等个头儿,身板消瘦但挺拔……
考虑到对方的安全与生活起居,张修己将理琪安排住在自己家中。妻子与母亲睡到一个炕上,他与理琪睡在西里屋。夜深人静,待家人都睡下后,张修己迫不急待地向理琪汇报了“一一·四”暴动的详细过程。理琪对暴动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当务之急是先将党员思想统一起来,然后逐步开展工作。
此后,理琪白天隐蔽在张家西里房听取汇报,晚上则深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家中调查研究。张修己筹了些钱,到烟台置办了些银首饰,买了个小皮鼓,装扮成卖银饰的游商,走街串巷,对党组织被破坏情况和幸存党员的情况进行摸底。
为了革命工作顺利开展,张修己变卖家产为地下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几乎把家产花光,同志们亲切地送他外号“老贴”。理琪听到后笑着说道:“老贴,老贴,这名字好!我们闹革命,不但贴财产,而且还要贴上我们的鲜血,我们的生命!”
张修己外出联络党员的时候,站岗放哨的任务便落在妻子梁秀兰身上。张家房屋有一后窗,窗后是一片旷野和几条稀疏山路,从窗户上可以观察到周围的动静。梁秀兰就常坐在窗台边,一有情况就立刻通知理琪。除了站岗放哨外,梁秀兰还负责照顾理琪的生活,为他做饭洗衣。在张修己家居住期间,理琪与张修己的家人结下非常深厚的情谊。